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照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
(2)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照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去赵适魏 适 :到……去 |
B.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报:报复 |
C.于是屈身下士 下:降职 |
D.皆为郡县以属燕 属:归属,从属 |
A.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
B.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
C.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
D.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
A.齐国多方征战,国力大增。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潛王自高自大,百姓不能忍受。 |
B.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建议采取合纵政策;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派他攻打齐国。 |
C.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故意不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臣服投降。 |
D.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借此事施行反间计,结果惠王剥夺了乐毅的军权。 |
(1)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
(2)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阅读《鸿门宴》片段,完成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鸿门宴》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句对文段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鸿门宴》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
B.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亡:逃跑 |
C.籍吏民,封府库。籍:户籍 |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弃 |
A.张良曾对自己有救命之恩,因此项伯在得知项军即将攻打刘军时特来劝张良先逃亡。 |
B.在接见项伯前,刘邦特意先向张良详细了解他俩的旧交情,这足见刘邦行事之谨慎。 |
C.张良救主有功,刘邦感激不尽,亲切地称呼对方为兄长,给他敬酒,并结为亲家。 |
D.项羽妇人之仁,改变主意答应不再攻打刘军,这为后来自己被刘邦所灭埋下了伏笔。 |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文言文阅读
义纵者,河东人也。为少年时,尝与张次公俱攻剽为群盗。纵有姊义姁,以医幸王太后。王太后问:“有兄弟为官者乎?”姊曰:“有弟无行,不可。”太后乃告上,拜义姁弟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迁为长陵及长安令,直法行治,不避贵戚。以捕案太后外孙修成君子仲,上以为能,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宁成家居,上欲以为郡守。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上乃拜成为关都尉。岁余,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号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义纵自河内迁为南阳太守,闻宁成家居南阳,及纵至关,宁成侧行送迎,然纵气盛,弗为礼。至郡,遂案宁氏,尽破碎其家。成坐有罪,及孔、暴之属皆奔亡,南阳吏民重足一迹。而平氏朱强、杜衍杜周为纵牙爪之吏,任用,迁为廷史。军数出定襄,定襄吏民乱败,于是徙纵为定襄太守。纵至,掩定襄狱中重罪轻系二百余人,及宾客昆弟私入相视亦二百余人。纵一捕鞠,曰:“为死罪解脱”。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
是时赵禹、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矣,然其治尚宽,辅法而行,而纵以鹰击毛挚为治。后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乃以纵为右内史,王温舒为中尉。温舒至恶,其所为不先言纵,纵必以气凌之,败坏其功。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小治,奸益不胜。直指始出矣。吏之治以斩杀缚束为务,阎奉以恶用矣。纵廉,其治仿郅都。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多不治。上怒曰:“纵以我为不复行此道乎?”嗛之。至冬,杨可方受告缗①,纵以为此乱民,部吏捕其为可使者。天子闻,使杜式治。以为废格沮事,弃纵市。
(节选自《史记·义纵传》,有删改)
(注)①告缗:指告发富户隐匿财产,逃漏税款。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
(2)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小治,奸益不胜。
义纵者,河东人也。为少年时,尝与张次公俱攻剽为群盗。纵有姊义姁,以医幸王太后。王太后问:“有兄弟为官者乎?”姊曰:“有弟无行,不可。”太后乃告上,拜义姁弟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迁为长陵及长安令,直法行治,不避贵戚。以捕案太后外孙修成君子仲,上以为能,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宁成家居,上欲以为郡守。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上乃拜成为关都尉。岁余,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号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义纵自河内迁为南阳太守,闻宁成家居南阳,及纵至关,宁成侧行送迎,然纵气盛,弗为礼。至郡,遂案宁氏,尽破碎其家。成坐有罪,及孔、暴之属皆奔亡,南阳吏民重足一迹。而平氏朱强、杜衍杜周为纵牙爪之吏,任用,迁为廷史。军数出定襄,定襄吏民乱败,于是徙纵为定襄太守。纵至,掩定襄狱中重罪轻系二百余人,及宾客昆弟私入相视亦二百余人。纵一捕鞠,曰:“为死罪解脱”。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
是时赵禹、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矣,然其治尚宽,辅法而行,而纵以鹰击毛挚为治。后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乃以纵为右内史,王温舒为中尉。温舒至恶,其所为不先言纵,纵必以气凌之,败坏其功。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小治,奸益不胜。直指始出矣。吏之治以斩杀缚束为务,阎奉以恶用矣。纵廉,其治仿郅都。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多不治。上怒曰:“纵以我为不复行此道乎?”嗛之。至冬,杨可方受告缗①,纵以为此乱民,部吏捕其为可使者。天子闻,使杜式治。以为废格沮事,弃纵市。
(节选自《史记·义纵传》,有删改)
(注)①告缗:指告发富户隐匿财产,逃漏税款。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
B.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
C.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
D.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
A.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等。 |
B.关东:文中指东北三省,因位于山海关之东而得名。亦称“关外”。 |
C.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如文中“幸鼎湖”意思是到了鼎湖。 |
D.天子:古代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
A.义纵年少时曾经做过强盗,他的姐姐被太后宠幸,经太后推荐,他进入官场;义纵做官后曾抓捕审讯太后外孙修成君的儿子,得到皇上的赏识。 |
B.皇上想提拔宁成担任郡守,御史大夫说宁成为官太凶猛,不能让宁成治理人民;义纵升任南阳太守后,狠狠地整治了和他有仇的宁成。 |
C.义纵做定襄太守时,大力整治不法行为,斩杀四百多人,令人不寒而栗;但他敢作敢为的性格为自己埋下了祸根,他最终被皇上处死。 |
D.凶恶的王温舒得罪了义纵,遭义纵报复;赵禹、张汤由于严峻刻薄位列九卿,但他们的凶狠无法与义纵比;义纵虽然凶狠,但廉洁。 |
(1)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
(2)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小治,奸益不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2)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币委质事楚 厚币:丰厚的礼物 |
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明年:第二年 |
C.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治国:治理得好的国家 |
D.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反:违反 |
A.绌,通“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罢免官职的词语还有“迁”、“免”、“夺”、“废”。 |
B.从亲,合纵相亲。合纵,战国时,秦最强大,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秦在西,六国地连南北,南北为纵,故六国联合谓之合纵。 |
C.上官大夫,“上官”是复姓,“大夫”是诸侯宗族的称谓。“上官大夫”是姓“上官”的重臣。 |
D.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相。 |
A.张仪采取连横之策,用商、於的土地为诱饵,欺骗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 |
B.楚王听从了屈原的建议,出兵讨伐出尔反尔的秦国,结果大败而归。 |
C.屈原劝楚怀王应该杀掉张仪,等怀王醒悟,已经来不及了。 |
D.怀王听信子兰等人而不听屈原的劝告,终于导致身死他乡的悲剧。 |
(1)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2)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四、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管仲的功绩或思想的一组是( )
①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②知时有利不利也
③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④子孙世禄于齐
⑤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⑥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与鲍叔牙游 游:游玩 |
B.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匡:匡正 |
C.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
D.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多:称赞 |
①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②知时有利不利也
③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④子孙世禄于齐
⑤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⑥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A.鲍叔知道管仲有才干,虽然管仲经常占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 |
B.鲍叔牙是管仲的知音,虽然管仲经常遭遇挫折,但鲍叔牙还是一如既往的理解他,帮助他。 |
C.鲍叔牙的子子孙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领有封邑达十多代,常常成为著名的大夫。 |
D.管仲担任齐相以后,劝说齐桓公南下袭击蔡国,讨伐楚国,征讨山戎,劝燕国实行召公时的政治,劝桓公信守与曹沫的条约,诸侯因此都归服齐国。 |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一致的一项是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 素:向来 |
B.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请 |
C.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籍:登记 |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进出 |
A.不如因善遇之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B.具告以事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又前而为歌曰 |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A.吾得兄事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
B.皆白衣冠以送之 范增数目项王 |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沛公欲王关中 |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
(一)文言文阅读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足下更虑之 (更改) |
B.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 |
C.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好好的) |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打开)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D.乃令秦武阳为副 |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
B.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
C.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
D.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 |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C.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
D.以试人,血濡缕。 |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是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
B.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
C.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
D.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 |
A.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这叫“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
B.皇帝,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
C.堂,中国古建筑讲究“堂在前,室在后”,“堂”为行礼、交际的所在,相当于现在的客厅;“室”是内室,是堂里面住人的寝室。 |
D.筑,中国古代竹制乐器,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荆轲西刺秦王,太子丹易水送别,好友高渐离就曾慷慨击筑,荆轲和而歌之。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之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通缉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担心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而选择恢复身份。 |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但高渐离却没有以前技艺高超了。 |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小题4】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A.长于臣//得复见将军于此 |
B.公为我献之//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 |
C.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 |
A.籍吏民 | B.秦地可尽王矣 | C.常以身翼蔽沛公 | D.范增数目项王 |
A.沛公安在 | B.大王来何操 | C.为之奈何 | D.客何为者 |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
B.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翅膀 |
C.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细说:详细地解说 |
D.沛公起如厕 如:往 |
A.请以剑舞 项王未有以应 |
B.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按剑而跽 |
C.今日之事何如 欲诛有功之人 |
D.军中无以为乐 窃为大王不取也 |
A.文中座位安排,以向东最尊,次为向南,再次为向北,向西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
B.项羽设宴招待刘邦,多次蓄意杀死刘邦,但由于项伯的阻扰没有成功。 |
C.樊哙闯帐,义责项羽,表现出樊哙既有武将的忠义豪壮,也有粗中有细的特点,同时也表明刘邦集团的团结。 |
D.项羽轻率地就把告密者的姓名透露给刘邦,说明他也许没把刘邦当作竞争对手,更体现了项羽自矜功伐、头脑简单的性格弱点。 |
(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