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予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水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本级,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时家贫 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惊骇 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用两条“/”给文中面线的句子断句。
同 僚 取 架 上 所 有 抽 以 难 公 无 不立 对
【小题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小题4】结合选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外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2 11:4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堂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相与于中庭(________)    ②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③二叟往(________) ④越钱塘,长江(________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B.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C.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D.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小题4】两篇文章写的都是携友出游,但二者的主题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乡身死而不受/盖简桃核修狭者B.死亦我所/力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C.呼尔而之/天云与山与水D.非独贤者有心也/斯陋室,惟吾德馨
【小题2】把“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舍鱼而取熊掌,从而引出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B.作者从“所欲”“所恶”两个方面进行道理论述:正面阐述面对生与义时,愿舍生取义;反面阐述面对生与死时,不可“失义”。
C.《三字经》中开篇曰:“人之初,性本善”,作者在本文中也认为所有人都能保持与生俱来的本心——本性,即人的羞恶之心。
D.不食嗟来食的乞人和对“不辩礼义”而接受厚禄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了人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本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文,回答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②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谓黄门曰:“九三郎,尔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注释)①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②汤饼:面条③恶(cū):通“粗”。④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月色入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谓黄门曰 ④尔欲咀嚼耶
【小题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小题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B.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C.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D.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
【小题4】结合学过的知识,及(甲)(乙)选文内容,分析两篇文章中苏轼的境遇有何相同之处。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