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我们的文化需要培育科学精神

①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由儒释道合力构成,领跑者无疑是儒家文化。因而我们的人文精神,便被打上了儒家道德文章的烙印。笃信“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国人眼中,科学乃器者、术者、艺者。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道的阐释者——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常态是坐而论道。道者,人道、天道也。前者人伦之道,后者自然之道。尤以人伦之道最为强势。“铁肩担道义”,所担者,人伦之道,而非真理。这种文化心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

②我们的文化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却罕有科学精神。虽然中国有四大发明,有浑天仪、圆周率等,但这些都是科学发明,不等于科学精神。默顿认为,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都会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有可能为科学精神的充分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民主制度与科学精神有最高度的吻合,因而是科学精神的最佳拍档。而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难以在制度上保障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同步发展。

③20世纪被称作科学世纪,“这不仅因为二十世纪有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成就,而且因为科学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给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科学渗入人类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然而,什么是科学精神,人们却始终争论不休。

④默顿给出科学精神的四个特点:第一,科学精神具有普遍主义。普遍主义的直接表达方式是真理。也就是说,科学是真理。真理与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无关。真理是赤裸的。科学探索就是追求真理。第二,科学精神具有“公有性”。意指科学不是个人的财产,而是与社会性的、尤其与科学共同体密切相关。即便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学说、定律,也不是个人财产。牛顿名言清楚地表达了科学的这一性质:“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第三,科学具有无私利性。所谓无私利性,“既不等同于利他主义,也与利己主义行动无关”。它是“求知的热情、无尽的好奇心、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的产物。准确地说,科学不是利益的产物,而是出于求知和好奇,是为知识而知识。这同样是单纯地追求真理的结果。第四,科学具有“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借助专业知识、逻辑和经验对现有的知识进行质疑。这种精神就是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精神。“我只求专门研究真理,所以我想,我的做法应当完全相反,凡有疑窦的意见,统统认作绝对的虚假,加以排除,看看心中是否还剩下什么不可怀疑的东西”。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是一种方法,是为寻找真理服务的。通过普遍怀疑,一旦发现确凿无疑的东西,便是发现了真理。科学的本性是求知,求知即是寻求真理。科学精神最精要的内涵是追求真理。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归结起来就是:科学就是寻求真理。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是为求知而求真理。真理与身份、种族、等级等无关。

⑤梁启超在谈及科学与东西方文化时,批评国人对待科学的态度,认为,国人把科学看得太低、太粗。以为“科学无论如何高深,总不过属于艺和器那部分,这部分原是学问的粗迹,懂得不算稀奇,不懂得不算耻辱”。其次,将科学看得太呆太窄。莫不要说厌恶科学的人,“就是相对尊重科学的人,还是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

⑥我们的文化传统,原本缺乏科学精神。进入20世纪,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找奥科学精神赖以滋生和发展的“最佳拍档”。我们确实是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走向科学。但是,用时下流行的语言,我们是被现代化、被科学化。我们接受现代技术、设备、生产线,却没有来得及在我们的文化中,适时接受乃至培育出科学精神。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科学在近现代社会明显的物质效用,因而它“一直享有巨大的威望。人们期待它解决一切问题,深入理解全部存在,帮助满足任何一种需求。当科学成为我们时代的标志之时,恰恰是它不再以科学形态出现的时候”。贪欲使人背离了科学,而将其中的技术运用到极限。现代人只占有技术,甚至是技术的物质结果,却不享有任何科学。尽管我们自诩我们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但是,人类与科学精神的距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遥远。科学“精神本身被技术过程吞噬了”,造成科学服从技术,技术服从人的物欲的结果。在举国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时候,在我们的文化中培育科学精神,是文化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摘自《民主与科学》)杂志2012年第一期,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这种文化心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取得了诸多的科技成就,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中拥有了科学精神。
B.20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主要因为有诸多伟大发现和科学成就。
C.牛顿的科学研究成果与科学共同体相关,因为不属于他的私有财产。
D.梁启超认为“相对尊重科学的人”其实大多数并不懂得科学本身的价值。
【小题4】根据文意,简析我们的文化缺乏科学精神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8:4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胡先生

程宪涛

张大躬着身子,冲着胡先生居住的草屋,抖抖地喊道:“胡先生在家没?”

张大手里拎着一把韭菜,韭菜用润湿的稻草扎着。在东北,讲究吃头刀韭菜。开春儿的时候,经过一冬的孕育升华,韭菜吸纳土地精华,别有清香自然的味道,无论是下锅炒菜,还是包饺子吃,都鲜嫩可口。

片刻间,张大听见了胡先生的声音。他推开嘎吱作响的木门,小心翼翼地踏进草屋门槛,静静地立定,一时间不知所措。屋里有三五个荷枪的伪军。胡先生站在书案前,对面是伪军大队长。胡先生提着蘸饱墨汁的狼毫,似乎正在酝酿情绪。他面前书案上是一摞银圆。

所有的目光聚焦在张大身上,张大瞬间紧张起来。

胡先生看一眼张大,瞥到了手里的韭菜,道:“张大,有事?”

胡先生是城中一面旗帜,饱读诗书,学富五车,通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他一身灰布长袍翩翩儒雅,于商贾之中,多一份淡定;于戎装之中,多一份雅致;于平民之中,多一份儒气。胡先生擅长书画,文字渗透先生秉性。胡先生善饮高粱烧酒,每饮必定酩酊大醉,每每醉中喜提笔肆意狂草,龙飞凤舞极富情趣。遇知己墨宝随意奉送,话不投机或厌恶者,千金难求一字一句。

“九一八”之后,胡先生拒绝伪政府邀请,一身干净归家赋闲,耕作两亩荒田度日,过着不闻窗外事的清净日子。

张大终于想起来此目的,赶紧拎起韭菜示意,道:“噢,胡先生,明儿是我爹生日,老人家八十三了,麻烦先生写一字,挂墙上图个吉利。”

胡先生道:“来得真是巧,大队长同来求字,明儿是日本驻军长官叫啥来着?”

伪大队长接过话头,道:“井上司令官的生日,刚好一块儿写了。”胡先生接过韭菜,道:“这是润资吗?”

张大听不懂先生的话,木头一样愣怔一旁,胡先生把韭菜置银圆旁,静静地站立片刻,酝酿了片刻情绪,提起狼毫龙飞凤舞,在宣纸上挥洒“寿”字。

两张宣纸“寿”字不同,一个“寿”字瘦长,一个“寿”字扁短。

胡先生拿起瘦长字字幅,递给张大道:“祝老人家福如东海!”又拿起扁短字的字幅,交与伪军队长道:“这是敬井上司令的字。”

伪军队长疑虑道:胡先生,同是‘寿’字,“为啥俩字不同?”

胡先生笑道:“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藏有许多意蕴,书法同字求异变化,一时半会儿说不清,回去慢慢体会吧。”

伪军队长道:“俺是一个军人,尊重读书人,回去俺要装裱,送给井上司令官。他是一个中国通,稀罕满洲国东西,这是不同寻常的礼物,井上司令官保管稀罕。 ”

张大拿着胡先生写的“寿”字回到家里,一脸郁闷。老爹问:“胡先生没有给写字?”张大说:“给写了,日本人给他的是大洋,咱送一把韭菜,胡先生给写的字也不一样,读书人也稀罕钱。”老人问:“咋,日本人的字多?”张大道:“都是同一个字,形状不一样,肯定有说道。”

老人听了儿子的描述,笑了,道:“胡先生到底是有学问的人,骨子里透着刚强,这里面可有意思,给咱的是祝福,长寿;给小鬼子是咒语,短寿!”

张大道:“俺真是一个粗人,真是白活了,这道道都不懂。”

第二天晚上,张大家一场大火,老人没有被救出。有人看见伪军队长,还有几个伪军在张大家附近游荡。胡先生听说后大哭,捶胸号啕,道:“是俺害了你啊!俺也是一介书生,意气用事,舞文弄墨顶个屁用啊!”

胡先生安顿了家眷,街面不见了踪影。

一年后,抗联队伍出了个胡大刀,一柄鬼头大刀纵横飞舞,让日伪军闻风丧胆,有伪军下咒语:哪个说瞎话,出门遇到胡大刀。

胡大刀就是胡先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咱的是祝福,长寿;给小鬼子的是咒语,短寿”,两个“寿”字的不同寓意由张老先生来点破,可见他与胡先生有着颇深的交情。
B.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除形象化地叙述故事外,还采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C.小说以“胡先生”为题,是因为胡先生既是小说描写的核心人物,又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线索,同时还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
D.伪军队长一把火烧了张大的家,还烧死了张老先生,作者却没有写伪军队长如何处置胡先生,这样安排为胡先生的活动预留了空间。
【小题2】胡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结尾写胡先生参加抗联,变成了威名远扬的胡大刀,请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简要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迁与班固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小题1】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成书年代相差约180年。
B.《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的思想并未受此影响,而班固则不同,这也是《史记》和《汉书》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支持当时政权。班固受其影响,并呈现于《汉书》的创作中。
B.司马迁和班固都认同儒家思想,但是作者个人气质的巨大差异使得《史记》和《汉书》文风差异明显,司马迁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
C.《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D.《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较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B.《汉书》里的卷二十《古今人表》按照官方正统观念把历史人物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仲尼之后即再无圣人,表现了极强的独尊儒术的态度。
C.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D.《史记》中把项羽刻画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末路英雄的形象,与之相比,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这样的描述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家们现在还不确定智能手机是否会破坏我们的大脑,但他们已经确信智能手机会让人上瘾,而且会导致抑郁。
今时今日,我们无时不刻不被智能手机发出的各种信息干扰。我们用智能手机的闹钟功能将我们唤醒,不时收到一些电子邮件,屏幕上常常弹出同事或好友发来的消息通知,各种数字助手带着它们特有的毫无感情的声音不时插进来说几句话。
我们似乎认可和乐于接受这样的干扰行为,因为我们想让技术为我们繁忙的生活提供帮助,确保我们不会错过重要的约会和交流。
但是我们的身体却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断出现的提醒将我们的应激激素转化成了行为,让我们要么奋起,要么逃避。我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毛孔大张,肌肉收缩。这种反应原本是为了帮助我们摆脱危险,而不是回复同事的电话或短信。
科学家们在很多年前就知道了一个人们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人类不能真正的一心多用。这意味着每次我们停下来回复一个新的消息或者收到手机上另一个不同的应用程序发来的通知,我们就会被打断,这种打断会让我们付出代价。科学家们将这种代价称作“转换成本”。
有时候,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项任务只需十分之一秒。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在各种想法、对话和交易之间频繁转换,我们的转换成本就会增加,并且让我们更容易出错。心理学家大卫·迈耶研究了这个效应,他估计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转换会消耗掉我们40%效率最高的大脑时间。
内分泌专家罗伯特·鲁斯提格表示,每次转换任务时,我们还会用一定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来刺激自己。这种转换会让我们的大脑中具有最高阶认知功能的前额叶皮质进入睡眠状态,并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这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化学物质。
换句话说,我们并不能同时做多件事,但我们却一直尝试着这样做,这会给我们造成持久性的压力。长期的压力会让我们抑郁,于是我们渴望更多的干扰来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从而让这个循环继续下去。
我们不是生来就这样生活的。
我们的手机应用程序正在利用我们对安全和社会互动的固有需求。研究人员开始意识到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可怕。89%的大学生报告说他们经常产生手机在震动的幻觉,而86%的民众说他们经常查看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帐户,这让他们感到非常紧张。
鲁斯提格说,我们手机的通知通过建立压力恐惧记忆途径来训练我们的大脑,让大脑处于几乎恒定的压力和恐惧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我们的前额叶皮质完全失控,并且几乎停止工作。
尽管有这么多令人不安的发现,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说享受你最喜欢的手机应用程序是具有破坏性的,出问题的是我们的使用方式。
鲁斯提格表示,他希望通过划定社会可接受的智能手机使用范围来改变这一现状。如果我们能将智能手机上瘾列为禁忌,就像在公共场合禁止吸烟一样,人们至少需要限制一下使用手机的行为,这可以让他们的大脑休息一下。
鲁斯提格说:“我的希望是,我们的社会能够变成这样一种状态,即不能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
(选自《科技视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转换成本”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项任务,会消耗掉我们40%效率最高的大脑时间。
B.在不同的任务间转换,会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从而使我们易于上瘾。
C.手机通知迫使我们在不同的任务间转换,给大脑造成持久性压力,让大脑长期处于恐惧状态。
D.任务转换使我们大脑中具有最高阶认知功能的前额叶皮质几乎停止工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智能手机发出的各种信息干扰使我们出现了本是帮助我们摆脱危险的身体反应。
B.人类不能真正的一心多用,这是一个经科学证实的结论,只是人们不愿意承认罢了。
C.总是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项任务,这让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因而更容易出错。
D.人们一直尝试同时做多件事,这会让我们抑郁。于是我们渴望更多干扰,以产生多巴胺来安抚抑郁的情绪,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使用方式恰当,我们就能充分享受智能手机应有程序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B.智能手机时时刻刻发出各种干扰信息,这势必会破坏我们的大脑。
C.通过划定智能手机使用范围可以改变人们对智能手机上瘾的现状。
D.使用智能手机,在各种任务之间不停转换,会导致我们无法进行较高层次的思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
肖复兴
对于已经审美疲劳的春晚,已经无新闻可言。如今爆出的最大新闻,莫过于赵本山退出今年的春晚了。
对于赵本山此次离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心情和看法,惋惜、扼腕、无所谓,觉得这样挺好,认为江郎才尽、廉颇老矣……客观地讲,长达20年的漫长时间里,赵本山不仅成为了春晚的一块醒目的招牌,而且成为了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他在春晚的地位,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将一种二人转民间艺术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人无可取代。毕竟他曾经带给我们那么多难得而由衷的欢笑,陪伴我们走到了自己鬓发如霜,排练要靠吸氧来维持的地步。赵本山不是铁打的金刚,也不是百变金刚,就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样,天下也没有不散的赵本山。况且,赵本山曾经为我们奉献的是美味开心的宴席,而不是用地沟油炒菜糊弄我们的,我们不应该忘恩负义。
说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也就是说,这样的一天总要到来的。这不仅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也是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与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赵本山这样的小品形式,成为了春晚的拳头产品,也是缘于这样主客观的双向条件。就如同一个赵氏文本成为了春晚上不可取代的节目,于舞台和角色两方面的力量交会。如今,角色没有了,舞台空空荡荡了。为什么我们的大众文化的生产如此捉襟见肘,出现了这样尴尬的情况?为什么多年以来春晚一直在赵本山一棵老树上吊死,如同鞭打快牛一样,如同榨骨吸髓一样,非要把赵本山折磨得如此筋疲力尽,最后以这样有些无奈的方式黯然分手而体弱地退场?
这说明我们对于大众文化的认知有问题,既然大众文化是一种生产,在生产的预制和过程中,我们缺乏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调控,以及大众文化有节奏的生产能力。其实,明眼人早在几年前就看出了问题的端倪,即便前两年赵本山和小沈阳在春晚上演出的颇受好评的小品《不差钱》,也已经看出是强弩之末,聪明的如宋丹丹和范伟早就金蝉脱壳,任凭天说海说也不再陪赵本山和春晚玩了。我们却还在可劲儿地使赵本山驾辕拉车。小车不倒只管推。
有人曾说赵本山明知如此为何不急流勇退,是因为他和他的本山传媒集团与电视有利益的互通有无的紧密关系,彼此借水行船。对于赵本山,商人的思维运用在演员的身上,这样做合二为一,一石两鸟,无可厚非,但对于电视却实在说明不大懂得现代的大众文化的生产模式与范式的成因,依照的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运作方式,和做大型晚会的习惯思维,起码是一种偷懒的缺乏眼光的方式,以致和赵本山有了这样长的蜜月期而未有什么进取和改观。其实,只要放开眼光,真正地做好大众文化的生产,在喜剧或小品的民间市场上大有可为,只要看看北京如今几乎遍地开花的相声舞台就可以看出,江湖上芳草芊芊,生命力极其旺盛而鲜活。只是需要发现和培育,需要时间和眼界,以及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而开阔的心胸。
赵本山如今的病退春晚,不见得就是坏事,即便赵本山依然是我们的“旧爱”,大众和生产商却会不约而同并马不停蹄地寻找自己的“新欢”,就像俗语所说:缺了穿红的还有挂绿的,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这就是大众文化,道是无情却有情。它让我们有些伤感,却也有了新的期待。 (节选自2012年2月1日《广州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赵本山今年“病退春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本山今年“病退春晚”并非坏事,虽然他的离席让我们有些伤感,但也给了大众和生产商去寻找自己“新欢”的机会。
B.赵本山捧着一颗诚心,曾给我们奉献了春晚美味大餐,虽然他已鬓发如霜,拖着疲乏的脚步突然离席,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个“旧爱”。
C.虽然说赵本山退出今年春晚是人生和艺术的客观规律,但京剧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春晚缺了赵本山还有宋丹丹等人。
D.赵本山在精疲力竭的时候才退出了春晚,这足以说明我国的大众文化生产出现了诸多弊端,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成赵本山“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悲剧原因,除了他自身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我们缺乏对大众文化的宏观把握等。
B.赵本山在春晚中的地位和他在大众文化生产中的作用是无人可取代的,在众多的春晚议论中,人们把议论焦点聚集在退席的赵本山身上。
C.赵本山是春晚的看点和笑点,如今的春晚角色没有了,舞台空荡荡的,所以,今年的春晚出现了老演员唱老歌曲的现象。
D.赵本山不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他的本山传媒集团与电视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他想借助商人的思维,彼此借水行船,一石双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沈阳将不再陪赵本山玩春晚,赵本山只身一人玩到现在才退出春晚,可见,人们对春晚早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
B.人们对赵本山今年退出春晚议论纷纷,这实属正常现象,但春晚20年一直在赵本山这棵树上吊死,也真让人有点遗憾。
C.央视春晚如同榨骨吸髓一样把赵本山折磨得如此筋疲力尽,使得赵本山最后以有些无奈的方式与春晚黯然分手。
D.赵本山的二人转小品是春晚的重头戏,但透过他与小沈阳合作的《不差钱》,也已经看出是强弩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