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外阅读。

小通讯员

解放战争时期,14岁的小通讯员马林奉命到敌占区八里屯去侦察情况。他化装成一个拾柴火的孩子,一边拾柴,一边观察敌人的动静。

突然,一个敌人从碉堡里跑出来,问马林是干什么的。马林不慌不忙地指着身边的一捆柴火说:“拾柴火的!”“胡说!你是给共产党探听情报的!”那个敌人吹胡子瞪眼地大声喊着,又说:“你家住哪儿?”“村东头!”敌人朝马林冷笑一声说:“走,领我看看去!你要是撒谎,老子崩了你!”

马林硬着头皮往村东头走,指着一间破草屋说:“这就是我的家。”说来也巧,正在这时,从破草屋里走出一位老大娘。马林立刻跑过去扑到她的怀里,哭着说:“娘!他要枪毙我,他说我是给共产党探听情报的。”

马林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把老大娘吓了一跳。但她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她紧紧地搂住马林,说:“孩子,别害怕!人家长官跟你闹着玩呢!娘给你煮的粥都快凉了,快吃去吧!”那个敌人无可奈何,瞪了大娘一眼,转身走了。

马林在大娘的掩护下,完成了侦察任务。部队得到准确消息以后,做出战斗部署。第二天骑兵连包围了八里屯,把敌人全部歼灭了。

【小题1】划线句子属于_____描写和_____描写。这句话写出了马林的___________。他的这种做法用一个成语表示叫__________(随机应变 随遇而安)。
【小题2】马林之所以管老大娘叫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你觉得马林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10 04:02: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拓展阅读。
北方有个小木屋
小木屋的日子充满了苦涩,住过小木屋的四十多茬子人,一生都忘不了那段有滋味的日子。在我国北方原始森林腹地的疙瘩山上,有一座平平常常的小木屋,只因那方方正正的小木屋盛满了让人心里升腾热浪的事儿,小木屋就被那儿的人们常提起常牵挂。
小木屋是内蒙古森警部队在祖国最北部97万公顷原始森林里防火的重要设施之一,郁郁葱葱没边没沿的松树,使小木屋与外界有了深重的隔膜,所以小木屋就与丰富就与多彩这类鲜亮的词儿无缘。只是每年到了防火期(春季和秋季各3个月),才有3名森警战士来到小木屋住下,每天到小木屋附近的高高的嘹望塔上观察森林是不是有火情,也就在这盛产寂寞和无聊的小木屋里过起难熬的日子复日子的日子。
对于安格林森警中队的官兵来说,每送一次去小木屋执勤的战友,都要经历一次情感的震撼。去小木屋虽非赴硝烟弥漫的战场,但中队的官兵们谁都知道,去小木屋就意味着接受常人难以接受的寂寞和单调的生活。所以,每次送3名去小木屋执勤的士兵,是中队所有
官兵最难受也最难忘的事。中队送行的队伍从早晨太阳升起时出发,急行军两三个钟头才能到达小木屋。
【小题1】和“硝烟弥漫”一样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画“________”的句子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对于在这里居住的士兵来说,外面的世界是________的。
【小题3】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到小木屋路途遥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在小木屋里居住的士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拓展阅读。
一节耐人寻味的活动课
那节语文活动课我至今记忆犹新。
杜老师对我们说:“我们下面来做一个实验!做这个实验的材料有瓶、沙、水、大石头和小石头。看,我都准备好了!”说着,像变戏法似的从讲台下面提了个塑料袋出来。在同学们的惊讶声中,杜老师又说:“要求是设法把这些东西全装进瓶里。你们说,应该先装什么?”
唐维优说:“应该先装沙!”严雪峰说:“应先装水!”我也跟着嚷嚷:“应该先装大石头!”同学们的想法多种多样,却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所以没有一个是完全正确的。
杜老师做了示意安静的手势让我们静了下来,说:“好!我先装沙。”杜老师说着便把沙倒了进去,望着这差不多半瓶的沙,唐维优失望地摇了摇头。“好,我再来装水试一试。”9结果还是不行。杜老师又说:“由此可见,只有先装大石头了?”“对!”同学们齐声回答。
然后同学们又回答了杜老师提出的疑问,顺利地完成了这个实验。这个实验的顺序基本上是:先装进大石头;再装进小石头摇一摇,让小石头塞到大石头的缝隙中;接着装沙,又摇一摇;最后将水慢慢渗进瓶里。
看着这装得满满的瓶子,杜老师说话了:“这个实验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下教室像个麻雀林了。不一会儿,有人举手了,杜老师让他们一一说了。不过我倒觉得杨桐说得好——这瓶子就像我们的大脑,应先装主要的,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知识;再装次要的,如音乐、美术等;最后再装一些其他什么的。不然,该装的没装,不该装的却塞满了,主要的就装不进去了。
这堂语文活动课不但让我高兴,更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思考一下。因为这个,我喜欢语文活动课。
1.模仿下面的词组,填写词语。
装得满满
( )得( )  ( )得( ) ( )得( )
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比喻句,并分别说出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 )比喻(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 )比喻(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 )比喻( )
3.同学们一共提出了几种方法?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老师为我们演示正确的方法,请将下面的步骤填写完整。
先装进( );再装进小石头( ),让小石头塞到大石头的( )中;接着装( ),又摇一摇;最后将( )慢慢( )进瓶里。
5.杜老师是想通过这个小实验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齐白石三改告示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平城。齐白石义愤填膺,一气之下辞去了教授职务,在家闭门谢客。   
一天,几个日本人以买画为名,找到齐白石,对他(恶狠狠  虚情假意)地说:“齐先生,欢迎你加入日本国籍,到日本定居。”齐白石(斩钉截铁  满怀歉意)地说:“我是中国人,不去日本,如果你们要我去日本,可以把我的脑袋拿去!”  
几个日本人听了这话恼羞成怒,但又碍于齐白石的名声和才气,不敢发作,便(气冲冲   灰溜溜)地走了。齐白石心想: 于是,他当天就写了一个告示贴在门外,上面写道:“中外官长买齐白石之画,可以派代表来,不必亲驾到门。自古以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然而告示贴出以后,还有敌人的爪牙前来纠缠。齐白石感到告示写的不够分量,就换上一个 “停止见客”的新告示。过了几天,齐白石觉得这个告示还不太妥当,干脆写了四个字贴在大门上:“白石已死”。   
齐白石写了三次告示(a表现  b以事告人)显示(a表现  b以事告人)了他高风亮节、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小题1】联系课文内容,在第2自然段的括号中圈出合适的词语。
【小题2】阅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括号里圈出“示”正确的解释。
【小题3】联系上下文内容,在第3自然段的横线上补写齐白石当时的想法。
【小题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中,齐白石三改告示,他在第一次的告示中写道:这样写是因为在第二次的告示中他写道:这样写是因为第三次的告示是这样写的:
【小题5】读了课文,你认为齐白石是个怎样的人?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