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漫画阅读。
与狐谋皮






1.这组漫画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写出来。
2.这个人最终也没能等到狐狸给他送来的狐皮,羊给他送来的羊肉,为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24 02:48: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外阅读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气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混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小题1】第1段中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特点是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小题2】用简明的语言表述黄河流域之所以能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第4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第3段开头的“相传”相传和第4段第一句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请分别说明。
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巡道工的故事

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

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打开车窗,只见在列车的前言,一盏红灯在一晃一晃,借着车头的光柱大家看到了,雨幕中有个人提着红灯在走,浑身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他就是巡道工。

后来才知道,这里山洪突然爆发,路被冲坏了一段。要不是巡道工冒着瓢泼大雨巡查路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千里铁路线上,有许多巡道式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越是天气不好,他们就越是繁忙,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列车的安全行驶。”爸爸的话在我耳边又一次响起。

列车呼啸着向远方奔去,我却情不自禁地回过头来,注视着那位平凡的老工人,渐渐地远了远了,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然而听着列车有节奏的“咯噔”声,看着列车上的张张笑脸,巡道式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留在我的脑际……

【小题1】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写在横线上,并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文中找出描写巡道工外貌的语句,再写出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方面的内容是次要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意思,并写出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理解
老山界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牌,写上某年某月,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小题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文第1段写景,作者调动了人的哪几种感官来描写的?请分别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第1段中画线句描写了山谷夜晚的声响,似乎有点矛盾,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所写的情况似乎不像纪律严明的红军战士之所为。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选文中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这个“坚强的意志”指的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把它“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