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河东集》)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百许头   可:大约B.往来翕忽   翕忽:飘忽不定
C.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D.悄怆幽邃  悄怆:凄凉
【小题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记之而去    见渔人,大惊
B.其境过清     刀劈狼首
C.如鸣佩环,心乐 忘路远近
D.不可知源     如土石何
【小题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按游览顺序先后写了“发现小潭”、“小潭源流”、“潭中景物”、“潭中气氛”等内容。
B.第①段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C.第②段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日光、鱼影表现潭水的清澈。全段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D.第④段写小石潭四周幽深冷寂的环境,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贬谪后内心落寞悲凉之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10 11:5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笄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

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选自《浮生六记·卷四》)

(注)①罅(xià):裂缝、缺口。②赭(zhě)石:多指暗棕红色或灰黑色的石头。③笄(jí):竹制的书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怡然:呆呆的样子)B.山脚(循:沿着,顺着)
C.攀而上(猿:猿猴)D.怀之归(寓:居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望/依藤附蔓B.不可知源/人叹曰
C.其境过清/乃腹面壁D.乃记而去/此余愁苦中快游也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斗折蛇行”一句,运用象征手法,形象地体现出小石潭蜿蜒曲折的特征,非常真切。
B.甲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借鱼儿的游弋,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C.乙文中高山险峻,作者下去时小心翼翼,背靠着山壁,依靠着藤蔓才下来。
D.乙文作者下山后,邀请同行的友人到野店饮了三杯酒,感谢他之前提醒“无径可登”。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题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挽 袖 卷 衣 猿 攀 而 上 直 造 其 巅。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乙)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阡陌交通    ②故人不独其亲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小题3】(乙)文中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文所描写的世外桃源和(乙)文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所雇用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心之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折蛇行 (4)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题3】读(乙)文第二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
从雷峰塔出发→在_______洗脚→在龙井亭休息→终点是________。
【小题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点。请结合划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好作诗古文/王命急宣B.恐愤激之久/未若柳絮风起
C.生骄惰之气/非宁静无以D.彼其所造,曾无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小题4】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

同类题5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笑,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己卯(mǎo):公元1099年。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dān)州:今海南省儋县,作者于1097年被贬至此。③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指卖者买者。⑤过:作者的幼子,随侍苏轼于海南。⑥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起行   屠沽纷
B.竹柏影也 自笑也
C.夜无月   过问先生
D.不知走海未必得大鱼也 未复有能与其奇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小题3】用/给下面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予 欣 然 从 之 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小题4】(甲)(乙)两文作者所展露的胸怀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