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外阅读吧。

梅花颂

在许多人眼里,牡丹是美的象征。的确,牡丹红得妖娆,红得明艳。古人云:“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能在百花齐放的春日“枝”压群芳,人们对它的喜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然而,我却更加钟情那集秀于淡雅、集傲于纤弱的梅花。

然而,梅花并不是像菊花那样消极,它不透露“心远地自偏”的那份无奈的清净,而书写了“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的执著坚毅。即使“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它们仍凌霄独放,将生命之美在银装素裹中完美诠释。此时的牡丹、荷花与昙花,早就没有了昔日的飒爽英姿,惟余一段饱经沧桑的枝干;而梅却傲然挺立,任由寒刀般的北风撕扯,任由冰凿般的大雪欺压,它们毫无惧色,在万里北国中绽放着貌似娇弱的花,用那平凡的生命抒写着不平凡的传奇!

我喜欢梅花,喜欢那纯洁自然的清新、也喜欢那迎风斗雪的无畏。我愿化作

一枝梅,在天地间生长……
【小题1】试着解释词语意思,并造句。
饱经沧桑:
造句:  
百花齐放:
造句:  
【小题2】文中第1自然描写牡丹的原因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喜欢梅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你喜欢梅花吗?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赞美它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10 12:1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说明文,完成练习。

蚯蚓又叫“蝴蟠”“地龙”。这类默默无闻的环节动物,身体细长,在潮湿、疏松的土壤里,穿行自如。一旦碰上坚硬的石块或树根,它们会很快地转向,绕道而过。那么,它们是怎么知道前方有障碍物的呢

有人说,蚯蚓有眼睛,它们是靠两眼来辨别方向的;也有人说,环节动物比昆虫低等,它们的组织还没有分化出眼睛。据动物学家研究,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头部已经退化,并没有眼睛。那凸起在它头部前面的,是它的嘴巴,叫作口前叶,没有视觉作用,仅仅是用来索取食物和挖土钻洞的。

蚯蚓(   )没有眼睛,(   )它的触觉器官却很发达,包括表皮感觉器、口腔感觉器、光线感觉器等,对前进中所接触的物体和环境都能敏感地反应出来。

科学家曾经对蚯蚓的触觉做过这样两个实验:一个是在蚯蚓行走的路上放一块铁皮或一块砖头,当蚯蚓的皮肤接触到这些物体后,它立即转向避开;另一个是把蚯蚓放在光线强弱不同的地方,结果蚯蚓向弱光处行走。这说明蚯蚓确实是用触觉器官代替了眼睛的功能,而且对光线的强弱很敏感,遇到强光就会本能地躲避,这证明它完全适应土壤生活。

【小题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适合的关联词。
【小题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蚯蚓是一种昆虫。(______)
(2)蚯蚓害怕强光。(______)
(3)蚯蚓靠嘴巴来辨别方向。(_______)
【小题3】科学家做的实验中,蚯蚓靠什么避开铁皮和砖头?它又是靠什么躲避强光?(    )
A.表皮感觉器、嘴巴口前叶B.口腔感觉器、光线感觉器
C.表皮感觉器、口腔感觉器D.表皮感觉器、光线感觉器
【小题4】科学家做的两个实验证明了(    )
A.蚯蚓喜欢潮湿疏松的土壤。
B.蚯蚓的触觉器官代替了眼睛的功能。
C.蚯蚓碰上坚硬的石块和树根,会很快地转向。
D.蚯蚓的嘴巴是用来索取食物和挖土钻洞的。
【小题5】画横线的句子在短文中起 作用。文中还有哪句话跟它的作用一样?请用横线画出来。

同类题3

阅读理解

人类的老师

科学家研究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大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方法,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可是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薄薄的鸡蛋壳怎么这样坚固呢?科学家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发现薄薄的蛋壳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中,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和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是这种“薄壳结构”。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小题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后面的括号里打“√”,并用另一种读音组一个词。
模仿  mó  (  )  mú  (  )
薄壳 bó  (  )    báo (  )
【小题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轻而易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线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按要求改变句型。
①工程师改进了船体的设计。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概括第3自然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
【小题5】科学家从蜻蜓、鲸、鸡蛋的哪一方面得到启示,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
【小题6】举两例来说说你知道的本文内容以外的人类的“老师”。
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自然界的时钟
公鸡报晓,是人们所熟知的。其实,留心看看大自然里的生物活动,你会发现,自然界是一座奇妙的活时钟。
仔细观察一下各种花开放和凋谢的时间,你会发现它们各有一张时间表。做啤酒的蛇麻草在黎明三点左右开放,到八九点钟就凋谢了;牵牛花大约在清晨四点打开喇叭,快中午时便收拢了;五点钟野蔷薇放开笑脸;六点钟蒲公英和龙葵向你含笑点头;七点钟的芍药开始争妍斗丽;到了太阳当顶的中午,美丽的午时花才显示它的美貌;下午六点钟,丝瓜花悄悄地打开花瓣;日落西山以后,夜来香不声不响地开始吐香;月季在皎洁的月夜里,好像美女揭开了面纱……
植物知道时间,小动物也是这样。东方欲晓,百鸟就开始啼鸣了。日落西山,鸟入林,鸡上窝,躲在地洞里的老鼠却蠢蠢欲动了。猫头鹰似乎知道老鼠的底细,它白天睡觉,夜间到田野中巡逻捕鼠,不用小闹钟叫唤,到时它自然就醒了。
不仅如此,连没有手表的昆虫也知道花儿开放和凋谢的时间:辛勤的蜜蜂一早飞向牵牛花,中午飞向午时花。至于夜蛾,它们是夜来香的客人,每天晚上,总是准时去拜访它。
有人认为太阳的出没和潮汐的涨落为生物报了时。但这只是生物有规律活动的外在条件。在动植物生命的内部还有一个像钟表一样的机构,生物用它计量着时间。这个神秘的生命之钟,就叫“生物钟”。正是靠着生物钟,花草才能感知时间,昆虫才能按时“赴约”。
【小题1】写出划线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公鸡报晓,是人们所熟知的。________
②西瓜成熟了。________
③爸爸是修车的熟手。________
【小题2】短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地写出“自然界是一座奇妙的活时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什么自然界的生物能有规律地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块,这是当令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要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ロ。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一一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莱: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小题1】①第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等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