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2161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23

1.句子默写(共1题)

1.
默写(任选六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英俊沉下僚。
(2)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匪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6)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
(7)烟销日出不见人,__________________。
(8)可怜无定河边骨,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小题1】对全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微雨”起笔,以“散丝”结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B.前三联营造氛围,后一联抒发送别之情,全诗句句含蓄而内敛。
C.第三联对“深”和“远”的描绘,渲染了一种微雨中迷濛之景。
D.“散丝”即“雨丝”。最后一联以雨水比泪水,写得情景交融。
【小题2】结合全诗,请从情与景的关系上,为“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这联诗句,写一段鉴赏文字(60字左右)。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

(明)曹学佺

①作文游山记最难。未落笔时,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洋洋洒洒,堆故实于满纸,但数别人财宝而已,于一种游情了不相关。即移之他处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

②记游如作画,画家必须摹古,间复出己意着色生采,自然飞动。及乎对境盘礴,往往难之。乃以为画不必似,盖远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则碍理,两不入耳。法既不伤,于境复肖,又何以似为病也?

③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记》。余读之,初若不汲汲于游者。或为岚翠招之,或为友朋动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顶者再。惟随其兴之所,及乎境之所奏,故其为记,亦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窘缚,与夫年月里数之所役使。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嘻笑戏谑,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笔术,夺难肖之画工。此所谓合作也。噫!汝含氏之游,可谓乐矣,是宜记。

(注释)①故实:即典故。②盘礴:指意欲全神贯注于绘画。③岚翠:山气呈现的翠绿。④奏:通“凑”。会合。⑤合作:合于法度之作。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法既不伤,于境复 (2)惟随其兴之所
【小题2】下列句子与例句“亦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窘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理,非吾业也。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D.洋洋洒洒,堆故实于满纸。
【小题3】简析第②段谈绘画之理的作用。
【小题4】阅读第③段,指明作者所说的“合作”的具体所指。
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病梅馆记(清)

龚自珍

①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祸之烈至此哉!

②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疗梅也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以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2)未可明诏大号以天下之梅也
(3)甘受诟厉
(4)病梅之馆以贮之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穷予生之光阴疗梅也哉    而木之性日离矣
B.文人画士祸之烈至此哉    凡植木性,其本欲舒
C.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若甚怜焉,卒以祸
D.删其密,夭稚枝 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2)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小题4】结合全文,简述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在写作手法上的主要特点。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心头一杯冷咖啡 陈思

①鼓浪屿是厦门人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是他们永远怀不完的旧。

②因为鼓浪屿是绝无仅有的音乐之岛,它与它的音乐,使厦门从滚滚红尘中跃升仙境。

③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一方面是因为小岛上诞生了无数音乐大师,许斐平、殷承宗、颜宝玲、林俊卿、郑小瑛、陈佐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培育天才的音乐土壤之深厚:面积不足1.87平方公里的地域,竟聚集了500余架钢琴,钢琴密度全国之最。

④500架钢琴,不是500架神龛。比起鼓浪屿人对待电器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乐器们却像不时走访的穷朋友,彼此知根知底,礼数就马马虎虎了。这音乐,是如此日常化,它是贴着生命攀援起伏的藤蔓,它是闽南人见惯不惊的稀粥咸鸭蛋。

⑤50年代,祖父不惜血本专辟40元购“曼陀铃”一把,供年轻的父亲消遣。父亲与弹奏手风琴的大伯父、拉小提琴的二伯父与同样拉提琴的邻居叔叔组成四重奏。父亲后来又短暂沉迷口琴与小提琴若干年,不想以此糊口,亦不求技艺精进,那些乐器最后也不知所踪。

⑥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小提琴的琴弓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每次授琴,只要老师迟到,琴弓就是男孩子们互相砍杀时手握的十八般兵器;每次老师告状,父亲抓起琴弓一顿臭揍,它又瞬间变成家法。在这些音乐之外的奋力挥动中,马尾做的弓毛一根根地掉落下来,岁月星逝

⑦在别的地方,音乐是被供奉起来的;而在这里,音乐是贴肉长的。这里的音乐从未作为急功近利的谋生手段。几代人的音乐教育,都是无心插柳式的。听天由命,有的最终长成参天巨木,大多数人永远是路边随手捋的一把青。

⑧教会曾经承担了音乐在岛上的撒播任务。《黄河》钢琴曲改编者殷承宗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替父亲的大太太刷皮鞋、整理房间,赚到了两美元。一美元买了琴谱,另一美元则用来跟外国牧师太太学习识谱。许斐平音乐天赋的展露,源于教堂司琴手的母亲张秀峦某次因故缺席。当时才5岁的他手脚并用爬上琴凳,竟无需翻看琴谱,将所有圣诗无误演奏至终场。歌唱家兼医生的林俊卿,祖父林温人是厦门竹树脚礼拜堂的创办人,母亲廖翠绸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本人5岁就能演唱整部《闽南圣诗》,担任儿童唱诗班的领唱。即使是我读过基督教小学的祖母,在接近九十高龄依然可以眯着白内障的眼睛,翻看歌谱。不用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基督教家庭、教堂、礼拜与圣诗,就是上一代岛民的音乐必修课。

⑨我们这一代人的音乐教育,离不开鼓浪屿的那所音乐学校。

⑩旧址是荒凉的鸡山路上一座旧教堂,全部由笨重粗粝的花岗岩砌成,墙壁斑驳厚达一米,门窗颇有大和风范,采光极差,蛛网遍布的厕所修在主楼之外。校门两边是基督教会的墓地,时常野猫出没。

⑾当时条件看似简陋,其实遭际却颇离奇。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是在殷承宗、殷承典兄弟的祖宅(准确的说是客厅地板)进行的。当时厦门音乐学校校长是殷承典先生。他是著名音乐家殷承宗的二哥,也是这一音乐脉络在岛上的留守男士。鸡山路上,有他的殷家祖屋,全部闽南花岗岩石条砌成,冬暖夏凉,卓妍异色,有幽森的门户、阁楼与狭窄望不到尽头的木梯。尤记当初,校长打开名贵音响,塞进录像带或唱片,给一众孩子讲解《动物狂欢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名曲名剧。他激情澎湃,我们都坐在地上,或玩,或打瞌睡。

⑿这是封存了提琴的我对童年的追忆,还是对曾经生我养我的海岛的最后一点致敬?

⒀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座岛屿被迅速卷入了厦门的整体发展战略。历任政府,总有一些莫名的政策,以鼓浪屿作为招徕资本的金字招牌。今天的鼓浪屿每天接待越来越多的陌生游人,再也没有以往的风情。对于本土居民来说,老房子年久失修,加上医院搬迁,人口老化,学校因为收不到足够的学生而一间间撤销。小岛越发不适合居住,同学、师长纷纷搬走。喧嚣,压倒了琴声。终于有一天,厦门人开始纷纷抱怨:“鼓浪屿不再像当年的鼓浪屿了。”

⒁音乐正在从岛上全面退潮。以此为代表的鼓浪屿黄金时代的衰败,已然无法挽回。无论厦门人承认与否,现在的鼓浪屿只是我们心头的一杯冷咖啡,韵味不再。

⒂即便你在回忆里,把它热了又热。

【小题1】简析第⑥段划线句在表达上的效果。
【小题2】从修辞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④段作赏析。
【小题3】联系全文,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⑧段以接近九十高龄患白内障的祖母还能翻看乐谱,突出岛人对音乐的热爱。
B.文章对作为音乐学校的旧教堂建筑描写,用意是突出环境荒凉,教育条件简陋。
C.文章语言凝练、形象而又幽默风趣,表现了作者无限追悔之情与乐观进取精神。
D.文章先写岛人音乐情感,次写几代人音乐教育,最后写鼓浪屿变革,脉络井然。
【小题4】鼓浪屿被人们誉为“音乐之岛”,从作者的角度看,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语言,分条加以概括。
【小题5】文章开头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结尾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杯冷咖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6.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我们的文化需要培育科学精神

①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由儒释道合力构成,领跑者无疑是儒家文化。因而我们的人文精神,便被打上了儒家道德文章的烙印。笃信“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国人眼中,科学乃器者、术者、艺者。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道的阐释者——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常态是坐而论道。道者,人道、天道也。前者人伦之道,后者自然之道。尤以人伦之道最为强势。“铁肩担道义”,所担者,人伦之道,而非真理。这种文化心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

②我们的文化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却罕有科学精神。虽然中国有四大发明,有浑天仪、圆周率等,但这些都是科学发明,不等于科学精神。默顿认为,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都会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有可能为科学精神的充分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民主制度与科学精神有最高度的吻合,因而是科学精神的最佳拍档。而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难以在制度上保障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同步发展。

③20世纪被称作科学世纪,“这不仅因为二十世纪有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成就,而且因为科学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给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科学渗入人类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然而,什么是科学精神,人们却始终争论不休。

④默顿给出科学精神的四个特点:第一,科学精神具有普遍主义。普遍主义的直接表达方式是真理。也就是说,科学是真理。真理与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无关。真理是赤裸的。科学探索就是追求真理。第二,科学精神具有“公有性”。意指科学不是个人的财产,而是与社会性的、尤其与科学共同体密切相关。即便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学说、定律,也不是个人财产。牛顿名言清楚地表达了科学的这一性质:“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第三,科学具有无私利性。所谓无私利性,“既不等同于利他主义,也与利己主义行动无关”。它是“求知的热情、无尽的好奇心、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的产物。准确地说,科学不是利益的产物,而是出于求知和好奇,是为知识而知识。这同样是单纯地追求真理的结果。第四,科学具有“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借助专业知识、逻辑和经验对现有的知识进行质疑。这种精神就是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精神。“我只求专门研究真理,所以我想,我的做法应当完全相反,凡有疑窦的意见,统统认作绝对的虚假,加以排除,看看心中是否还剩下什么不可怀疑的东西”。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是一种方法,是为寻找真理服务的。通过普遍怀疑,一旦发现确凿无疑的东西,便是发现了真理。科学的本性是求知,求知即是寻求真理。科学精神最精要的内涵是追求真理。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归结起来就是:科学就是寻求真理。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是为求知而求真理。真理与身份、种族、等级等无关。

⑤梁启超在谈及科学与东西方文化时,批评国人对待科学的态度,认为,国人把科学看得太低、太粗。以为“科学无论如何高深,总不过属于艺和器那部分,这部分原是学问的粗迹,懂得不算稀奇,不懂得不算耻辱”。其次,将科学看得太呆太窄。莫不要说厌恶科学的人,“就是相对尊重科学的人,还是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

⑥我们的文化传统,原本缺乏科学精神。进入20世纪,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找奥科学精神赖以滋生和发展的“最佳拍档”。我们确实是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走向科学。但是,用时下流行的语言,我们是被现代化、被科学化。我们接受现代技术、设备、生产线,却没有来得及在我们的文化中,适时接受乃至培育出科学精神。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科学在近现代社会明显的物质效用,因而它“一直享有巨大的威望。人们期待它解决一切问题,深入理解全部存在,帮助满足任何一种需求。当科学成为我们时代的标志之时,恰恰是它不再以科学形态出现的时候”。贪欲使人背离了科学,而将其中的技术运用到极限。现代人只占有技术,甚至是技术的物质结果,却不享有任何科学。尽管我们自诩我们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但是,人类与科学精神的距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遥远。科学“精神本身被技术过程吞噬了”,造成科学服从技术,技术服从人的物欲的结果。在举国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时候,在我们的文化中培育科学精神,是文化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摘自《民主与科学》)杂志2012年第一期,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这种文化心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取得了诸多的科技成就,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中拥有了科学精神。
B.20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主要因为有诸多伟大发现和科学成就。
C.牛顿的科学研究成果与科学共同体相关,因为不属于他的私有财产。
D.梁启超认为“相对尊重科学的人”其实大多数并不懂得科学本身的价值。
【小题4】根据文意,简析我们的文化缺乏科学精神的原因。

5.材料作文(共1题)

7.
作文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安提斯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

戴尔菲神殿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神殿的墙壁上刻了两行字,其中一行是“认识你自己”。

看了这两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