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辩驳。(甲)一种文化越是崇尚和维护真理,真理就越为这种文化出彩,这种文化就越兴盛;一种文化越是蔑视和背离真理,真理就越使其出丑,这种文化就越衰弱。在“崇真”文化中,谬论和谎言是无立锥之地的。如果一种文化总是偏袒谬误和谎言,总是粉饰现实、“掖藏”真理,真理不坚持、真话不敢讲,(乙)那就揭示这种文化已经日薄西山了,谁还能希望这种文化有生命力呢?其实,文化的真理性要求若从主体行为角度诠释,就是待人处事要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态度,就是要实事求是。(丙)唯书、唯上、人大于法、情大于法,都不是客观理性的态度,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都必然离真理而去。只有唯实、唯真、唯理,才能实事求是,才能事成功遂。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锥之地 | B.揭示 | C.日薄西山 | D.必然 |
A.甲 | B.乙 | C.丙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青泥何盘盘,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草创未就,会遭此祸,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5)且矫诏纷出,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3.诗歌鉴赏- (共1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小题1】概括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小题2】词作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写主人公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文言文阅读- (共2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兀:端正,笔直。 |
B.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奏效。 |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相:相互。 |
D.其制稍异于前 制:规制,格局。 |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敛赀财以送其行 |
B.室西连于中闺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
C.儿之成,则可待乎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D.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A.夫晋,何厌之有? |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 D.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A.叙事小处着笔:追忆琐事,叙写母亲问寒、祖母持笏寄厚望及妻子临轩,怀念情深。 |
B.写景委婉传情:月夜桂影,枇杷如盖,皆作者得意之情的抒发,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
C.行文脉络清晰:由写“可喜”到“可悲”,悲情逐渐增强,止于寂寥之叹,层次分明。 |
D.用语清淡简练:看似客观描述,实至情之语;寥寥数笔,使人物形神兼备,情感深蕴。 |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晋献文子①成室,晋大夫发②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③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献文子:赵武,晋卿赵朔的遗腹子。赵朔因被人诬陷而遭灭族,15年后昭雪。赵武成年,受封大夫。②发:送礼祝贺。③全要领:免受刑戮。
【小题1】语段中张老的话语,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_。【小题2】为什么君子称赞张老“善颂”,赵武“善祷”?请简要说明。
5.现代文阅读- (共1题)
一个村庄的隐喻
施立松
一只鸟从山顶的树上俯冲下来,长长的尾羽抖动着,被阳光染成的银绿,泛起,又沉没。它俏立在屋顶,张开双翅,抖了抖,又甩了几下尾羽,踱了几步,嘎地一声,飞入檐下。这是秋日午后三点。山西沁河源头,一个小而破旧的村庄。小到什么程度?从去沁河源头的路上往上看,只看到几堵泥墙,以为没人住了,却发现有两床被子,晒在屋外,鲜亮的绿,耀眼的红,在沁河源头这清冷凋蔽的秋,分外耀眼。
这时节的沁源,秋意已深,漫山再找不到一丝绿意,收割后依然站立的玉米,失色的枝枝叶叶,道尽秋的仓惶和无奈。落尽树叶的白杨,林立在道路两旁,枝杆上累累的伤口,诉说无尽的沧桑。道路都被落叶占领,风吹过,一阵沙沙声,似吟唱似悲歌;脚踏过,又是一阵沙沙声,似呻吟似叹息。所有落叶,都在告诉世界,一个关于停顿和静止的故事。偶有松球从头顶的枝桠上跌落,自肩头跃下,滚落到层层叠叠的落叶间,被落叶掩埋。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层层叠叠的时光,无声无息,却又粗暴简单地把人掩埋。秋天,黄昏,清冷,与中年的我,站成时光中的同位语,仿佛那失色的玉米是我,满身伤口的白杨是我,满山或纷飞或沉落的落叶,也是我,不知不觉,已在岁月里走向仓惶,走向不归。
看到村子之前,我们乘坐的探寻沁河源头的车,在山间盘桓许久,满山的凋敝让人不忍卒睹,车内众人,又闭目昏然。终于,车停了,透过车窗,见到“沁河源头公园”字样,以为到了,却不下车。“还要再走五公里。”继续闭目养神。车一路颠簸,坐过山车似的,跳起,又落下。有时经过一个水坑,水坑里的水,便四下飞溅,甚至有几次溅上车窗,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昏昏然中,看到那村,那鸟,那鲜亮的被子。心有所动,便下车上山进村。
进村的路是走多了走出来的土路,雨水冲过,双脚踏过,都留有明显的印迹。四野凋敝,可这土路上,却还有隐隐的绿意,细看,一粒粒细小的芽苞,从干硬的泥地里探出头来,像惺忪的睡眼,萌萌的,触人心弦。原来山野间,藏有这些生灵的秘密,只是我不知,也总有些事物,走出时间的苍茫序列,走向世界的一切法则和秩序之外。一路星星点点的羊屎蛋,如洒落在枯草嫩芽间的黑色花朵,引我们进村。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有一群羊,在简单而沸腾地生活着。
十数间的泥墙,倒损大半,木椽支楞出来,像吃剩的鱼骨架,让人担心它随时会塌落下来。可它却是鸟雀的安乐窝。我不知道这些残破的屋檐,到底有多少鸟雀在此筑巢安家,我只看到那扇倒塌的脊梁下,一扇细长的尾羽在上下抖动,还有几声悦耳的鸟鸣,妩媚了枯瘦的秋野。
晒着被单的屋子,黄泥墙坚实。松软如泥,经过一番夯砌,也可以坚如磐石,不惧风雨,千年不倒。每次看到黄泥墙,都会心生敬畏。泥墙的上方,是木条支起的阁楼。木条掉了几根,好像缺了门牙的嘴,有几分滑稽的意味。那是放粮食的地方。沿着土墙堆垒着一圈整齐的柴火。屋前的空地,有洒扫过的痕迹,一直延伸到门前的一排青石板,光滑透亮,照得出人影。门上挂着花布帘。花布帘旧了,几乎看不出花色,布肉也薄了许多,但那上面,分明密布着生活的气息。
屋里传来说话声和笑声。
从看到这个村庄开始,我们就好奇,居住在这里的,是什么样的人。这说话声,几乎成了我们毫不犹豫掀开门帘无理闯入的借口。
屋子不大,一个土炕占了半个屋子。两口木箱,两座土灶,一个长长的烟囱像蛇一样逶迤着通向屋外。我想象着,它将在即将来临的冬天,吃掉屋外那一圈整齐的柴火,温暖这个小而结实的屋子。两个中年女子,一个坐在炕上,一个蹲在灶前,有一搭没一搭地,拉着家常。蹲在灶前的女人,正剥着几棵大葱,灶上的瓷盆里,放着两团切碎的黄萝卜和白萝卜。她们要包饺子,晚上,她们要吃饺子。在北方,饺子是一种标志,即便简单的萝卜大葱饺子,也是一种欢腾的生活。
这时,一个中年男子走过来,用很重的山西口音与我们搭话。我们连蒙带猜,了解了村里的一些事。这个村叫二郎神沟村,目前还有三户人家六口人。屋里的两个女人,一个是他老婆,另一个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他们不种地,只养些鸭子和羊。停在路边的那辆旧摩托车,是他们出山的交通工具。他拿着手机朝我们拍照。手机外壳上夹着一张红色的百元大钞。或许,在他眼中,我们这群人,就是吃饱了撑着的,无聊地成为他的风景。同行的人问他,为什么不出去打工。他呵呵笑着,支吾着,我替他想了几个答案,比如工资不高,比如不适应不喜欢城里的生活。但我更想他坦然而明确地回答:为什么要出去打工?守着家园,过简单和朴实的生活,不也是喜乐人生?
在深秋,在这个阳光美妙的午后,我和这个村子相遇,或许,就是一种隐喻。
(选自2018年4月《浙江作家》,有删改)
【小题1】概括“我”的情感变化过程。【小题2】阅读画横线的文字,简要说明两次写鸟的作用。
【小题3】“简单”而“喜乐”的生活,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一个村庄的隐喻”中“隐喻”的理解。
6.材料作文- (共1题)
有人说:“人生只有一种确凿无疑的幸福——为别人而生活。”
有人说:“人要为自己活着,自己幸福了才能带动身边的人幸福,而不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抄袭、套作。
7.语言表达- (共2题)
在疾病史著作中谈论最多的疾病发生地莫过于非洲,①_____,尤其是非洲热带雨林和邻近大草原地区。那里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繁盛,孕育了复杂多样的微生物,包括各种病菌微寄生物和它们的宿主,比如影响人类的两种昏睡病,就是由两种不同的萃萃蝇传播而引发的,这两种萃萃蝇栖息在不同的地方,一种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繁衍,另一种则生活在空旷、灌木丛生的乡野。这就意味着,在中非②____,因为一种病流行于潮湿的森林地区,另一种流行于干旱的草原。在非洲历史上,可能正因为③____,才使得非洲以外地区的人类如欧洲侵略者望而却步。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