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村庄的隐喻

施立松

一只鸟从山顶的树上俯冲下来,长长的尾羽抖动着,被阳光染成的银绿,泛起,又沉没。它俏立在屋顶,张开双翅,抖了抖,又甩了几下尾羽,踱了几步,嘎地一声,飞入檐下。这是秋日午后三点。山西沁河源头,一个小而破旧的村庄。小到什么程度?从去沁河源头的路上往上看,只看到几堵泥墙,以为没人住了,却发现有两床被子,晒在屋外,鲜亮的绿,耀眼的红,在沁河源头这清冷凋蔽的秋,分外耀眼。

这时节的沁源,秋意已深,漫山再找不到一丝绿意,收割后依然站立的玉米,失色的枝枝叶叶,道尽秋的仓惶和无奈。落尽树叶的白杨,林立在道路两旁,枝杆上累累的伤口,诉说无尽的沧桑。道路都被落叶占领,风吹过,一阵沙沙声,似吟唱似悲歌;脚踏过,又是一阵沙沙声,似呻吟似叹息。所有落叶,都在告诉世界,一个关于停顿和静止的故事。偶有松球从头顶的枝桠上跌落,自肩头跃下,滚落到层层叠叠的落叶间,被落叶掩埋。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层层叠叠的时光,无声无息,却又粗暴简单地把人掩埋。秋天,黄昏,清冷,与中年的我,站成时光中的同位语,仿佛那失色的玉米是我,满身伤口的白杨是我,满山或纷飞或沉落的落叶,也是我,不知不觉,已在岁月里走向仓惶,走向不归。

看到村子之前,我们乘坐的探寻沁河源头的车,在山间盘桓许久,满山的凋敝让人不忍卒睹,车内众人,又闭目昏然。终于,车停了,透过车窗,见到“沁河源头公园”字样,以为到了,却不下车。“还要再走五公里。”继续闭目养神。车一路颠簸,坐过山车似的,跳起,又落下。有时经过一个水坑,水坑里的水,便四下飞溅,甚至有几次溅上车窗,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昏昏然中,看到那村,那鸟,那鲜亮的被子。心有所动,便下车上山进村。

进村的路是走多了走出来的土路,雨水冲过,双脚踏过,都留有明显的印迹。四野凋敝,可这土路上,却还有隐隐的绿意,细看,一粒粒细小的芽苞,从干硬的泥地里探出头来,像惺忪的睡眼,萌萌的,触人心弦。原来山野间,藏有这些生灵的秘密,只是我不知,也总有些事物,走出时间的苍茫序列,走向世界的一切法则和秩序之外。一路星星点点的羊屎蛋,如洒落在枯草嫩芽间的黑色花朵,引我们进村。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有一群羊,在简单而沸腾地生活着。

十数间的泥墙,倒损大半,木椽支楞出来,像吃剩的鱼骨架,让人担心它随时会塌落下来。可它却是鸟雀的安乐窝。我不知道这些残破的屋檐,到底有多少鸟雀在此筑巢安家,我只看到那扇倒塌的脊梁下,一扇细长的尾羽在上下抖动,还有几声悦耳的鸟鸣,妩媚了枯瘦的秋野。

晒着被单的屋子,黄泥墙坚实。松软如泥,经过一番夯砌,也可以坚如磐石,不惧风雨,千年不倒。每次看到黄泥墙,都会心生敬畏。泥墙的上方,是木条支起的阁楼。木条掉了几根,好像缺了门牙的嘴,有几分滑稽的意味。那是放粮食的地方。沿着土墙堆垒着一圈整齐的柴火。屋前的空地,有洒扫过的痕迹,一直延伸到门前的一排青石板,光滑透亮,照得出人影。门上挂着花布帘。花布帘旧了,几乎看不出花色,布肉也薄了许多,但那上面,分明密布着生活的气息。

屋里传来说话声和笑声。

从看到这个村庄开始,我们就好奇,居住在这里的,是什么样的人。这说话声,几乎成了我们毫不犹豫掀开门帘无理闯入的借口。

屋子不大,一个土炕占了半个屋子。两口木箱,两座土灶,一个长长的烟囱像蛇一样逶迤着通向屋外。我想象着,它将在即将来临的冬天,吃掉屋外那一圈整齐的柴火,温暖这个小而结实的屋子。两个中年女子,一个坐在炕上,一个蹲在灶前,有一搭没一搭地,拉着家常。蹲在灶前的女人,正剥着几棵大葱,灶上的瓷盆里,放着两团切碎的黄萝卜和白萝卜。她们要包饺子,晚上,她们要吃饺子。在北方,饺子是一种标志,即便简单的萝卜大葱饺子,也是一种欢腾的生活。

这时,一个中年男子走过来,用很重的山西口音与我们搭话。我们连蒙带猜,了解了村里的一些事。这个村叫二郎神沟村,目前还有三户人家六口人。屋里的两个女人,一个是他老婆,另一个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他们不种地,只养些鸭子和羊。停在路边的那辆旧摩托车,是他们出山的交通工具。他拿着手机朝我们拍照。手机外壳上夹着一张红色的百元大钞。或许,在他眼中,我们这群人,就是吃饱了撑着的,无聊地成为他的风景。同行的人问他,为什么不出去打工。他呵呵笑着,支吾着,我替他想了几个答案,比如工资不高,比如不适应不喜欢城里的生活。但我更想他坦然而明确地回答:为什么要出去打工?守着家园,过简单和朴实的生活,不也是喜乐人生?

在深秋,在这个阳光美妙的午后,我和这个村子相遇,或许,就是一种隐喻。

(选自2018年4月《浙江作家》,有删改)

【小题1】概括“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小题2】阅读画横线的文字,简要说明两次写鸟的作用。
【小题3】“简单”而“喜乐”的生活,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一个村庄的隐喻”中“隐喻”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10:4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诗与厕所
南帆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一天重温柳宗元的小诗,心情怪异一一在高速公路的一个服务区,进入厕所后,突然在立式小便槽上方的墙壁读到了这一首《江雪》。
③诗彩印在一张淡青的硬纸片上,并且用镜框镶起来。我猜这是文化机构与卫生机构的共同创意。若干七绝、五绝高悬于厕所的每一个小便槽之上。尽管如此,厕所墙上的诗词还是让我错愕不已。
③古代的诗词多半口口相传,某些诗人也喜欢把诗词发表于墙壁,逮住名胜古刹的一堵粉壁墨迹淋漓地题上新作,豪迈之意自不待言。墙壁举足轻重,当代文学攻占墙壁的一个著名例子是,一个名叫卢新华的“七七级”大学生将他的小说《伤痕》张贴于复旦大学教学楼走廊的墙上,这种不同寻常的发表形式诱发出一个命名为“伤痕文学”的潮流。可是,尽管墙壁在文化传播体系之中占有一席,厕所怎么能挤到前排,开始大模大样地接纳唐诗宋词?
④厕所可以是一个有文化的所在,我知道。可是,我从未想到这些文化竟然敢与柳宗元或者王维衔接起来。马桶里的水再干净也没有人愿意喝,是不是?我也知道现今的“碎片化阅读”是一个时髦的概念。但是,那些诗词是相当于一泡尿时间的文化碎片吗?咄!小子无知!我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威严喝斥。
⑤我所认识的许多诗人无不坚定地认为,诗充当了各种类型文化的轴心。浪漫、神秘、庄严,还有后现代,总之,众多话语都将在诗之中找到始源。诗人是一个奇特的文学部落。他们睥睨天下,气宇轩昂地念出一串串铿锵的诗句,这时,整个世界的毛孔都竖了起来,犹如听到了美学魔咒,上帝曾经说,要有光,还要有日月星辰和天地万物,于是世界开始生气勃物地现形;尾随上帝出场的或许就是诗人,他们吟风弄月,拈花惹草,于是生气勃勃的世界开始赏心悦目。因此,担任一个诗人,肯定比担任武士、厨师或者会计体面得多。
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的诗句,这个奇持的文学部落从来不肯低估自己对于世界的贡献,扭捏作态或者不必要的谦逊形同虚伪,他们旁若无人地载歌载舞,结伴旅行,奔赴各地高声朗诵自己的作品,我曾听到一则轶事:几个文人相聚闲聊。因为有了些酒意,一个诗人目光炯炯地要求众人承认,诗是所有文学门类的第一把交椅,一个绝对的结论。怀疑这个观点就可以考虑拳脚相见。几个写小说的不由得笑了起来,慷慨地满足了诗人的要求。天之骄子,气吞牛斗,竟然把他们祖师爷写出来的诗搁在厕所里,是可忍就不可忍?
⑦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没有听说厕所收到抗议,诧异之余,我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后现代”。也许可以将这个厕所设想为一个后现代驿站。万物齐一,“怎样都行”,后现代革命就是抛弃各种文化等级。又有什么理由贬低厕所?道在厕所,诗亦在厕所。诗人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娇嫩。诗可以适应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不论是电视台还是厕所,诗人可以盛装出行,也可以乱头粗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诗愿意接受沐浴焚香的祭拜,也不会因为哪一个家伙撒一泡尿就丧失自信,厕所里的刺鼻秽气怎么可能掩盖诗的伟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诗句可以在历史的任何一个角落熠熠发光。诗人不会害怕什么。阿多诺曾经悲憤地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是现代主义的沉痛;如果改换为后现代主义的俏皮,可以颠倒一下内容与句式:高速公路的厕所之后,还有什么地方诗不能涉足?
选自《文学报》(2018.10.15)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整个世界的毛孔都竖了起来,犹如听到了美学魔咒”的内涵。
【小题3】为什么说“诗人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娇嫩”,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重阳节是“吉日”由历朝历代沿革至今,遂成“敬老节”。殊不知,汉代之前,先民一直视农历九月九日为“恶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都是为了消解灾祸。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阴阳属性的神秘解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两阳重合,意味阳气已达极盛,凡事盛极而衰,是不祥的征兆。为避开所谓“恶日”,古人除了开展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是通过佩戴消灾除邪的植物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灾避邪。
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他以“九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主要内容由“避祸、消灾”改为“祈寿、祈福”。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记载: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后人留下了榜样。自从重阳节成为“吉日”,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赋为其注入文化元素的同时,老百姓则将流传下来的重阳节俗发扬光大。
于是,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新辉煌。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中药。故而,人们不仅把茱萸插在头上,还佩于臂、悬于屋,并将其栽于居所、水井等周围。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盖过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介绍了当时开封重阳节盛况。九月重阳,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万龄菊”、“桃花菊”、“木香菊”等数种——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大喜节日。南宋文学家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菊花也的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
(选自赵柒斤《重阳涵义的演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取是(   )
A.汉代以前人们视重阳日为“恶日”,因为古人认为“九九”数字为两阳重合,盛极则衰,是不祥的征兆。
B.《吕氏春秋·季秋纪》有农历九月九日。人们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记载,这是关于重阳最早的记录。
C.魏文帝曹丕以“九九”寓意“久久”,将此日风俗内容改为祈寿、祈福,成为给“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
D.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确定重阳为“敬老节”,认为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方面,先代圣王是后人的榜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重阳由“避祸消灾”而变为祈寿析福的“吉日”后,“延寿客”菊花和“辟邪翁”茱萸迎来了新辉煌。
B.《东京梦华录》中开封重阳节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等节日的盛况的记载,表现了北宋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C.《武林旧事》卷三“重九”记述了南宋宫廷中重阳节盛况,这说明在南宋时重阳节已经发展成为与元夕同等地位的大喜日子。
D.由于曹丕、唐太宗的倡导,同时随着文人墨客诗词歌赋文化元素的注入,百姓的节俗传承,重阳节“吉日”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之前,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时,古人开展祭飨天帝、祭祖谢恩的盛大祭祀活动,这就是重阳最初的源头。
B.唐太宗诏令中“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的提法,为重阳节纳入尊老、重老的新内容,使其含义更丰富。
C.菊花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之一,到北宋更受欢迎,因为它有消灾辟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效。
D.重阳节经历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变化过程,显现出我们民族对生存、健康、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
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或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话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租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
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善,使“明刑弼教”的“教”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彰明刑罚、辅助教育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B.儿子被判死刑,父亲行贿求情,最后判子赦父,这一事例体现明太袒重法律又重伦理情怀。
C.“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之间存在相通性,目的都是使百姓“向善”。
D.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法律道德化并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不同时代的事例,论证了“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治理的传统。
B.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
C.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材料,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观点。
D.文章从以德化民、以法治国、德法互补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古代在治国上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这对违法者具有约束力的同时,对百姓也有软化作用。
B.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于明代,《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就明确地阐释了政刑与礼教的关系。
C.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认真贯彻实施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明刑弼教传统,国家方会兴盛。
D.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能给予文化发展思想创意、内容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不断丰富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信息技术革命使新媒体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更多冲突与困惑。以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文化发展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促进消费、生产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如当前流行的各种网络文化、电竞文化、创意文化、创客文化等,已经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完全不同。在这一时代潮流下,我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涌现一批利用科技手段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提升了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感染力,大幅增加了文化创新的有效供给,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例如,用数字图像复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影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放异彩;去年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一改历史和文物的严肃面孔,将过去在博物馆束之高阁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亲切,引发了广大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也间接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③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供给不够,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特别是企业开展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不多,文化产品缺乏特色;产业发展方式单一,优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文化科技制作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文化和科技分属不同行政管理系统,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总体而言,文化外和科技融合是一种创新行为,产生的是新技术、新产品,面临的是新兴市场,因此具有与其他创新活动类似的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类主体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

④为解决上述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强调,“找准文化和科技两种思维缺乏交融的软肋,补齐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短板,以体系化思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指明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

(摘编自眭纪刚《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并且是持续的。
B.当前人们生活中的冲突与困惑,都是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起的。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通过科技手段把严肃的面孔转化为动态的影像的文化产品。
D.我国文化科技制作技术装备只依赖进口,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国产化率不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时,由表及里,重在分析问题,然后联系当前现实。
B.文章前两段论述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正面论证;第三段是反面论证。
C.文章论述时,举例典型,如第一段举三个不同时代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D.文章第三段先总说文化与科技融合存在很多不足,后分说原因,条理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可以支持文化发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文化活力和生命力得到提升。
B.当前文化内容、艺术样式及其生产创造、传播扩散、接受应用和社交互动的方式已发生改变,一些文化与工业时代的文化完全不同。
C.使用现代科技焕发历史文化的生机,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这样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D.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虽成就巨大,但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未充分发挥,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几年,无论是各大院团还是诸多影视制作机构,对剧本重视程度都大大提升。像重金买下某小说改编权、热门编剧遭影視方争抢的例子,时常见诸媒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重要性在相关部门政策设计中也逐渐凸显,如国家艺术基金出台的青年编剧扶持计划等。

与此同时,放眼全国创作实际,“剧本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剧本还没立住就拿着大纲匆匆上马排演、开拍的现象仍为业界所诟病。这提醒我们,重视和加强剧本创作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文艺创作要想强起来,文学基础、创意基础必须做强做实。

在文艺创作生产链条里,需要端正对编剧环节的认识。作家和编剧创作的故事和文学形象,是艺术创造的创意源头,是舞台和影视产业“基础的基础”。导演表演、服化道、声光电等一切再创造,都建基于剧本之上。剧本这一前端环节打不牢,后续制作将“地动山摇”原创得不到足够尊重,只会让跟风抄袭大行其道。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院团热衷于请大咖级导演,试图将一度创作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二度创作解决。客观上说,很多导演为此立下汗马功劳,但有时文学原著或文学剧本“先天不足”,再优秀的导演也难以点铁成金。其实剧本的后续制作、改编、搬演必须遵循创作规律。

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需要保持创作初心,坚持品质至上。在戏剧界、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之下,剧本产量激增,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跟风创作,导致作品内容贫血缺乏特色,缺少灵光。像先贤那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益求精变少了,有些编剧不再关心自我是否有突破、有超越,满足于高频运转下流水线操作,有些编剧主动给自己贴上标签,成为某类题材的快手编剧。“短平快”很难出精品剧本,越是在机遇面前编剧越要保持清醒,以持久定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题材和经验储备,精心创作,用心打磨。

编剧所在院团以及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需要给“一剧之本”更多战略保障。院团要对编剧多一些涵养耐心,让他们得以真正对一个题材深入下去,不流于简单的规定内容、规定动作。现在已经有不少院团在剧目策划阶段就请业界名家提前介入,论证剧目可操作性,帮助编剧有的放矢,精准运作,提高了作品成功率,让编剧创作过程更为从容扎实。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在编剧人才培养、编剧队伍建投上也需统筹协调,给予编剧更多政策倾斜。

在内容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出好剧本、好创意也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正向作用。让市场的热与冷、观众的喜欢与排斥来进行剧本筛选,让好剧本得到好回报,以激励优秀编剧继续创作。此外,要加强版权法规的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编剧权益,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和市场规范。当前一个积极态势是,越来越多投资方带着剧本顾问与编剧洽谈项目,由专业剧本顾问对剧本创意是否适合市场做出判断,来保障编剧环节。

总之,回归内容,回归原创,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精品,这是文艺创作强起来的必经之路。一个不能捍卫源头根本、不能保护原创生产力的行业无法持续发展。剧本是立足之本,把文学前端筑牢,把创意基础夯实,才有文艺可持续的繁荣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4日《文艺创作如何强起来:夯实文艺的创意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虽然对剧本创作的重视程度提升了,但跟风创作、流水线创作等现象仍然存在。
B.“短平快”创作不会出精品剧本,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要深入生活、精心创作。
C.剧本产量激增,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带来跟风抄袭的弊端,编剧不再关心自我超越。
D.为了提高作品成功率,现在有些院团计划在策划阶段请业界名家帮助编剧精准运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观点,中间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最后一段总括上文。
B.文章论述时既有对编剧跟风创作的批评,也有对院团及行业主管部门为提高剧本创作质量所做努力的肯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C.文章论证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夯实文艺创意基础的意义,在逻辑上是并列的。
D.文章第五段用投资方带着专业剧本顾问与编剧洽谈项目这一事例,论述了市场机制对剧本创作的正向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剧环节是舞台和影视产业“基础的基础”,编剧环节打不牢,单靠二度创作很难解决后续制作中出现的问题。
B.对编剧而言,面对戏剧界、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要始终不忘创作初心,坚持品质至上的创作标准。
C.“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诗句体现了一种文艺创作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只要回归内容,回归原创,做强做实文学基础、创意基础,文艺创作就一定会强起来,文艺就能持续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