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美国对华政策的变与不变,才能看破中美关系的迷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轮船开启了中美贸易,它提交国会的航行报告称,同中国开展“平等互利”的贸易,比英国的“凌驾于人”式贸易更有前途。在之后的50年中,美国对华贸易额增长了6倍。但情况很快出现变化,其他国家在中国的行为刺激了美国商人的欲望,他们不再满足于合法贸易。美国商人开始对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采取追随英国的政策。1842年,美国政府派出舰队抵达广州,向广州当局提出,美国商人应当享有“同其他国家商人一样的最惠国待遇”。
材料三 20世纪初门户开放政策提出时,美国着眼于对华商业扩张。一战后美国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对华门户开放已成为保持远东稳定的工具。尽管存在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只要局势没有严重损害集体安全体系,美国决不会干涉,正如柯立芝总统所说:“美国决不会为中国而战”。
(1)材料一反映美国早期对华贸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美国政策此时发生变化所依据的国际形势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美国“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指什么?指出美国此时的门户开放定位变化。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美国对华政策的变与不变。
材料一 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轮船开启了中美贸易,它提交国会的航行报告称,同中国开展“平等互利”的贸易,比英国的“凌驾于人”式贸易更有前途。在之后的50年中,美国对华贸易额增长了6倍。但情况很快出现变化,其他国家在中国的行为刺激了美国商人的欲望,他们不再满足于合法贸易。美国商人开始对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采取追随英国的政策。1842年,美国政府派出舰队抵达广州,向广州当局提出,美国商人应当享有“同其他国家商人一样的最惠国待遇”。
——摘编自李庆余《美国外交史》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美国强烈反对瓜分,国务卿海·约翰向各国发出照会称:“美国的政策是,使中国获得永久安全与和平,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期间美国利用列强矛盾不断实践这一门户开放照会,甚至与俄国、日本发生激烈对抗。列强在各自控制地区内实行歧视贸易,照会还提出:“保护全世界在中华帝国境内平等与公正的贸易。”海·约翰希望能“为世界商业保留一个公开市场”。材料三 20世纪初门户开放政策提出时,美国着眼于对华商业扩张。一战后美国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对华门户开放已成为保持远东稳定的工具。尽管存在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只要局势没有严重损害集体安全体系,美国决不会干涉,正如柯立芝总统所说:“美国决不会为中国而战”。
(1)材料一反映美国早期对华贸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美国政策此时发生变化所依据的国际形势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美国“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指什么?指出美国此时的门户开放定位变化。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美国对华政策的变与不变。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显然存在两个层次:维新派在社会上层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包括部分爱国士绅,则在社会下层掀起了反侵略反洋教的斗争。到戊戌变法失败,后者的斗争更勃然兴起,汇成了波澜壮阔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与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的太平天国运动相比,它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义和团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1900年,义和团迅速向北发展,越过保定进入北京,向东到达天津,卷入运动的群众多达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在全国引起热烈的响应。当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时,列强决定直接出兵镇压,并企图趁此机会瓜分中国。4月6日,英、美、德、法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两月以内,悉将义和团匪一律剿除”;5月30日至6月2日各国侵略军约400多人,以保护使馆为名,从天津乘火车陆续到北京,驻进各使馆。6月17日夜,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动进攻,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正式爆发了。
(1)甲午战争后,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救亡图存斗争日益高涨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义和团斗争水平较低,没有自己的组织和口号,斗争目标不明确
(4)义和团从山东、直隶发展到京津地区后,遭到八国联军的镇压
(5)近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不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显然存在两个层次:维新派在社会上层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包括部分爱国士绅,则在社会下层掀起了反侵略反洋教的斗争。到戊戌变法失败,后者的斗争更勃然兴起,汇成了波澜壮阔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与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的太平天国运动相比,它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义和团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1900年,义和团迅速向北发展,越过保定进入北京,向东到达天津,卷入运动的群众多达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在全国引起热烈的响应。当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时,列强决定直接出兵镇压,并企图趁此机会瓜分中国。4月6日,英、美、德、法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两月以内,悉将义和团匪一律剿除”;5月30日至6月2日各国侵略军约400多人,以保护使馆为名,从天津乘火车陆续到北京,驻进各使馆。6月17日夜,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动进攻,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正式爆发了。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错误”;是以上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未涉及”(1)甲午战争后,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救亡图存斗争日益高涨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义和团斗争水平较低,没有自己的组织和口号,斗争目标不明确
(4)义和团从山东、直隶发展到京津地区后,遭到八国联军的镇压
(5)近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不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中国采取突然袭击”是发动了什么侵华战争?该战争对我国领土主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哪一事件?《密电》中蒋介石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什么后果?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东方主战场”的特点。
材料一 1887年,日本的军事部门在广泛调查后提出《讨伐清国策案》,要求在5年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可乘之机、对中国采取突然袭击。
——摘自《大国崛起日本》
材料二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国民党和***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一一《***在纪念抗战胜利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中国采取突然袭击”是发动了什么侵华战争?该战争对我国领土主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哪一事件?《密电》中蒋介石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什么后果?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东方主战场”的特点。
在2014年8月初海峡两岸合办的“甲午风云宝岛悲歌”展览上,展出一幅手稿。它是1895年由三名台籍举人联合两名清朝官员上书给光绪皇帝,痛陈“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的呈文。他们上书的背景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 B.《北京条约》的签订 |
C.《马头条约》的签订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