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邮票齿孔的故事

1840年,英国首次正式发行邮票。最早的邮票根现在的邮票不一样。每枚邮票的四周没有齿孔,许多邮票连在一起,使用的时候,得用小刀裁开。

1848年的一天,英国发明家阿切尔到伦敦一家小酒馆喝酒,在发明家的身旁,一位先生手拿着一大张邮票,右手在身上翻着什么。看样子,他是在找裁邮票的小刀。那位先生摸遍全身所有的衣袋,也没有找到小刀,只好向阿切尔求助:“先生,您带小刀了吗?”阿切尔摇摇头,说:“对不起,我也没带。”那个人想了想,从西装领带上取下一枚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刺上小孔,邮票很容易地便撕开了,而且撕得很整齐。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他想: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阿切尔开始了研究工作。很快,邮票打孔器造出来了。用它打过的正张邮票,很容易一枚枚地撕开,使用的时候非常方便。英国政府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使用邮票打孔器。

【小题1】填空
()年,英国首次正式发行邮票。最早的邮票根现在的邮票不一样。每枚邮票的四周没有(),许多邮票连在一起,使用的时候,得用()裁开。
()年,英国发明家()发明邮票打孔器。
【小题2】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邮票    一()打孔机    
一()发明 一()别针
【小题3】从阿切尔发明邮票打孔器这件事上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09 02:52: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课外阅读。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 )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娩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要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小题1】在文中( )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小题2】填空。
短文写了         的读书方法,分别是
【小题3】联系上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你写一句有关读书方法,或劝告他人读书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①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寻人启事的写法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人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来写。

②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学生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学生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大家唰唰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妈好像四十二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十二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人,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⑨“我妈妈特别爱唠叨……”“我妈妈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多衣服,还要做饭,搞卫生……”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

⑩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背有点驼什么的。”

⑪大家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妈妈的,又好像不太像。

⑫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鞋子,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的依据。

⑬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⑭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   )没有一个同学写得完整、准确。老师最后面色(   )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_______!”

⑮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⑯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身影;只欣喜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父母吧!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第⑭段中的括号里。
竟然   果然   凝重   沉重
【小题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照葫芦画瓢:________________
(2)炸开了锅: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默读第⑬段中加点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干净漂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来也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把第⑭段中老师的话补充完整。
【小题6】你是怎样理解第⑯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的?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课外阅读。

李白醉中捉月

在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条崎岖蜿蜒的山路,山路上爬行着一些衣衫褴褛的囚徒,其中有个手拄竹竿、脚步蹒跚的老人,他就是李白。这是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由于一个案件的牵连,被流放到夜郎去,途经这山势险恶、行路艰难的蜀道。

历经千难万险,他们来到高耸入云的白帝城。这时,突然传来一道圣旨,说是皇上已大赦这批犯人。李白开始不相信这是真的,看到人们在欢呼雀跃,才醒悟过来。

第二天一早  他迎着曙光乘上一条轻捷的小船  从长江上游漂流而下  沿途的壮丽景观目不暇接  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不绝于耳  他禁不住吟出  早发白帝城  诗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虽然活着回来了,但穷愁潦倒,贫病交加。然而,高傲一世的李白并不屈服命运的摆布,依然保持着洒脱、豪放的性格。当他住在安徽采石矶时,有一天夜里,他兴致勃勃地穿上当年在宫中穿的锦袍绣服,踏着月光来到江边,登上钓鱼小船,倒了两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来对饮。明月似玉盘,沉浸江水中。李白痛饮一杯,神思飞扬,再饮一杯,热血奔涌。他朦胧地看到水中圆月对自己含笑点头,就俯身用手去捉,不料“扑通”一声翻进了江中。后来宋朝时候,有人针对此事作诗道:“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
【小题1】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
A.
【小题2】“赦”用音序查字法,查音序(    ),音节是( )。联系课文内容,“大赦”的意思是
【小题3】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1)指又高又险的山岭。( )
(2)形容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 )
(3)形容兴趣很浓,情绪很高,劲头十足。( )
【小题4】照样子,写句子。
“明月似玉盘,沉浸江水中。”这句采用了__________修辞手法。我也会用这种修辞来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诗句的意思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根据空间顺序,用“‖”给短文划分层次。写出各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意外

虽说二人世界的生活非常甜蜜,但将要到期的购房债务困扰着他们。昨晚,他们又为此吵了一架。但在餐桌上,塔玛拉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边吃边和丈夫商量:“威廉,我开车去一趟丹佛,找银行谈一次。如果银行能同意我们分期付款,那么我们那笔债不难偿清,咱们也不必为此吵架了。”

汽车在一条僻静的大道上行驶着,突然,塔玛拉看到路边躺着一个人。救人要紧!她赶紧停车。

那人在痛苦呻吟,就在塔玛拉伸手的一刹那,那人跃起,用手枪顶着塔玛拉:“别出声!我叫佐林,是个讨人喜欢的人。快,开车!”

塔玛拉心中一惊。清晨,电台里说有个叫佐林的杀人犯从监狱里逃了出来。

车厢里响起轻轻的嗡嗡声。“什么声音?”“是无线电话。”佐林威胁道:“快接!放老实些!”话筒中传来威廉的声音:“塔玛拉,我为昨晚吵架的事向你道歉。你现在到什么地方了?”“快到丛林古堡了。咱们的小宝贝莎丽坦乖不乖?你替我好好地亲一亲她!”

汽车驶到加油站。“咱们该加油了。”塔玛拉说。歹徒瞅了一眼汽油计量表,说:“好吧,你待在车里,闭上嘴!”

歹徒冲着加油站的管理员叫道:“把油箱加满!”塔玛拉从后视镜中看到一辆警车驶来。

两名警察把车停在路旁,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儿。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汽车继续行驶,在路口遇上红灯,并行的车道上停满了各式轿车。这时,从左边的辆车上走下一名男子,敲了塔玛拉的车窗。

“对不起,先生,”那人有礼貌地对歹徒说,“借个火,可以吗?”

歹徒正好从烟盒里取了支烟在点火,他无可奈何地一手拿着打火机,一手按车窗的升降钮。

就在这一刹那,那个人抓住歹徒的手腕,用枪顶住他的太阳穴:“别动,我是警察!”另一侧的车门被打开了。“别害怕塔玛拉!”另一名警察对她说。

“谢……谢谢两位!”她噙着眼泪说。

您该谢谢您的先生。”警察说,“与您通完电话,他就意识到出事了。我们的同事在加油站认出坐在您身边的正是越狱杀人犯佐林。塔玛拉,顺便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抓住杀人犯佐林的赏金相当高,我想您正需要这样一笔钱吧?”

【小题1】在小说情节发展中,先后出现了哪些“意外”?至少简要陈述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文中用“   ”画出与①句照应的句子。
【小题3】为什么威廉与妻子通过电话后就意识到塔玛拉出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威廉可能为警方提供了哪些信息?结合小说情节请你想象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根据小说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佐林说自己是个“讨人喜欢的人”,是为了消除塔玛拉的紧张情绪。(_________
(2)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是为了吸引警察的注意进而抓捕佐林。(_________
(3)警察来到加油站测试胎压,巧遇塔玛拉和越狱犯佐林。 (_________
(4)警察之所以决定中途抓捕佐林,是因为担心佐林趁红灯车停时逃跑。(_________
【小题6】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小说中的哪个人物?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阿·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你认为微型小说除了篇幅短小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