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小题1】解释词语。
饱经风霜:_________________
静影沉璧: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细读第四自然段,说说阿炳从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中听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细读第五自然段,用“____”画出描写二胡琴声动人心弦的句子,这琴声在告诉人们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难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1 12:4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他要感谢那只手

   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孩子们也纷纷猜测。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   一个皮肤棕黑色 又瘦又小 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 弯腰低头问他  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这是你的手 老师  孩子小声答道
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  )有物质上的给予,(  )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小题1】给第(5)、(6)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小题2】第(7)自然段中说:“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这里的“非凡的意义”指的是(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第(8)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小题4】从全文看,第(7)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_____);第(8)自然段的作用是(____)。
【小题5】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表达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观点,这就是__________。

同类题2

课外阅读。

第一次旅行

(德国)于尔克·舒比格

世界有了高山和峡谷之后,很久都没有被人类发现。不同民族的人类,当时还相互隔离着。大家都说自己是“人类”,都生活在自己的田地附近。他们当时认为,只要走到世界的边缘,不小心就会掉进无底的虚空之中

有个男人名叫伊西多,想去看一看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要去哪里?

去世界的边缘。

“真可怕!”大家说。

但伊西多很想去看一眼那里的虚空。不论他去问谁,大家都只知道会掉进去。

伊西多的心像大鼓一样跳动。第二天早上他就上路了。

他要去哪里?

去世界的边缘!

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家再也看不见他。但他却定期寄回明信片,上面写着对大家的问候。明信片上还印着许多叫不出名字的东西。在明信片的背面,他总是写道:我很好。

最后一张明信片的上面是可怕的空白,下面是一大片波浪。明信片的背面写着“多多问候”和“大海”。

——选自《当世界还不存在的时候》

【小题1】“想去看一看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中的“那里”在文中指(  )
A.高山和峡谷B.世界的边缘
【小题2】“但他却定期寄回明信片”中“定期”的意思是(   )
A.定下日期B.有一定周期的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伊西多的心像大鼓一样跳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项是(   )
A.这句话把伊西多的心比作大鼓,表现他紧张而又勇敢。
B.这句话把伊西多的心比作大鼓,表现他胆怯而又害怕。
【小题4】文中画横线的“明信片上还印着许多叫不出名字的东西。”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 )
A.伊西多的知识太少,他去过的地方很少。
B.伊西多不断地探索,他去过很多地方。
【小题5】根据故事发展的过程,选一选,填一填。(填序号)
(______)人们都认为世界的边缘是无底的虚空,伊西多想去看看。
(______)伊西多去过很多地方,定期寄回明信片。
(______)伊西多寄回的最后一张明信片上面画有一大片波浪。
①结果    ②经过    ③起因
【小题6】从伊西多寄回的最后一张明信片来看,他到达了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伊西多说点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课外阅读
 
多克是一个信差,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使命就是向人们传递快乐。因此,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许多小纸条,上面写着一些鼓励(    )性的话。他将信件和电报送到人们手中的同时,也留给他们一张小纸条,告诉他们“今天是美好的一天”“要笑口常开”“别再烦恼”。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克因为年龄太大而没有入伍,但他自告奋勇到野战医院做了一名志愿者,协助医院救死扶伤。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在医院的墙上写了一句话:“没有人会死在这里。”他的行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医院的人说他疯了,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无伤大雅,不必擦掉。
那句话一直没有人去管 就一直留在了那面墙上 后来 不但伤员 就连医生 护士包括院长 都渐渐地记住了这句话 伤病员们为了不让这句话落空而坚强(    )地活着,医生和护士为了这句话,尽力地给予病人最精心的医治和护理。这个医院变成了一个坚强的医院,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一种盼望和坚毅的表情。
有时候,创造奇迹的不是巨人,也许只是一句普通的话语。而一句鼓励的话语,就是给对方一个免费而珍贵的礼物。它在我们的生命里微不足道,却往往重如千钧。
【小题1】在文中的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
【小题2】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小题3】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小题4】你认为短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认真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②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③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④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⑤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 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可读11万页书。
⑥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⑦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⑧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⑨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1.这篇演讲的中心话题是  
2.全文思路精美,行文流畅,层次分明,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进行填写,以显示全文思路:提出赠言—        —表达希望与祝愿。
3.第②段文字中有一个句子能突出全段的主要意思,这个句子是    
    
4.阅读文中③④⑤⑥段并答题。 
(1) 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     结构。
(2) 作者在这一部分就“做学问”表达了的看法是
5.从文中找一个句子,写在下句后面,组成一个浓缩了全文内容的语句顺畅的警句。不要抛弃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