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外阅读。
鲁迅的学习和玩耍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能背了。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他还是背出来了。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他怎样玩呢?第一,他喜欢种花。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讲怎样种花的书——《花镜》来看。他还在各种花旁插上竹签,写明花的名称,弄得津津有味。第二,他喜欢描画。那时候没开设美术课,他自己买了一些很薄的纸,映在绣像小说上,把书上的人物、房屋等描下来,再订成一本一本的小册子。这对他以后在南京矿路学堂学画图很有帮助。
鲁迅小时候的学习和玩耍,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同时要玩得有趣有益。
(1)在文中找出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并把它们写下来。
(   )——(   ) (   )——(   )
(2)填空:
①鲁迅小时候学习聪明,很能背书,说明他的________________,但还得靠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②鲁迅小时候喜欢读书,还喜欢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而且弄得____________,说明他玩也玩得________________。
(3)仿照下面摘录描写鲁迅小时候如何玩描画的有关词语的样式,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种花时有滋有味的有关词语并写下来。
他喜欢描画:买纸→描人物、房屋→订成小册子。
他喜欢种花:(   )→(   )→(   )。
(4)用“‖”把文章分成两段。
(5)选择本文的中心思想。(在正确一项的括号内打“√”)
①说明鲁迅小时候读书很聪明。(   )
②鲁迅的学习和玩耍的态度给我们的启示:学要专心致志,玩要有趣有益。(   )
③说明鲁迅小时候既会学习、又会玩耍。(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6 10:31: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一束鲜花——一束白色的栀(zhī)子花,总会在我的生日送到我家。花束里没有通常可见的留言卡;到花店老板那里也查不出赠花人的姓名,因为这花是现金零售的。白色的栀子花依偎在柔和的粉红色的包装纸中,纯洁无瑕,芬芳沁(qìn)人,为我带来了无尽的欣悦。
我没法查明送花人的身份,然而没有一天不在揣想这位匿(nì)名者的形象。每一次我想起这位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名实姓的神秘人士的时候,都是我最为幸福的时刻。
妈妈也给我的想象推波助澜。她多次问我,是不是我曾为某人做过什么好事,他以这种方式向我表示他的谢意?会不会是那位我常常帮他卸(xiè)车的开杂货店的邻居?会不会是那位老人,在整个寒假里我都帮他取邮件,让他免去在冰地上滑倒的危险……我实在无法知道,而栀子花的馥(fù)郁却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的身旁,让我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是可爱的,值得别人关心与爱。
我在这栀子花香中遐想,在栀子花香中成长,一直到 22 岁。这一年,我妈妈世了,生日里的栀子花也就是在这一年终止的。
【小题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依偎——(  )揣想——(  )
反义词:可爱——(    )危险——(    )
【小题2】读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依偎”换成“躺”或“靠”,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猜想送花人时,为什么总会“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是可爱的,值得别人关心与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读过文章,你觉得母亲送花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先生酷爱读书,一生手不释卷,勤读不辍。他还非常关心青年们的读书,常撰文把自己的读书方法介绍给青年们。

鲁迅的视野极其开阔,阅读的范围很广。他主张“博识”,认为读书人应“放开肚量,大胆地、无畏地、尽量地吸收”古今中外各类知识。1934年,他写过一篇《随便翻翻》的短文,专门介绍了他称为消闲的读书“多翻法”。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多翻”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

在种类繁多的、观点不同的众多书籍中,不仅有毫无益处的,而且还有“毒品”或“麻醉品”。究竟怎样才能鉴别书籍的真伪或优劣呢?鲁迅主张用“比较法”,因为“比较是医治受骗的方子”。他强调要敢于接触不同的观点,甚至反面的书籍,看看自己不赞成或反对的人和事是怎样活动的,以加强认识,区别真伪。他很欣赏古籍《稽康集》中附有别人的赠答和论难的编法。他编《伪自由书》、《准风月谈》时,后面也附录了有关的别人的文章,以便于读者进行比较,帮助读者辨别真伪、是非、优劣。

怎样把书读活,使学得的知识融会贯通?鲁迅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实践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了,和我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因此他谆谆教导青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他希望青年们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小题1】解释词语中划线字的含义。
爱读书:________ 手不卷:________ 勤读不:________ 融会通:________
【小题2】文中的“毒品”和“麻醉品”指的是________,这里用的是________的修辞方法。
【小题3】文中的两个问句是_____。
A.疑问句
B.反问句
C.设问句
【小题4】根据鲁迅推荐的读书法,说出各种方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联系学习实际谈一谈自己有哪些值得向大家推荐的好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课外类文阅读。

蜘蛛是怎样结网的

我家附近有一座小山,山上长满了杂草、灌木和高大的树木。夏天的晚上,我和小伙伴们常到这里来玩“藏猫猫”。那时我就发现,这里树与树之间常挂着一张张薄薄的、银白色的网。有时一些小虫掉到网上,便被粘住,无论怎样挣扎,再也飞不了了!这时就有黑色的蜘蛛慢慢地爬过来,从容地把小虫吃掉。这有趣的画面吸引了我,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这网是怎么织成的呢?它又是用什么织的呢?

长大以后,我仍常常想起小时候的疑问。一天,我又到山上去,忽然,我看见一只蜘蛛正在两棵树间来回爬。我急忙悄悄地拨开树丛,走过去,在离那两棵树不远的地方站住,静静地看着。只见那蜘蛛从一棵树上它的立脚点,引出许多根长度足以到达对面的长丝,于是这些丝就顺风飘呀飘,好像几条透明的带子飘在空中,然后,它时刻用脚去触触蛛丝的固定点。最后,它发现一根丝拉不动了,这根丝已经缠在对面的树上,“天索”架成了。像房子的栋梁一样,它在这条定为蜘蛛网的支撑线上,来来回回再粘几条丝,把它弄成一条粗“缆”。接着又在这条粗“缆”下方,平行地架设第二条“缆索”。蜘蛛爬来爬去,网就在这两条“缆索”上架起来了。

我高兴极了,我终于搞清了蜘蛛是怎样织网的。可是,蜘蛛网的长丝又是从哪来的呢?我的疑问还没有完全解决,只好求教于书本了。我回到家里,找出《十万个为什么》仔细地看起来。原来,蜘蛛肚子末端有几对“纺织器”,蜘蛛丝就是从纺织器的小孔里流出来的。蜘蛛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它和蚕丝相像,刚流出来时还是一种发粘的“胶水”,当它一接触空气,马上就变硬而成为丝了。

【小题1】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
【小题2】蜘蛛丝是从哪来的?用“  ”画出来。
【小题3】作者通过什么方式弄清楚了蜘蛛结网的?又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了蜘蛛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