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外类文阅读。

蜘蛛是怎样结网的

我家附近有一座小山,山上长满了杂草、灌木和高大的树木。夏天的晚上,我和小伙伴们常到这里来玩“藏猫猫”。那时我就发现,这里树与树之间常挂着一张张薄薄的、银白色的网。有时一些小虫掉到网上,便被粘住,无论怎样挣扎,再也飞不了了!这时就有黑色的蜘蛛慢慢地爬过来,从容地把小虫吃掉。这有趣的画面吸引了我,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这网是怎么织成的呢?它又是用什么织的呢?

长大以后,我仍常常想起小时候的疑问。一天,我又到山上去,忽然,我看见一只蜘蛛正在两棵树间来回爬。我急忙悄悄地拨开树丛,走过去,在离那两棵树不远的地方站住,静静地看着。只见那蜘蛛从一棵树上它的立脚点,引出许多根长度足以到达对面的长丝,于是这些丝就顺风飘呀飘,好像几条透明的带子飘在空中,然后,它时刻用脚去触触蛛丝的固定点。最后,它发现一根丝拉不动了,这根丝已经缠在对面的树上,“天索”架成了。像房子的栋梁一样,它在这条定为蜘蛛网的支撑线上,来来回回再粘几条丝,把它弄成一条粗“缆”。接着又在这条粗“缆”下方,平行地架设第二条“缆索”。蜘蛛爬来爬去,网就在这两条“缆索”上架起来了。

我高兴极了,我终于搞清了蜘蛛是怎样织网的。可是,蜘蛛网的长丝又是从哪来的呢?我的疑问还没有完全解决,只好求教于书本了。我回到家里,找出《十万个为什么》仔细地看起来。原来,蜘蛛肚子末端有几对“纺织器”,蜘蛛丝就是从纺织器的小孔里流出来的。蜘蛛丝的成分是蛋白质,它和蚕丝相像,刚流出来时还是一种发粘的“胶水”,当它一接触空气,马上就变硬而成为丝了。

【小题1】蜘蛛是怎么结网的?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
【小题2】蜘蛛丝是从哪来的?用“  ”画出来。
【小题3】作者通过什么方式弄清楚了蜘蛛结网的?又通过什么方式了解了蜘蛛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3 01:48: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开心阅读。

珍惜时间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在从事写作的三十年问,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有人说鲁迅是位天才,可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意思是说,他的知识和成就,是由于珍惜时间,努力工作和学习得来的。

鲁迅充分利用时间,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工作。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不知疲惫,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病重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病稍微好一些,他就动手做起来。他在逝世前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不足八十斤,可是他仍然紧张地翻译文章。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撰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他离开我们的那天,从来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珍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总是冒着大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就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鲁迅珍惜时间,为的是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为的是更好地用文艺这个锋利武器,揭露旧社会的黑暗,鼓舞人民同敌人作斗争。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小题1】写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   
节省——(__________)   延长——(__________)
【小题2】对“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节省时间,就能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B.要延长一个人的生命就要延长时间。
C.充分利用时间,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就等于把一个人的生命延长了。
【小题3】写出句子的意思:“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同类题4

课外阅读。

一棵小白杨

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的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王克怀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事略写。
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小题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这个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
这个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指这座边防哨所。
B.既指优秀战士王克怀,又指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中国军人。
C.象征边防战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D.指王克怀高超的射击技术。

同类题5

阅读理解
老山界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牌,写上某年某月,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小题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文第1段写景,作者调动了人的哪几种感官来描写的?请分别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第1段中画线句描写了山谷夜晚的声响,似乎有点矛盾,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所写的情况似乎不像纪律严明的红军战士之所为。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选文中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这个“坚强的意志”指的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把它“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