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既,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币委质事楚 厚币:丰厚的礼物
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明年:第二年
C.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治国:治理得好的国家
D.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反:违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绌,通“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罢免官职的词语还有“迁”、“免”、“夺”、“废”。
B.从亲,合纵相亲。合纵,战国时,秦最强大,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秦在西,六国地连南北,南北为纵,故六国联合谓之合纵。
C.上官大夫,“上官”是复姓,“大夫”是诸侯宗族的称谓。“上官大夫”是姓“上官”的重臣。
D.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相。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仪采取连横之策,用商、於的土地为诱饵,欺骗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
B.楚王听从了屈原的建议,出兵讨伐出尔反尔的秦国,结果大败而归。
C.屈原劝楚怀王应该杀掉张仪,等怀王醒悟,已经来不及了。
D.怀王听信子兰等人而不听屈原的劝告,终于导致身死他乡的悲剧。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2)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30 11:20: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淮阴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
【小题2】下列对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周代即有的五等爵位之首,其余四等依次是公、伯、子、男。
B.拜指古时授予官职,类似的词语还有“除”,例如“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C.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D.《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怒之下,最终离去。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同类题2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明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霸上,以待大王 暴(pù):指(军队)露宿
B.项羽既军士   飨:用酒肉款待
C.而使张良项羽 谢:辞谢
D.沛公如厕,樊哙去 麾:通“挥”,指挥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持铁盾入到营   今君亡赵走燕
B.暴师霸上,待大王 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
C.谁大王为此计者 击破公军
D.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小题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的笔下,樊哙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贺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足智多谋的智者。
B.生性率直坦荡而又胸无城府的西楚霸王乍见樊哙刚烈威猛之势,无端喜爱,不仅称其为 “壮士”,而且赏给他酒和肉。
C.项王放虎归山、养痈遗患,而刘邦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这一切都是因为樊哙舍生忘死的斗争,机智巧妙的应变。
D.樊哙心急如焚闯军门,奋不顾身救主人,充分显示了他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谊。
【小题4】翻译句子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yǐ整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①,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 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D.我何面目见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乃自刎而死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君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 去:前往
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者 称:合适
C.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之 目:瞪视
D.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成于唐,盛于宋。
B.《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D.《沁园春 长沙》是***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歌,词中“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远眺和近观,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是展示物象的广度、深度、透明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句践玩博戏,鲁句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答应了他
D.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汉王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汉王召让平。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将南游云梦。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

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为户牖侯。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绝”是会意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绝,断丝也”,其本义是把丝弄断。后来“绝”的意思延伸开来,文中“世世勿绝”中的“绝”是______的意思。随着词义的不断演变发展,现在“绝”已有很多意思,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是______的意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是______的意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弟,指兄弟,与昆仲、昆玉一样都是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
B.巡狩,即巡行狩猎,文中汉高祖借外出打猎的机会平定楚地。
C.郊迎,指到郊外迎接宾客,韩信为表示对皇帝的敬重到郊外迎接。
D.剖符,汉朝封功臣时,将作为信物的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初受重用,却遭谗毁。汉王任命陈平为都尉后,绛侯、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认为陈平是反复无常的奸臣,不可重用。
B.陈平思虑周全,行事谨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诸将表示应立即发兵,而陈平在充分了解情况后,认为应以计平乱,不宜用兵。
C.陈平足智多谋,深受倚重。高祖问计,陈平建议高祖假装南游云梦,然后趁韩信到郊外迎接高祖时,派力士生擒韩信。
D.陈平屡出奇计,功勋卓著。陈平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祖征讨陈豨和黥布,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因此被封为户牖侯。
【小题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出,限3处)。
今 兵 不 如 楚 精 而 将 不 能 及 而 举 兵 攻 之 是 趣 之 战 也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小题6】陈平为什么不主张发兵攻打楚王韩信?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