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主题。阅读材料提示,探究问题。
(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
《老子》(即《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法:效法,学习)
(1)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
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2)都江堰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
(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在这些悄然消逝的文化印记里,有老方言、老职业、老服饰、老工艺、老建筑、老山水、老村镇、老地名、老游戏、老美食、老童谣、老剧种、老用品、老年画……
(3)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哪两方面?
(遗产保护的现实思考)
面对日益消逝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准备组织一次“我身边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实践调查,并要求组员完成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择优刊登在校报上。
(4)请你围绕法治、和谐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一,为自己即将进行的调査和后续调査报告的撰写设计一个标题。(要求:先写出所选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设计标题;标切合所选关键词,主题鲜明,准确凝练)
当前题号:1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墨子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在当前社会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为政以德”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D.“改革”“法治”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A.“兼爱”“非攻”B.“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仁者爱人”“以德为政”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许多成语典故于历史,下列成语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
①纸上谈兵 ②破釜沉舟 ③约法三章 ④增兵减灶 ⑤围魏救赵
A.②③④B.①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④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小张在笔记本中有以下关键词: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A.百家争鸣B.商鞅变法C.焚书坑儒D.孝文帝改革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注:①通济渠:从洛阳引谷、洛二水到黄河,从板渚引黄河疏通故道,入淮河,到山阳。②邗沟:从山阳疏导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长江。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并概括大运河开凿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都江堰、大运河修建理念的共同点。
当前题号:6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语句赞颂的伟大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下列可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西周时天子用九鼎,诸侯只可以用七鼎。但春秋时期,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反映出的问题是
A.青铜器制造业发达B.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C.鼎成为普遍的器具D.天子与诸侯毫无差别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讨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天子威信很高B.诸侯势力强大C.战争频繁D.生存环境恶化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