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仔细阅读下边的短文,回答后边的问题。.
两个鬼子一面咕噜着,一面“咔咔”地上了台阶,跨进屋去。嘎子靠向门,也操着日本腔说:“太君,西屋里干净,那里歇歇的干活!” 一个鬼子见西屋里的门帘垂着,就挺起“三八式”,去挑西屋的帘子。帘子一起,只听见“咔嚓”一声,鬼子兵应声倒地。鬼子军官 “哇呀”一叫,回头就跑。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 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腿,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接着,从屋里冲出一个战士, “啪”地就是一枪,那鬼子军官就骨碌碌滚下台阶去了,手里的枪,也摔出去一丈多远。
1.用“”画出描写声音的词语,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吗?
2.读下面的句子,找出表示动作的词,并体会这些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腿,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
3.用抓要点的方法归纳这段的主要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3 06:27: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外阅读

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眼睛看不见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苦万分,(mái mán)怨命运不好。

恰巧,有位老人从他们的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埋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虽然你的耳朵听不见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失明的孩子说:“(jǐn jìn)管你的眼睛看不见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可以避免一切喧闹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可以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失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闻名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小题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小题2】从文中找出两对近义词,用“”画出。
【小题3】画线句子①和②之间是______________关系。
【小题4】当老人听到孩子们埋怨时,老人对他们说了什么?在文中用“——”画出。
【小题5】用“——”画出老人告诉那两个人道理的句子。
【小题6】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课外阅读。

《莫干山的蝉鸣》

①到莫干山避(bì  pì)暑,这儿的蝉鸣声引起了我的注意。

②晚饭以后,夜幕降临,一片寂静,只听见凉风吹过满山竹林,哗哗作响。突然,不知怎么回事,满山的蝉儿“吱啦”一下呜叫起来,整齐得仿佛有谁挥了一下指挥棒似的。于是,夜空中就只充盈(yíng réng)着这“吱啦啦、吱啦啦”的合唱曲了。粗听,一成不变,平淡乏(fá fán)味;细品,却也五花八门,饶有兴趣。有些,“叽哩喳、叽哩喳”;一会儿,这边山头的蝉儿嗓门提高了三度,似(sì shì)乎有心要形成二部和声;一会儿,那边山头不知哪只蝉儿在伙伴们的烘托下突然领唱起来,颇有争当一流男高音的气概。如此这般此起彼伏,倒也让人生出一番仿佛置身于音乐大厅的陶醉来。

③突然——又一个突然,停了。漫山遍野的蝉儿一齐闭了嘴,又像是有谁指挥了一下指挥棒似的。

④真奇怪……

【小题1】给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
【小题2】找出第2自然段中的两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是什么现象引起了“我”对莫干山蝉鸣声的注意?用横线划出描写这一特点的句子。
【小题4】短文怎样描写蝉鸣声的“五花八门”?用波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小题5】把第3自然段划横线的那个长句,缩写成“谁干什么”的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课外短文

阅读下面这篇课外的短文,回答问题。

我有一个好爸爸,他非常疼我,有什么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我吃。

今天,爸爸很晚才回来,我奔过去对爸爸说:“爸爸,今天给我带来了什么好吃的?”爸爸说:“厂里的阿姨给了我一个桔子,叫我带给你吃。”只见那个桔子又大又圆,黄澄澄的,晶莹透亮,味道肯定不错。我剥了皮,掰下一块放在嘴里,轻轻一咬,果然甜滋滋的。我想:这么好吃的桔子怎能不让爸爸尝一尝呢?可爸爸肯定又舍不得吃。怎么办呢?突然,我想出了一条妙计。我捂着牙大声道:“唉呀,这桔子怎么这么酸啊?”正在厨房里吃饭的爸爸听了我的叫声,赶紧跑进屋看看,对我说:“不会吧?”我更加大喊大叫了:“还不酸,牙都疼了。”爸爸将信将疑地说:“真的吗?”我剥了两块放进爸爸的嘴里,对他说:“不信?你试试吧!”爸爸轻轻一咬,奇怪地问:“咦,这不是很甜吗?”这是,我大声嚷道:“爸爸上当了,爸爸上当了。”爸爸愣了好半天,才明白过来。他一下把我抱进怀里。我们俩都笑了,笑得那么欢,笑得那么甜。

【小题1】“舍”在字典里的读音有两种:shě shè;字义有:①舍弃②施舍
③房屋④养家畜的圈文中的“舍”应取读音(______),应取字义(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将信将疑(___)肯定(___)
【小题3】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划线的句子换另一种说法写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突然,我想出了一条妙计”,“妙计”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我使用这条妙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从中体现了_____________。
【小题5】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简要地写一件你与父母或其他亲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不超过五十字。
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思维拓展。
小窗户
天黑了,滴滴答答的雨点把睡梦中的小窗户敲醒了。小窗户揉了揉惺忪的眼睛问道:“小雨点,你要干啥呀?”小雨点说:“天又黑又冷,你让我进屋去暖和暖和吧。”小窗户摇摇头说:“不行呀,你进来会把屋子搞脏弄湿的,你不能进来。”小雨点哭了,在窗户的玻璃上留下道道泪痕。
夜里,漫天飞舞的雪花把大地装扮得像白天一样。小雪花轻轻地飘落到小窗户上,悄悄说:“醒醒吧,你让我进去看看小朋友,我想和他们玩。”小窗户说:“小朋友们这会儿都在睡觉,等他们醒了再和你一起玩,好吗?”小雪花点点头,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窗户上等待着,晶莹的雪花就像一朵朵漂亮的小窗花。
黑夜过去,太阳出来了,给大地洒下万道金光。小窗户早早就醒了,它有礼貌地向太阳公公问好,又对春风阿姨说:“欢迎您,欢迎您到我家来做客。”于是,小窗户开得大大的,明媚的阳光和温馨的春风穿过窗棂把一个个小朋友从甜甜的梦中唤醒。
(1)我是模仿秀
滴滴答答:    
暖和暖和:    
又黑又冷:    
(2)还原精灵。
(   )的眼睛 (   )的阳光
(   )的雪花 (   )的春风
(3)探究阅读
①小窗户为什么不让小雨点进屋?用“﹏﹏”标在文中。
②用“——”标出文中一个比喻句。
③是谁把小朋友们唤醒的?
 

同类题5

类文阅读

泥活

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的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镞一镞。①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左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作品,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案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至此,②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来。

孙子冯大正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热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下颏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您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你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快!”

“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我刚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冯大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来,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来,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带去吧!”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儿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到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睛盯着孙子冯大,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地向下压去。

【小题1】(品读外貌)第1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描写了冯兰瑞老人的眼睛。第一个句子写出了冯兰瑞老人的(______),第二个句子写出了冯兰瑞老人的(______)。
A.一本正经B.全神贯注C.粗中有细D.精益求精
【小题2】(品读动作)阅读下面句子,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案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
A.这句话是对冯兰瑞的动作描写,从中感受到了冯兰瑞老人的技艺高超。
B.这句话中描写人物的动词有“拿、挑、三剔两刮”。
C.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了冯兰瑞老人纠结的心理。
D.“他似有所悟”中的“悟”指的是武松打虎,必然用劲,拳背上自然会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这样作品才会更加逼真。
【小题3】(辨析描写)文中标有序号的三句话依次是对冯兰瑞老人的(   )
A.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B.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小题4】(分析判断)对“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这句话理解有误的是(   )
A.“一闪一闪的亮光”表现出了冯兰瑞之前开心的心情。
B.这句话侧重说明冯兰瑞爷爷的眼睛十分明亮,就像两盏烛光。
C.“亮光熄灭了”是在暗示冯兰瑞听了孙子的话后失望的心情。
D.这句话表现出了冯兰瑞爷爷此时的心理变化。
【小题5】(梳理脉络)下列选项中正确概括了冯兰瑞老人心理变化的一项是(   )
A.满意→舒畅→伤心→失望B.疑惑→开心→失望→伤心
C.疑惑→满意→开心→失望D.疑惑→满意→失望→开心
【小题6】(感知人物)除技艺高超外,你认为冯兰瑞老人还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想象拓展)想一想:看到冯兰瑞亲手毁了自己的作品,孙子冯大有没有意识到爷爷的良苦用心?他会怎么做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