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老山界》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⑪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小题1】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符合文意( )
A.表明红军战士虽浑身紧张,但因后有敌人追兵,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忘记害怕,激动不已。
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胆怯、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D.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境中仍爱开玩笑、说笑话、互相打趣的良好心态。
【小题2】阅读文中相关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中“奇观”指怎样的景象?
(2)第①段和第⑦段写景的观察点分别是      ,暗示了老山界      的特点。
【小题3】选文第⑪段作者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来写景,请仿照示例,再举一例。
示例:听觉描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写出老山界半夜的寂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5 12:0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济南的冬天》节选,完成题目。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假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    起来了吧?”就是这点    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    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小题1】依次给画线空缺处选择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唤醒 长 幻想 慈善
B.叫醒 绿 理想 慈善
C.唤醒 绿 幻想 慈善
D.唤醒 长 幻想 慈祥
【小题2】作者写的是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在第①段中写他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的感受?
【小题3】如果把第①中画线句中“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小题4】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站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说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用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⑩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大门。”

⑪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⑫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⑬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小题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小题2】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小题3】选文中画线句子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展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4

阅读《济南的冬天》(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A)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B)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小题1】上面两段文字分别写出济南冬天小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
【小题2】第①段写出了济南冬天什么的特点?从这段划线语句(A)(B)中任选一句,说说它是如何突出这个特点的。
【小题3】依据第②段文字描写景物的特点,完成下面表格中五处空缺。
描写方位
描写内容
最有表现力的动词
山上


山尖
白色的山尖


雪色与草色相间的“山的肌肤”
穿

日落时的山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  )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题1】这两段写父亲送别“我”的情景,其中写了父亲的以下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定椅子→嘱咐“我”路上小心→_____→________→告别离去。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吊 缩 拉B.攀 勾 搀C.攀 缩 搀D.吊 勾 扶
【小题3】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及自己“聪明”,“聪明”在这里有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