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外阅读。
找“快乐”
小山羊在家里老是不高兴。有一天,山羊妈妈对他说:“好孩子,快出门去找快乐吧!”小山羊问:“‘快乐’在哪里呢?”妈妈回答说:“你找到它就知道了。”
小山羊走出家门,看见小马正拉着两包大米吃力地上山。小山羊飞快地跑过去,和小马一起把大米拉上了山,小马说:“小山羊,你真好!”
小山羊心里美美的。他走着走着,看见路边的一棵小树快倒了。小山羊上前把小树扶直,还给小树培了土。小树在风中点着头,好像在说:“小山羊,谢谢你!”
天黑了,小山羊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山羊妈妈看看小山羊,笑着说:“快乐写在了你脸上,你找到‘快乐’了。”
1.这篇短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难过——(   ) 轻松——(   ) 缓慢——(   )
3.小山羊在路上遇到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小山羊做了两件好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3 06:31: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与理解。

书法艺术

(材料一)

书法是一种书写艺术,多指用笔写字的艺术,分为硬笔和软笔两种。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彩迷人,形成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种书体。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形体均匀齐整;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草书那样漆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在狂乱中显出优美。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例如,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晋代的王羲之最突出的成就表现为他的行书,而行书的最高典范是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行书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道美健秀;唐代的欧阳询以楷书见长,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唐代的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特点是端庄雄伟;行书则气势道劲,雄强豪放,富于创新。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唐代的柳公权以楷书著称于世,与颜真卿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其书法以骨力劲健见长,代表作是《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而宋代的苏轼主张“书无常法”,其书法苍劲、豪放,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才能使书法有长进。

(材料三)

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传说他曾在浙江省绍兴市兰亭池畔“临池学书”,日复一日,废寝忘食地苦学各家书法之长,为节省时间,身边的池水竟成了他顺手涮笔的方便之处,日久天长,一池清水被染得墨黑墨黑的。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也喜欢书法,他向父亲讨求练字的秘诀,王羲之要他用庭院中十八口大水缸中的水磨墨,直到水全用完了为止。王献之夜以继日地音水研墨苦练,终于练得一手好字,直到后来成就竟与父亲齐名,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

【小题1】结合材料一,把下面的书法作品与相关书体连线。

楷书 草书  行书   篆书   隶书
【小题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书法都是用毛笔写的
B.书法史上的“颜柳”指颜真卿和柳公权,“二王”指王羲之和王献之
C.《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都是行书佳作
D.《兰亭序》中的“兰亭”是个地名,在浙江省绍兴市
【小题3】下列古诗词中化用了材料三中王羲之“临池学书”典故的一项是(  )。
A.王冕的《墨梅》B.王安石的《梅花》
C.卢钺的《雪梅》D.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小题4】结合材料二,可以判断下列两幅行书作品中,______________是王羲之的作品,______________是颜真卿的作品。

【小题5】由材料三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课外阅读。

群众也在淋雨

1965年夏季的一天,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这时,周总理陪同外宾健步走来,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总理不时抬起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那慈祥的目光,那亲切的微笑,那文明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

突然,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客人刚刚登机,大雨就倾盆而下,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动。“看,我们的总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chàn zhàn)。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群众看见了,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总理,您就挡挡雨吧!”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外宾的专机起飞后,周总理浑身都湿透了,雨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工作人员又心疼,又(zhuó zháo)急,忙递上一条毛巾:“总理,您擦把脸吧!”周总理接过毛巾,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而是对工作人员说:“赶紧告诉有关同志,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汤,给挨雨淋的群众驱驱寒,暖暖身子。”

【小题1】在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上面打“√”。   
【小题2】照样子,写词语。
雷声隆隆:    
彬彬有礼:    
【小题3】把句子改写成带有“说”的句式。
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小题4】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2自然段写雨中送行的场面,既关注了送行的群体,又关注了送行的个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群众也在淋雨”是谁说的话?用这句话作为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小题1】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小题2】第二段写春花的顺序是从     ,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  的特征。
【小题3】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景物本身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巫峡赏雾

巫山多雾。因而有人叫它雾峡。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山帽子雾,大而圆。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巫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璨夺目。这时,不由得让人想到《昭君出塞》那幅画: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

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唯有山前的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下子让人想起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里的人家,云雾里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出来了。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的牛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窗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

跑马雾,气势好生了得!初夏雨后放晴,峡谷中涨满了雾。那雾看上去如同关在圈栏中的马群,你挤我,我挤你,显得浮躁不安。这时,从峡口子吹来一阵风,浮躁不安的马群便借助风力,冲破圈栏,撒蹄在巫峡中狂奔起来……

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都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小题1】本文是按照(   )的结构形式具体描写巫峡迷人的雾的。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小题2】用波浪线画出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句子。这样写的好处是(   )
A.提醒读者不要被雾所迷惑。
B.不仅强调巫峡的雾美得迷人,而且使文章结构严谨。
C.强调雾太美了,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小题3】作者在描写山帽子雾和轻纱雾时抓住了哪些特点?请写一写。
山帽子雾:____________________。 轻纱雾: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诗句描绘的情境,哪一句与“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最相近?(   )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D.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小题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