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某同学发现他家菜园中蔬菜生长迟缓,便施用了一种氮肥(一种化肥),图是氮肥包装标签的部分文字。求:

(1)硝酸铵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N:H:O=_____。
(2)多少克CO(NH2)2与40克NH4NO3含氮量相等? ____
(3)图中氮肥中硝酸铵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____

(1)硝酸铵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N:H:O=_____。
(2)多少克CO(NH2)2与40克NH4NO3含氮量相等? ____
(3)图中氮肥中硝酸铵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____
2.选择题- (共15题)
2.
在科学学习中,当我们需要研究看不见的现象或不易测量的科学量时,就必须设法寻找由该对象产生的各种可见的效应,由此来判定对该对象的存在、大小等情况,这种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下列研究方法不属于转换法的是( )
A.![]() ![]() |
B.![]() |
C.![]() |
D.![]() |
4.
早春吋节,海棠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却可以开出娇艳的花朵。请推测这些花瓣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 )
A.花瓣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
B.根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花瓣的 |
C.树皮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
D.叶在上一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
5.
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培养几天,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变量是水分的多少 |
B.植株的正常生长需要无机盐 |
C.实验变量是光照时间 |
D.植株的正常生长只需要水分 |
7.
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黎明同学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甲是为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 B.丙中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 |
C.丁中叶片滴加液后c遮光部分变蓝 | D.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
8.
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示意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9.
下列化学用语的使用及其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
A.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
B.4H——4个氢元素 |
C.Ca+2——一个钙离子带二个单位正电荷 |
D.2CO2——两个二氧化碳分子 |
10.
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是10.81g |
B.属于金属元素 |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 |
D.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
12.
宏观辨识和微观剖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
B.参加反应的![]() ![]() |
C.反应涉及的物质中,![]() ![]() |
D.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是3∶20 |
13.
如图所示是一种自行车前轮的结构图,行驶中,磁铁靠近传感器时磁场能使其中的带电粒子发生偏转(即相当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产生一种信号。信号传入速度计能测出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里程。下列能说明其原理的是( )


A.![]() |
B.![]() |
C.![]() |
D.![]() |
14.
将如图所示完好的接线板连入家庭电路中,闭合开关S,指示灯发光。再将台灯插入接线板上的插座,台灯与指示灯都能发光。则( )


A.该接线板的连接线内只有火线和零线两根导线 |
B.台灯与指示灯串联,并受开关S控制 |
C.该接线板上有5个插孔会使检测的测电笔氖管发光 |
D.台灯与指示灯并联,开关S在干路上 |
15.
如图所示,电磁铁的左下方有一铁块,在弹簧测力计作用下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当铁块从电磁铁的左下方运动到正下方过程中,同时滑片逐渐向上滑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磁铁的磁性逐渐增强 |
B.电磁铁的磁性逐渐减弱 |
C.铁块对地面的压强逐渐减小 |
D.铁块对地面的压强逐渐增大 |
16.
金属单质A和非金属单质B可生成化合物A2B,反应的化学式为2A+B加热A2B。某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在实验室做实验,充分反应时,所用A和B的质量a和b各不相同,但总质量相等,都是10.0g,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的用量 | B的用量 | A2B |
甲 | 9g | 1g | 5g |
乙 | 4g | 6g | 5g |
丙 | a | b | 6g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4:1 | B.丙同学实验中a:b可能是22:3 |
C.该反应一定不是氧化反应 | D.A2B可能是水 |
3.填空题- (共11题)
17.
图一表示某植物一天内吸收二氧化碳变化情况,图二表示夏季某晴朗的一天对一密闭蔬菜大棚中的某种气体的含量进行24小时的检测,据图分析:

(1)图一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______点。
(2)图一中b点植物吸收CO2降低,其原因可能是___
(3)图二中所测气体为___;该大棚内的蔬菜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有机物?___.原因是___.

(1)图一中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______点。
(2)图一中b点植物吸收CO2降低,其原因可能是___
(3)图二中所测气体为___;该大棚内的蔬菜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有机物?___.原因是___.
18.
如图是“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推测图中A、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B是___.
(2)图中控制两种气体进出植物体的门户是___,它也是植物进行___时水分散失的通道.
(3)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___(填字母).

(1)推测图中A、B所代表的生理活动:B是___.
(2)图中控制两种气体进出植物体的门户是___,它也是植物进行___时水分散失的通道.
(3)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___(填字母).
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
19.
绿色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在大气中。下表中的数据显示了一株植物在一天的主要时间段内散失水分的量。

(1)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中运输的基本路径是 _______(填字母)。
(2)请根据上表中数据可以发现,该株植物一天中散失水分的量最多的时段是____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
(3)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请根据该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量的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_______

(1)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中运输的基本路径是 _______(填字母)。
A.叶中筛管→茎中筛管→根中筛管 | B.根中筛管→茎中筛管→叶中筛管 |
C.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 | D.叶中导管→茎中导管→根中导管 |
(3)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请根据该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量的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_______
20.
将某暗紫色的固体粉末A加热,可产生无色气体B,同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C和另一种固体物质
(1)加热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黑色固体C与白色固体G混合加热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C在该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A.黑色固体C与白色固体G混合加热可制取氧气.另一种黑色固体E在无色气体B中燃烧,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B.回答: |
(2)黑色固体C与白色固体G混合加热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C在该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1.
如果把自然界里溶解于水的气体也算在内,则自然界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21%,氮气体积分数小于78%,此现象说明_____;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则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或无法确定)21%.
22.
我国用新技术提纯了稀有金属铼(Re)为航空航天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制造提供了重要原料。
(1)铼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原子核内有75个质子则其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
(2)高铼酸钠( NaReO4)是铼的重要来源之一。高铼酸钠中铼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1)铼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原子核内有75个质子则其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
(2)高铼酸钠( NaReO4)是铼的重要来源之一。高铼酸钠中铼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23.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中______ 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______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 ______ 。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______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中______ 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______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 ______ 。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______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24.
利用下图装置完成A或B两个实验。请任选1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实验一:挤压滴管2,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80℃以上。
①双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②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结论,对应的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二:挤压滴管1,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240℃以上。
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其原因是________。
(1)实验一:挤压滴管2,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80℃以上。
①双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②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结论,对应的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二:挤压滴管1,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240℃以上。
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其原因是________。

25.
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下图所示。

(1)反应微观模型中,有_____种单质分子。
(2)该反应过程中:金原子对_______ (填“CO”或“H2O”)起吸附催化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1)反应微观模型中,有_____种单质分子。
(2)该反应过程中:金原子对_______ (填“CO”或“H2O”)起吸附催化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6.
图甲是周小平同学为学校办公楼空调设计的自动控制装置,R是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关系如表格所示。已知继电器的线圈电阻R0为10Ω,左边电源电压为6V恒定不变。电流表0~30mA量程接入电路,图乙是电流表表盘。当继电器线圈中的电流大于或等于15mA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右边空调电路则正常工作.

(1)电磁继电器是利用电磁铁来工作的,它在电路中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_,电磁继电器中的衔铁能否用铜质材料代替,并说明理由________。
(2)该同学将电流表改成了温度表,通过计算并标出表盘上35℃的位置。______
(3)为了给空调设定不同的启动温度,请你提出二种可行的、调节方便的措施。________(改变电阻除外)

温度t/℃ | 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电阻R/Ω | 600 | 550 | 500 | 450 | 420 | 370 | 330 | 290 | 250 |
(1)电磁继电器是利用电磁铁来工作的,它在电路中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_,电磁继电器中的衔铁能否用铜质材料代替,并说明理由________。
(2)该同学将电流表改成了温度表,通过计算并标出表盘上35℃的位置。______
(3)为了给空调设定不同的启动温度,请你提出二种可行的、调节方便的措施。________(改变电阻除外)
27.
为了探究石灰石的纯度(假设样品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称取40g石灰石样品等分为4份(编号为①②③④),每份样品分别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数据如表所示:
分析题中有关信息和图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石灰石样品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
(2)40克该石灰石样品充分反应后可产生多少克二氧化碳?______
(3)编号③所用稀盐酸的质量m为______。
(4)该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
样品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稀盐酸的质量 | 25g | 50g | m | 150g |
剩余固体的质量 | 7.5g | 5g | 2g | 2g |
分析题中有关信息和图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石灰石样品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
(2)40克该石灰石样品充分反应后可产生多少克二氧化碳?______
(3)编号③所用稀盐酸的质量m为______。
A. 可能是30克 B. 一定是50克 B. 一定是80克 | B.大于或等于80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选择题:(15道)
填空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