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只有一种确凿无疑的幸福——为别人而生活。”
有人说:“人要为自己活着,自己幸福了才能带动身边的人幸福,而不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无论是小到人际关系处理、思维突破,还是大到国与国交流合作、开放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句话都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亲爱的同学们,你的家乡也许在“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乡村,也许在“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烟柳画桥,参羞十万人家”的城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国家政策的调整,你的家乡也行走在消逝与新生中,消逝了辘辘古井,消逝了碾坊还有那曾经黑窖洞的教室……新生了文化广场、快递小哥、支付宝、微信……同时也新生PM2.5雾霾……家乡在消逝中有了新的面貌,也在新生中出现了新的矛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你在家乡变化的旋律中选择两三个对象(如风俗、民生、文化、生态等等),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973年,中国农业大学留学归来的“洋博士”辛德惠与石元春等人来到曲周,开始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旱涝盐碱地综合治理”研究。他曾说:“谁来养活中国人?只有靠我们自己才能解决这个问题。”46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来到曲周、留在曲周、奉献曲周,一代接着一代。如今,曲周从“盐碱地”到“米粮川”,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