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
(《墨子·公孟》)
荀子、墨子二人都很重视言行一致,但又有所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材料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
材料二: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小题1】材料一中,只有“国宝”是 (填一成语)的人。【小题2】两则材料均是向治国者提建议,请简要概括两者的不同。
一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而慎率民则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
(《荀子·正名》)
二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小题1】请从文段二中概括出一个成语。
【小题2】阅读这两段文字,分别说说荀子和孔子对“正名”的理解。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凤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 中:合乎 |
B.声非加疾也 疾:快 |
C.而绝江河 绝:横渡 |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
A.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C.《齐谐》者,志怪者也 |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能停止。 |
B.接着作者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
C.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有了很多新的看法,比如:“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所以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显得有些过时。 |
D.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来说理,使抽象的道理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天下有中③,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④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
(《荀子•性恶》)
(注释)①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②谄:谄媚。③中:中正之道,下文道,是正道。④傀然:坚定的样子。【小题1】两则材料阐述共同点:____。
【小题2】简析两段话的不同点。
A.《劝学》和《师说》是古代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别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和“古之学者必有师”。 |
B.两篇文章在论证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
C.《劝学》一文论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
D.韩愈的《师说》突破了一般人对老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同时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观念。 |
A.《雨巷》一诗,将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完美结合,意境凄清婉转,朦胧恍惚。 |
B.从《劝学》当中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于“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努力才更为重要。 |
C.《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它们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
D.在《师说》中,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作为例子,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荀子·修身》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丁]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荀子·劝学》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 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善:善良 |
B.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渐:读jiān,浸,浸染 |
C.不闻先王之遗言 闻:听到,引申为借鉴 |
D.一可以为法则 法则:效法的榜样,准则 |
A.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B.教使之然也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C.蟹六跪而二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微斯人,吾谁与归 | D.不拘于时,学于余 |
A.[甲]段文字强调了学习要善于积累,要能坚持不懈,还要用心专一。 |
B.[乙]段文字以“蓬”“白沙”“兰槐之根”为喻,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告诫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以达到“防止邪恶接近中正”的目的。 |
C.[丙]段文字,以“干越夷貉之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为例,旨在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
D.[丁]文段将古代的学者与现代的学者做学问的目的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 |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
B.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羞耻 |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
A.吾尝跂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其可怪也欤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 D.古之人不余欺也 |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小题7】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的划线句子用“/”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先 自 度 其 足 而 置 之 其 坐 至 之 市 而 忘 操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