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病梅馆记(清)

龚自珍

①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祸之烈至此哉!

②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疗梅也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以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2)未可明诏大号以天下之梅也
(3)甘受诟厉
(4)病梅之馆以贮之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穷予生之光阴疗梅也哉    而木之性日离矣
B.文人画士祸之烈至此哉    凡植木性,其本欲舒
C.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若甚怜焉,卒以祸
D.删其密,夭稚枝 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2)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小题4】结合全文,简述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在写作手法上的主要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8:45: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qī)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为美(倾斜) 明大号(告诉,一般指上告下)
B.其正(用刀斧砍) 甘受厉(辱骂)
C.坐促弦弦转急(但是)  河东亦然(谷物收成不好)
D.木直绳(适合) 有饿莩而不知发(道路)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未可明诏大号以天下之梅也
B.使人听此朱颜
C.于其身也,则师焉
D.五亩之宅,之以桑
【小题3】(小题3)对“之”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 既泣之三日(《病梅馆记》)
②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③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④ 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A.①和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4】(小题4)选出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准确的一项:( )
A.(只知赚钱的人)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以卖奇形怪状且病态的梅作为职业来赚钱。
B.(只知赚钱的人)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使它呈现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C.(文人画士)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以卖奇形怪状且病态的梅作为职业来赚钱。
D.(文人画士)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使它呈现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小题5】(小题5)对文意的基本理解,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字面上看,文章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这样定题说明作者“歌泣无端字字真”,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
B.从文章内涵来看,文章托物言志,以梅议政,抨击了“蠢蠢求钱之民”压抑、摧残人才的罪恶,并反映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和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
C.病梅之所以病,原因是被斫伤了蓬勃自由生长的天性,作者借助这一病态的审美观表现了自我与束缚个性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对抗。
D.文章采用小品文样式,运用以梅喻人、托梅议政的曲笔,透过植梅、养梅、品梅、疗梅的生活琐事,有叙有议,由小见大,层层深入,揭示主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工部尚书高邮王文简公墓表铭
龚自珍
公讳引之,姓王氏,江南高邮人。乾隆六十年举人,嘉庆四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累官礼部尚书,改工部尚书,卒于位,赐谥文简。公典乡试事四,典会试事二,龚自珍则其典浙江乡试所得士。公之学,及其著书,尝不以自珍为不可裁而请之矣;其行谊始末,自珍又窥其数大端矣。将葬公第四子寿同,则使自珍表诸墓。
自珍爰述平日所闻于公者,曰:“吾之学,于百家未暇治,独治经。吾治经,于大道不敢承,独好小学。夫三代之语言,与今之语言,如燕越之相语也。吾治小学,吾为之舌人焉。”其大归曰:用小学说经,用小学校经而已矣。又闻之公曰:“吾用小学校经,有所改,有所不改。周以降,书体六七变,写官主之。写官误,吾则勇改。孟蜀以降,椠工主之。椠工误,吾则勇改。唐宋明之士,或不知声音文字而改经,以不误为误,是妄改也;吾则勇改其所改。若夫周之没,汉之初,经师无竹帛,异字博矣!吾不能择一以定,吾不改。假借之法,由来旧矣,其本字十八可求,十二不可求;必求本字以改假借字,则考文之圣之任也,吾不改。写官椠工误矣,吾疑之,且思而得之矣;但群书无左证,吾惧来者之滋口也,吾又不改。”又闻之公曰:“吾之学,未尝外求师,本于吾父之训。”又闻之公曰:“吾著书不憙放其辞。”自珍受而读之;每一事就本事说之,栗然止,不溢一言,如公言。
嘉庆十八年,巨逆林清,以七十七人入禁门;既殄定,有议加筑圆明园宫墙高厚者,有议增圆明园兵额者;公皆不谓然。具折上,睿皇帝大动容,召对良久。上谕军机大臣:“王引之言,人所不敢言。”其事卒见施行与否,海内弗知;其奏牍何辞,海内迄今弗知也。由此例之,公之风旨,其视徒表暴于道路者何如哉!
(有删改)
(注)①小学:古代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②椠工:刻字工。
根据第二段,概括王引之在古文献学方面的治学特点,不超过30个字。

同类题4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小题1】根据句式特点,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梅以为美,则无姿;以为美,则无以疏为美,密则
A.“曲”和“直”是反义词,“欹”和“正”是反义词,“疏”和“密”也是反义词。
B.“姿”、“景”、“态”的意思是“景致”的意思
C.“以……为”是“把……当作”的意思,“则”是“就”的意思
D.作者用两两对比的方式,形象地揭示了某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
【小题2】“业”字有下面“几”种义项,(1)职业,(2)功业,(3)从事某种职业,(4)学业、业务知识。在下面的句子后填上“业”的义项(只填序号)。
A.以夭梅病梅为(________)
B.师者,所以传道受解惑也(________)
C.吾是有年矣(________)
D.指挥若定,不世之也(________)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B.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C.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D.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小题4】对下列两个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A.“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指统治者帮凶奴才,根据主子意图,奔走效劳的卑劣行径。
B.斫、删、夭、锄、遏,写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恶劣手段;“江浙之梅皆病”说明后果的严重,人才受害之惨。
C.这几句用词精当,“斫、锄”表现其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遏”字意味着不让发扬蓬勃朝气。而“养”字形象点出了他们豢养奸佞小人的险恶用心。
D.“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一句满怀义愤的议论,无情地痛斥了统治者的罪行。句中两个“之”字的用法相同。
【小题5】对这一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话,除开头一句介绍论述的对象外,其他的文字均为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
B.病梅产生的社会原因是“文人画士”斫正、删密,夭其稚枝。
C.“或曰”中的“或”指那些“文人画士”和那些鬻梅者。
D.要使梅成为“欹”、“疏”、“曲”的姿态,那些求钱之民就可以做到。
【小题6】对这段文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中的梅,比喻人才,作者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B.文段用了不少整齐的句子,使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C.作者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引出了批驳的对象。
D.对比手法的运用,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强化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对人才摧残的愤恨之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①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②,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鱼鳞鳞然,无零甃断甓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署岗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俱。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襄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凑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悲、鬼神泣”者?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且长寿者几人欤?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杨州记》。

(文幸有删节)

注释:①己亥:公元1839年。②礼曹:即礼部。③零甃(zhou)断甓(pi)):残墙碎砖。④信宿.连宿两夜。后文“信信”,:连宿四夜。⑤冶华:美丽繁华。⑥鼯狖: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客有者曰(____________) (2)舍舟而(____________)
(3)视,玻璃五色俱(____________)(4)有询京师近事者(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的—项是(   )
A.遇女墙啮可登者B.客有请吊蜀冈者
C.有发史事见问者D.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
【小题3】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
【小题4】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⑥
【小题5】下面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闻与所见。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世风世情,作者虽己发现今昔之别,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但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己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