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注释:①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②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小题1】下列句中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悉。
B.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伐:自夸。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疾病。
D.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追溯。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怒而疏屈平/夫孰异道而相安/偭规矩而改错。
B.父母者,人之本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C.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背绳墨以追曲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D.博闻强记,明于治乱/ 步余马于兰皋兮/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1)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4 02:12: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楚人也,丝。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淮南厉王朝,居处骄甚。袁盎谏日:“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削地。”上弗用。及棘蒲侯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上因迁之蜀,槛车传送。袁盎乃谏日:“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上弗听,遂行之。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日:“以不用公言至此。”孝文帝出,宦者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日:“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盎告归,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车拜谒,丞相从车上谢袁盎。袁盎乃之丞相舍上谒。丞相良久而见之。盎因跪日:“愿请间。”丞相曰:“使君所言公事,之曹与长史掾议,吾且奏之;即私邪,吾不受私语。”袁盎即跪说日:“君为丞相,自度孰与陈平、绛侯?”丞相日:“吾不如。”袁盎日:“夫陈平绛侯辅翼高帝定天下为将相而诛诸吕存刘氏君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率积功至淮阳守非有奇计攻城野战之功 且陛下从代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受采之,未尝不称善。何也?则欲以致天下贤士大夫。而君今自闭钳天下之口。夫以圣主责愚相,君受祸不久矣。”丞相乃再拜日:“嘉鄙野人,乃不知,将军幸教。”引入与坐,为上客。

(节选自《史记·袁盎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陈平/绛侯辅翼高帝/定天下/为将相/而诛诸吕/存刘氏/君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率积功/至淮阳守/非有奇计攻城野战之功
B.夫陈平/绛侯辅翼高帝/定天下/为将相/而诛诸吕/存刘氏/君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率/积功至淮阳守/非有奇计攻城野战之功
C.夫陈平/绛侯辅翼/高帝定天下/为将相/而诛诸吕/存刘氏/君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率积功/至淮阳守/非有奇计攻城野战之功
D.夫陈平/绛侯辅翼/高帝定天下/为将相/而诛诸吕/存刘氏/君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率/积功至淮阳守/非有奇计攻城野战之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指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别名,凡人相敬而呼。
B.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是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与中央政权地位平等。
D.参乘,亦作“骖乘”,两汉时其主要职责是陪乘护卫,或备顾问应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审度时局,很有远见。他认为淮南王行为骄纵,定会谋反,建议削减其封地,但孝文帝不听。果然淮南王发动叛乱,皇上辍食痛哭。
B.袁盎坚守原则,敢于直谏。孝文帝与宠幸的宦官一同乘车,袁盎认为天子应与天下英雄同乘一车,伏在车前劝止,孝文帝接纳了他的意见。
C.袁盎为仁慈,深受爱戴。他因为屡次直言进谏而不能够久居朝堂之中,被调职担任陇西都尉时,关爱士卒,士卒都愿意为他而死。
D.袁盎性格耿直,直言不讳。他与申屠嘉偶遇,申屠嘉态度傲慢,他直接登门,指出申屠嘉不虚心纳谏,为祸不远,申屠嘉谦恭认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及棘蒲侯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上因迁之蜀,槛车传送。
(2)使君所言公事,之曹与长史掾议,吾且奏之;即私邪,吾不受私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荥阳城。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亨周苛。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①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计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居顷之,赵尧侍高祖。高祖独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郤邪?为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不遣赵王于是太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节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有删改﹚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不遣赵王/于是太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B.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不遣赵王/于是太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C.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不遣赵王/于是太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D.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不遣赵王/于是太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指爵位名,一般是功劳大,爵位就高,分得土地也多。
B.左迁:贬官,降职。其他可以表示贬官、降职的词语有谪、左转等。
C.崩是指古代帝王和王后的死,亦可指古代诸侯之死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
D.徙指调动官职,《张衡传》中“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的“转”也取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昌为人耿直,敢于直言。高帝曾经骑在周昌脖子上问他“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周昌直接说“陛下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君主”。
B.周昌不畏皇权,正直刚强。高祖打算废黜太子立戚姬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周昌在朝廷极力劝谏,打消了高祖废除太子的念头。
C.周昌深得高祖皇帝的信任和重托。高祖担心赵王年轻,在自己去世之后无法保全,于是调周昌任赵国丞相。
D.周昌对高祖忠心耿耿。高祖死后,周昌极力维护赵王安全,赵王被吕后执意召至长安,并且被毒药毒死,于是周昌就称病不上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敢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淮南厉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袁盎谏曰:“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淮南王征,上因迁之蜀,槛车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乃谏曰:“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上弗听,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 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孝远矣。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曰:“将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

注①清室:也作“请室”,专门囚禁官吏的监狱。②槛车:囚车。③代:汉初封国名。④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著称。⑤乘传(chéng  chuán):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⑥贲、育:指孟贲(bēn)、夏育,古代著名的武士、勇士。⑦许由:又称洗耳翁。传说尧打算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往箕山,农耕而食;尧又请其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B.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C.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D.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他病逝后,谥号为孝文皇帝,庙号为高祖。
B.侯,一种爵位名称。爵位或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崩:中国古代称帝王或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为驾崩。死,在古汉语里也是有等级的,不同职级有不同称谓,《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庶人死叫“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为人敢言直谏,强调等级名分和“礼”的规范,他对绛侯骄矜无礼的行为就感到不满并向孝文帝提出了谏言,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
C.淮南王是孝文帝的弟弟,他待人处世十分骄横。后来因为谋反的事牵连到淮南王,孝文帝贬谪他到蜀地,是想让他的心志受些劳苦,使他改正过错。由于官吏护卫得不谨慎,淮南王到雍地就病死了。
D.孝文帝住在代国的时候,太后患病,三年的时间,凡汤药不是他亲口所尝过的,就不准进奉给太后,深具孝心。袁盎认为孝文帝的孝比起曾参的孝来那是超过得很多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从课文中选取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
(2)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来见项王 骑:动词,骑着马
B.将军战河北 河北:黄河以北
C.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隔阂,嫌怨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小题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B.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D.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小题3】选出下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玉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以此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B.刘邦为自己开脱责任,阐明产生矛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第二有小人之言。
C.在酒宴上,项羽座位在东边,刘邦座位在北边,可看出双方的力量悬殊和项羽的自高自大。
D.项庄拔剑起舞是听从范增安排要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是自觉行动,要保护刘邦。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t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荣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荣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其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宰:主持割肉的人。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陈涉起而陈   (2)使使归项王(内心)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
A.放弃
B.捐税
C.捐赠
D.收集
(2)项羽果不信钟离等()
A.满意
B.意外
C.意图
D.怀疑
【小题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小题4】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
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
【小题5】概述陈平的离间计谋的实施过程。
【小题6】分析陈平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