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照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去赵适魏 适 :到……去
B.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报:报复
C.于是屈身下士 下:降职
D.皆为郡县以属燕  属:归属,从属
【小题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B.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C.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D.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多方征战,国力大增。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潛王自高自大,百姓不能忍受。
B.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建议采取合纵政策;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派他攻打齐国。
C.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故意不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臣服投降。
D.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借此事施行反间计,结果惠王剥夺了乐毅的军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
(2)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4 12:0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虞舜者,名曰重华。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通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成荐虞舜,日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油,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烯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日“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日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絮。”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裤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节选《史记·五帝本纪》
【注】①妫讷(guī ruì):水名,在山西省永济市南历山(今首阳山)。②苦窳(yǔ):粗糙质劣。③樨(zhì)子:贵族子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人深/ 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B.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人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C.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D.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五典是“五常”的又一种说法,指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行,代理,古代官职中表示暂时代理的还有:代、署、权、判、摄、假、暂。“以亮为军师,署左将军府事”中的署就是代理的意思。
C.司徒,这个官职始置于唐虞之际,传到周代,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清代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D.五服,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日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的父亲瞽叟续弦之后,生了一个儿子象,瞽叟非常喜欢象,常常想杀死舜。有一次瞽叟与象放火烧仓库,还有一次往井里倒土石,但舜都逃过了。即使如此,舜依旧非常孝顺地侍奉父母。
B.舜以孝顺出名后,四岳向尧帝推荐舜治理天下,尧帝为了考察舜,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还让9个儿子和舜共处。结果舜顺利通过了尧帝的考察,为尧帝治理天下。
C.尧帝年纪大了之后,舜代行天子之职,在尧帝逝世后,舜就马上成为了天子,舜于是让四岳推荐人才来治理国家。每个被推荐的人,都同意舜的任命,大家都互相谦让着为舜办事。
D.舜任命典乐的官员,要求官员教育贵族弟子,要正直温和,宽厚严厉,刚正不暴虐, 简捷不傲慢,达到八音协调一致,不互相错乱侵扰,神人相和的境界。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2)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构牛。专趋人急,甚己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勾践十五年,谋伐吴。谓大夫种曰:“孤用夫子策,免于天虐之诛,还归于国。吾诚已说于国人,国人喜悦。而子昔日云有天气即来陈之,今岂有应乎?”种曰:“吴之所以强者,为有子胥。今伍子胥忠诛而死,是天气前见,亡国之证也。愿君悉心尽意,以说国人。”
越王说于国人:“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以大国报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诚更其术。于是乃葬死问伤,有忧,贺有喜,送往迎来,除民所害,然后卑事夫差,往宦士三百人于吴。七年不收国,民家有三年之畜。国之父兄复请曰:“诚四封之 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越王悦而之。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荆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 击柯,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 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
——节选自《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终不其能 伐:夸耀
B.有忧,贺有喜 吊:慰问
C.越王悦而之 许:赞许
D.秦王柱而走 还:通“环”,绕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藏活豪士百数 故荆轲逐秦王
B.专趋人急    孤用夫子
C.朱家用侠闻  倚柱
D.敢有不尽力者乎 尽失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自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B.而子昔日云有天气即来陈之
C.愿君悉心尽意,以说国人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小题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侠客朱家扶危济困,好义乐施,但是接受过他帮助的人,往往不愿意再见他。
B.越王勾践在谋划攻打吴国的过程中,信赖大夫文种,不信伍子胥,于是借机杀掉了他。
C.勾践伐吴前,历经了纳谏存种,等待时机,改变内政,积蓄国力,聚拢民心的艰难历程。
D.秦王庭御医夏无且是荆轲的内应,他和荆轲联手追击秦王,致使秦王在逃避中负伤。
【小题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儒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尊孔子为先师。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B.《史记》居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和8书组成。
C.图穷匕见,是荆轲刺杀秦王高潮的开端。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是著名刺客,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为燕太子丹所用,试图刺杀秦王。
D.《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以谋臣策士为中心,记载了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为西汉刘向编订。
【小题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
(2)荆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小题7】用“//”为下面的语段断句。
洛 阳 之 俗 大 抵 好 花 春 时 城 中 无 贵 贱 皆 插 花 虽 负 担 者 亦 然 花 开 时 士 庶 竞 为 游 遨 往 往 于 古 寺 废 宅 有 池 台 处 为 市 井 张 幄 帟 笙 歌 之 声 相 闻 至 花 落 乃 罢。

同类题3

阅读卜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初从向荣讨粤寇,补千总。改隶张国梁麾下,积勋至副将。国梁殁,代领其众。同治初,将三千人守镇江。九年,出镇南关①。光绪改元,赴贵州提督任。七年,还广西。明年,称疾归。
越二年,法越事作,张树声蕲其治团练,遣使往趣驾。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已,闻树声贤,诣广州。闻谅山②警,亟赴镇南关,而法军已焚关退。龙州③危急,子材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备险奥,乃令筑长墙,率所部扼守,遣王孝祺勤军军其后为犄角。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群议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宵薄敌垒,斩虏多。
法悉众分三路入,子材语将士曰:“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士气皆奋。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越日复涌至,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悉返侵地。
(节选自《清史稿·冯子材》,有删改)
(乙)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B.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C.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对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D.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字”,古人有名有字,名是婴儿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B.“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新皇帝即位时颁布的年号则称为建元。
C.“设九宾礼于廷”,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礼遇有功之臣最隆重的礼节。
D.“汤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放在大鼎或大镬里,用滚水烹煮,将人活活烫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冯子材初从向荣,官至提督,一生功勋卓著。他讨粤寇,守镇江,出镇南关,凯旋而归,取得抗法战争的胜利,收复了全部失地。
B.冯子材有勇有谋,身先士卒,忠心爱国。他善于排兵布阵,先发制敌,力排众议,亲自率兵出战,与敌人殊死搏斗,誓要把敌人挡在镇南关外,
C.蔺相如足智多谋,勇敢坚强,不畏强敌,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痛斥秦王不守诺言、背信弃义,并表示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D.蔺相如考虑周全,决策得当,有远见。他要求秦王斋戒五日,没九宾之礼,赢行了时间,自己便趁机秘密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①奉璧西入秦(______) ②持璧立(______) ③乃曰(_____)④持其璧柱(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请指示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不抑耗其实而已D.礼节甚倨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乃敢B.秦王恐其
C.大王必欲D.璧于赵
【小题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秦王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严大国之威修敬也;
②设九宾廷;归璧
A.① 相同, ② 不同B.①②均不同
C.①不同,  ② 相同D.①②都相同
【小题5】下列各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秦王坐章台见相如B.故臣复取璧
C.大王见臣列观D.舍相如广成传舍
【小题6】翻译文言语句
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②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小题7】上述语段中,作者使用了一些方法塑造了蔺相如的鲜明性格,请自选角度举例阐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元王世家
司马迁
楚元王刘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字游。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枥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地,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而王次兄仲于代。
高祖六年,已禽楚王韩信于陈,乃以弟交为楚王,都彭城。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夷王四年卒,子王戊立。
王戊立二十年,冬,坐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郡。春,戊与吴王合谋反,其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谏,不听。戊杀尚、夷吾,起兵与吴西攻梁,破棘壁。至昌邑南,与汉将周亚夫战。汉绝吴楚粮道,士卒饥,吴王走,楚王戊自杀,军遂降汉。
汉已平吴、楚,孝景帝欲以德侯子续吴,以元王子礼续楚。窦太后曰:“吴王,老人也,宜为宗室顺善。今乃首率七国,纷乱天下,奈何续其后!”不许吴,许立楚后。是时礼为汉宗正。乃拜礼为楚王,奉元王宗庙,是为楚文王。
赵王刘遂者,其父高祖中子,名友,谥曰“幽”。幽王以忧死,故为“幽”。高后王吕禄于赵,一岁而高后崩。大臣诛诸吕,乃立幽王子遂为赵王。
遂既王赵二十六年,孝景帝时坐晁错以適削赵王常山之郡。吴、楚反,赵王遂与合谋起兵。其相建德、内史王悍谏。不听。遂烧杀建德、王悍,发兵屯其西界,欲待吴与俱西。汉使曲周侯郦寄击之。赵王遂还,城守邯郸,相距七月。吴楚败于梁,不能西。栾布自破齐还,乃并兵引水灌赵城。赵城坏,赵王自杀,邯郸遂降。赵幽王绝后。
太史公曰: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使楚王戊毋刑申公,遵其言,赵任防与先生,岂有篡杀之谋,为天下僇哉?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防与先生:汉时贤者。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始高祖微时|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汉绝吴楚粮道|绝其甬道,大破之
C.乃并兵引水灌赵城|引以为流觞曲水
D.君子用而小人退|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B.幽王以忧死   |臣具以表闻
C.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不知老之将至
D.为天下僇哉   |自令放为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高祖由此怨其嫂”与《高祖本纪》中刘邦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都体现了刘邦心胸狭隘的特点。
B.汉军平定吴、楚叛乱后,孝景帝没有立吴王的后代为王,只封元王的儿子刘礼为楚王,他就是楚文王。
C.在孝景帝时,因为赵王刘遂犯错,晁错将他贬谪并削去他的常山郡,所以吴、楚叛乱时,刘遂就和他们合谋起兵。
D.篇末的论赞,一改宿命论的陈辞滥调,而特别强调了尊贤、用贤的问题,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首率七国,纷乱天下,奈何续其后!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小题5】简要概括楚、吴、赵三国君主的哪些行为导致了自身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