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历史

题干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上)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整个欧洲,并开始向世界范围扩展。一些国家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相继出现了……日本明治维新等重大历史事件。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九上)

材料三: 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比较表


材料四: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交通和交往手段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取得了怎样的世界地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3)阅读材料三,请指出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什么历史事件?请指出这次历史事件标志和最大的特点。
(4)阅读材料四,请列举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及发明者各一例证明材料四所表达的观点。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从何时开始?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9-12-14 06:50: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民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约》,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已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已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其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的事实说明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铁路的铺设使芝加哥成为工业重镇,人口呈现爆炸性增长。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20世纪初的芝加哥,汽车行驶在有路灯的街头,各种新技术成果新娱乐方式皆在此流行。为解决城市人口猛增带来的交通,居住,环境等压力,芝加哥政府加大了市政建设投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矛盾得以缓解。
材料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防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在这个紧要关头,十余天两座医院拔地而起,可以说是奇迹。面对挑战,肩负责任,各方人员圆满完成既定任务。支撑壮举的,是强大的建设能力,物质调配能力,是重大战役中高超的指挥调度,统筹协调能力。迅速决策部署,迅速设计谋划,迅速动员建设,这正是的我们制度的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芝加哥带来了哪些问题?芝加哥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指的是什么?
(4)综上,就我国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谈谈你的建议

同类题3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索之船)
材料一 下图是哥伦布航海之船,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创新之船)
材料二 下图是以蒸汽为动力的“克莱蒙号”轮船。在此船之前,水面航行船只以人力和风力作为动力,而以蒸汽为动力的“克莱蒙号”轮船于1807年8月17日在哈得逊河试航,并取得成功;它是由美国人富尔顿建造的。

(罪恶之船)
材料三 下图是一艘行驶在大西洋上的贩奴船船舱和抵港的情景。英国船运业中心利浦的一位作家这样写道:“我们的港口是靠非洲奴隶贸易积累起来的资本建立的,是以活人的血肉为代价奠定了我们事业的基础。”

(1)材料一中“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说明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的“克莱蒙号”轮船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中在交通革新方面的成就?请写出同一时代交通领域中的另一项重要发明。结合材料谈谈,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材料三中“关押在船舱里的黑奴”将被运往哪里?
(4)上述材料中的“船”分别代表了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影响深远重要历史事件。请你就其中一个“船”说明它承载了怎样的兴衰荣辱?

同类题4

曼彻斯特是座充满争议的城市,它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英国工业史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曼彻斯特以其独特的“城市景观”让源源不断前来参观的人惊叹不已,18世纪80年代初,绿树成荫的曼彻斯特城只有一根烟囱孤零零地矗立,到了19世纪40年代,这座城市的烟囱已经达到500多根,1898年增至1200根左右。烟雾被视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业副产品——“值得称道的制造行为必然的、无害的伴随品”。工厂主们完全没有因排放烟雾而抱有歉意,他们把冒烟的烟囱当作反映经济成功和社会进步与否的“晴雨表”,对烟囱抱有极大的好感。
材料二  19世纪曼彻斯特家庭生活热衷于煤烟不断,这能让路人看到家境的殷实。无烟焦炭虽然价格比较便宜,但在壁炉里烧不出好火头,并不受欢迎,被看作是一种“穷人家用的燃料”。但是,中产阶级职业精英并未把烟尘等同于繁荣和进步,而是把含硫黑烟视为浪费和低效的表现。有煤烟意味着在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上的失败,他们对这种浪费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
材料三 根据阿瑟·兰瑟姆1882年的统计,在之前的10年里,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约有34000人死于肺病。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里,烟尘明显引发曼彻斯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担忧,终于扩散到了医学界以外,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记者安格斯·瑞阿奇却写道:“通过熄灭高炉净化曼彻斯特的空气,简直就是在砸市民的饭碗。不是可恨的机器必须继续运转,就是成千上万的市民必须忍饥挨饿。”烟雾的危害即便广为人知,但19世纪的曼彻斯特并没有发生过一次广受欢迎的反烟雾群众运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

A.梅勒尼·迪普伊《烟尘与镜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曼彻斯特存在大量烟囱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工厂主们为什么会对烟囱抱有好感?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曼彻斯特的普通民众、中产阶级职业精英对煤烟的认识一致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期公众对烟雾的认识有什么新变化?人们在健康和烟囱之间选择了哪一边?为什么?
(4)以上材料反映了早期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从历史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同类题5


材料一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使城市化有了物质保障。在工业革命的刺激下,19 世纪英国 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居欧洲首位,农业劳动力在农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 1520 年的 80%下降到 1801 年的50%。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城市体系的形成。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工业革命后,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据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的统计,1801 年,英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 32%、23%和 45%,而到 1841 年则变为 22%、34%和 44%。

——刘康《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英国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从 1813 年印度被迫接受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后,英国的棉纱、棉布等大量机器工业品涌入印度,沉重打击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还打击了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古老的农村公社制度以及社会经济结构,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为生产鸦片、棉花、黄麻、蓝靛和其他原料用以换取英国货的农场。这样,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在摧毁印度旧世界的基础上形成了。这种演变过程在其他落后国家也相继发生,如中国。

——高德步等主编《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工业革命期间工人的集中式贫穷,恩格斯用“非人类”来形容,从首都伦敦到伯明翰、诺丁汉、格拉斯哥等工业城市,工人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情况是常见的。与经济上的拮据相配的,是政治上的不 公待遇。

——张莉、郭雨祺《从《北极星报》到《新莱茵报》:早期工人阶级报刊新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城市化的影响。工业革命为城市化提供了物质保障;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化进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印度、中国沦为生产原料以换取英国货的农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恩格斯用“非人类”来形容的集中式贫穷的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