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喷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同频,由最初的网友自娱自乐,到如今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及相关产品,进而带火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今人惊叹,作为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网络文学从刚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此后又出现了诸如仙侠、盗墓、探险、言幻、穿越等多种类型题材,诞生了《悟空传》《鬼吹灯》《甄蝶传》《诛仙》《步步惊心》等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已经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已经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人物和开展故事走向;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能影响到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8月14日)

材料二:

2011—2018E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亿元)

材料三: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月票等付费机制的商业模式逐浙完善,并为各大文学同站所借鉴。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再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品,而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读者可以透过评论,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对作者提出明确的要求,读者对每一章的评价还可以即时通过订阅量、打赏金额等数据反馈到作者手中。

这些数据不仅体现着作者的人气,也决定了作者的收入。按照起点中文网现行的付费规则,普通会员,初级VIP会员、高级VIP会员订阅付费章节的价格分别为每千字5分钱、4分钱、3分钱。价格看似不高,但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付费阅读全本的价格着实不菲,读者还可以对作者提供除了订阅收入之外的“打赏”。通过打赏,读者不仅希望小说的情节构造能跟进他们想象的场景,同时还对作者的一些情节强烈要求整改,这也成为他们“要挟”作者改变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四:

从表面上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零门槛”的,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层层关卡,首先就是“签约”关。当编辑从工作后台无数有待审核的新书中将一部作品选出,联系作者完成签约合同时,这位作者才能从“非签约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签约后,编辑会安排针对作品的推荐和宣传活动,如果读者的反馈较好,作品就会“上架”,开始收费订阅。

即使成为“上架作者”,要获得较高的稿酬,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VIP订阅所得的收入,由网站与作者平分,如果一个作者每日更新5000字,当他得到1000份VIP订阅,扣除网站50%的分成,作者当月的收入为1500元,“签约作者”本就已经是网络作者中的一小部分,而“上架作者”在“签约作者”中占到的比例大概是15%~20%。由此可见,网络作家将写作转换成稿酬收入,进而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写作的难度之大。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
B.根据材料二市场规模、增长率这两项,我们能够了解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C.根据材料二,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一直呈较快增长趋势,而增长率从2016年前的较大波动趋向稳定。
D.2013年到2015年,网络文学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低谷。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4 09:5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羊倌的年
朱华胜
太阳挂在山梁,洒下金色的光芒,有的树叶已经泛绿。老羊倌像往常一样,大年三十这一天,早就把羊赶到山上,让羊吃个饱。他养着两只羊,一条大黑狗。他说,养多了我管不过来,养两只羊、一条狗作伴,我都七十三岁了。
他看着这对奔跑的羊和身边吐着舌头的大黑狗,心里乐开了花。自从儿子走了以后,每年过年乡政府都会给他送来过年的大米,肉、油,还有一个红包。特别是在城里工作的那个小石头,每年春节都要回来过年,给他带两条烟。这不,昨晚又给他送了两条红烟来。想着,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包。凑近鼻孔,使劲闻了闻,好香。现在不能抽,回家再抽。自己是看山人,更要防火。虽然村里几年前就不要他看山了,说年纪大了。但他跑得动,坐不住。还是像往 常一 样,太阳出来他上山,太阳西落他下山。日日坚持巡山。
有人说,老羊倌憨得很,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山,还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守山人。谁都知道,守山人很穷,成天在山林里走着,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山林又不是他一家的,也不能给他家带来富裕,他这是何苦呢? 像他这样一家人都守山的并不多见。
乌蒙山山连山。几年前,大小山谷里私挖乱采严重,不像现在管得严。有几个外地人来山上偷砍树木,要卖到矿井里做厢大。老羊倌的儿子发觉了,在纠缠中,儿子不慎滚落石沟里,抢救无效死亡。儿子死后的第七天,老羊倌赶着羊,背上斧头,向山里走去。这一走,就走到现在,就是十五个春秋。儿媳在儿子离去的第三个年头,在他的催促下,改嫁到邻村,逢年过节,都要领着孙女来看他。
知足吧,老羊倌自言自语,我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他走到山顶眼神里亮了起来。山那边还是山山山相连,这是人赖以生存的山。山脚是溪水,水连着水,这都是咱们祖祖辈辈的命根子啊。山上生长着很多树和花,他闭上眼睛就能数出它们的名:青松、罗汉松、亮松、青梨、刺叶梨、杜鹃、毛栗子等等。
有村民说,老羊倌爱山林,那儿有他儿子的味道。儿子已经化成一棵树,一年四季,与他相伴。
夕阳向晚,村子里传来零星炮竹声。今天是大年三十,他决定早些下山。
春节的山村,喜气洋洋,村娃一群群,嬉闹追打。红灯笼、红年画,红对联。家家飘出肉香味,伴随袅袅炊烟,在村子上空弥漫,久久不散。
“爹!”“爷爷!”老羊倌定将一看,那不是儿媳吗? 那不是长高了出落得水灵灵的孙女吗?
“爷爷。你看,妈妈今天一大早就油炸了很多酥肉、豆腐圆子、荞丝洋芋片,还蒸了一碗八宝饭,给爷爷送来了!”孙女的眼睛亮闪闪的,笑眯眯说着,揭开手里的提篮,香气扑鼻。
“哇,好香!”老羊馆笑了,咂了咂嘴,花白胡子在跳舞。
“大爹,你再不下山我都要来喊你了。今晚跟我去过。”柱子人未到,声音先跑了进来。
“不啦,我一个人自由自在惯了。你看我儿媳,送来这么多好吃的,再加上你们的,政府给的,够吃到正月底了。”老羊倌笑容溢满皱纹间。
突然,大黑狗跑了出去,跟在一个人身后亲热跳着。
“ 爷爷,”隔壁胖丫双手抬 着一个大碗,碗里冒着热气, “爷爷,我妈做的牛肉炖山药排骨汤。”
随着胖丫说话的声音,村里噼噼啪啪的炮竹声响了起来,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老羊倌泪眼朦胧,望向墙上挂着的儿子的照片。儿子望着他,也在笑。
过年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的描述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写出了老羊倌的生活状态。
B.老羊倌能够闭着眼睛数出山上生长的很多树和花的名字,是因为他认为这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也许还因为他对儿子的思念。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老羊信“砸了咂嘴,花白胡子在跳舞”,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开心和满足。
D.小说运用了心理、语言、动作和外貌等描写手法对老羊倌进行描写,使得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羊倌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把时间设定在“大年三十”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大爷

苏龙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这一带丘陵山岭、田间地头郁郁葱葱,弥漫着浓浓刺鼻味道。明大爷很喜欢站在高处欣赏这一片片绿,压根不讨厌扑面而来的这种味道,反而感觉精神亢 奋、神清气爽。这时的明大爷两手叉腰,嘴里含着烟斗吧嗒着,好像是威武的将军在检阅大部队。 这丘陵山岭、田间地头种的是黄烟。用明大爷的话说,咱种的是黄金呢。

别看明大爷话说得轻巧,其实他心里明白:文钱苦路来。用明大爷的话说,养个娃都没有那么累人。明大爷的烟叶不论在质量还是等级纯度上都胜人一筹,因而他的烟叶每斤可卖得二十元左右,其他村民每斤卖得十五元算是不错的了。别人的独门技术都是藏着掖着,明大爷偏不,但凡村民慕名上门讨教,他会毫不吝啬地传授种烟技术。

明大爷还有一个绝活,即便把烟叶切成丝,他都能够凭着眼睛看、鼻子闻、嘴巴抽,判断出烟叶的好中差,说出是在沙地种的还是岭地种的,甚至能在面前摆放的几抓烟丝中认出自家种的烟来,村人无不拜服。

烟贩圏里对明大爷也是满口的赞,因为明大爷对自家生产的烟叶绝不以次充好。某日一烟贩重金定下了他的几个上等好的“烟包",约定过几天来取。明大爷家里人瞒着他拆开“烟包",抽出一些烟叶,换上一些稍差的烟叶。明大爷得知后,暴跳骂人,马上追回烟贩运走的''烟包",当着 烟贩的面把“烟包"拆开,重新换上好烟叶,还多送了几斤权作赔礼道歉。

烟好人实诚,烟贩们自然都抢着要明大爷的“烟包",甚至来年的定金都先放好了。

烟好,烟贩盯上,自然偷儿也盯上。明大爷好两口,今年八月份的一个晚上,村人约他去喝酒,喝得头重脚轻回来,发现养的大黑狂叫不停,回过神来才发觉两包上等"烟包"消失了,明大爷 一下子酒醒趴坐地上,心像被挖去般剧痛,数天心神不定。

村口耸立一株大苦楝树,是村民纳凉聊天的好去处。一天,临近晌午时候,村民陆续收工回 来。大家散坐在大树下“倾大炮"(聊天),自然地掏出旱烟袋,都招呼别人品尝自己的烟。大家都知道明大爷的烟好,都抢着伸着手往他的烟袋抓。明大爷眯着眼睛看着笑着,心里很受用,心理阴影面积一下消减了不少。

这时候,明大爷的眼睛猛地一亮,准备装烟丝的手停住了,他眼睛望去的对面,一个人正在用烟纸卷烟。迎着明大爷犀利的目光,那人的眼睛就躲闪了一下。明大爷心里一下子有数了。他深深呼吸一口气,手撑树根爬起来,走向那人,挨边坐下,轻轻开口:“老弟,尝一下你家的靓烟。”那人脸色就有些刷白,犹豫一下,把烟袋递给了明大爷。明大爷就小心掏出一些,看了看,闻了 闻,赞道:“好烟好烟。"然后塞在烟锅里压实,点火,吧嗒吧嗒地抽起来,眯着眼,很陶醉。两人抽着烟,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都心里有事。抽完几个回合的烟,倾了一会“大炮",大伙儿心满意足地回家吃午饭,留下明大爷和那人。

明大爷很郑重地开口了:“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你瞧我,儿子女儿起房、孙子孙女读书都得帮衬点,是不?"那人连连点头称是。明大爷又接着说:“就像你,憋住气力供两个小孩读大学,家里两个老的又常年跑医院,唉,的确不容易。”那人嘴里吧嗒着,眼圈转红了。明大爷紧缩两颊猛抽一口,说:“这样,来年我给你留一些好烟苗,挑一块好地给你,嘿嘿,保管你产出好烟卖出好价钱,有了钱,家里少的老的读书看病就不愁啦。”那人嘴巴翕动了一下,舔舔嘴唇刚刚开口:“叔,我……”明大爷按住了他的话头,轻拍那人肩膀说:“啥都别说了,路走对了,不愁发不了财。"

太阳落山时分,像以往那样,明大爷砍肉提酒,一路披着霞光找村人喝酒。月挂苦楝树枝头的时候,他深一只脚浅一只脚回来,到家进门倒床就睡,瞌睡虫袭来,他硬撑眼皮顶着。

夜深人静,月光如洗。

这时围墙外传来一阵脚踝树叶的吱吱声,跟着是噎哆两次重物落地的闷响。醉眼迷离的明大爷就笑了,他贪婪地抽动鼻子簌簌响,他闻到了久违的味道,瞌睡虫再袭来的时候,他枕着这种味道沉沉进入了梦乡。

大黑一整晚很奇怪地没有叫。当然没有叫啦,因为明大爷下午时候早早把它牵到了儿子家 关着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对春暖花开时节丘陵山岭、田间地头的环境描写,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故 事的展开提供了自然背景。
B.小说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那人脸色就有些刷白,犹豫一下”这一细节,形象地突出了 “那人"内心的紧张。
C.小说语言质朴、幽默。“倾大炮”“瞌睡虫”等方言俗语的使用,增强了小说的生活气息,又使语言显得幽默风趣。
D.结尾处写明大爷“闻到了久违的味道”,这既表明烟包失而复得,也暗含着明大爷对“那人” 知错能改的欣慰之情。
【小题2】小说中的明大爷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明大爷的“绝活”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

①如今已经不是宣传“高贵者最愚蠢”的年代了。看看我们的“街道”,处处在标榜着“高贵一族”:路边,“贵族”、“富豪”、“帝王”等招牌林林总总;店内,“豪华”、“名贵”、“贵族气派”等广告词比比皆是;贵族学校、贵族俱乐部之类的词语在街谈巷议之间伴随着羡慕的目光……而我们的学界,也早已不是那种“打倒贵族”的法国大革命称颂不已的时代。在“保守”取代“革命”而成为美德象征的今天,大雅之堂上的文化伟人自然是诗礼名门、贵族之后,甚至乡儒新修《村志》,也不忘标明此村系出贵胄,“实属世家大族,殊感光荣”(见某县新出之《上柏石村志》、《南湖村志》等)。

②然而,在如今满是“高贵一族”的“街道”上,到底能有几个真正的贵族呢?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今天还不够富裕,尚未到炫富的夸贵之时——尽管这是大实话。问题在于什么是“贵族”?“贵族”在古希腊语中是“最优秀的”一词的派生词,意为贤人、大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把贵族定义为道德高尚、情趣高雅和(最后才是)富裕尊贵的人;而对那些富裕尊贵但道德低下者,古希腊人并不称之为贵族,而是称之为“寡头”。

③贵族是高贵的——因为他们是幸运者,他们没有受到社会不公正的侵害。贵族的确是高贵的——因为他们心系不幸者,他们抗议并纠正社会不公。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看来,贵族与寡头之别就在于: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者只谋一己私利。

④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这是不奇怪的。但倘若一个社会里只有不公正的受害者才要求公正,那就如同只有被偷窃者才反对盗窃、只有被杀害者才反对谋杀一样,这个社会还可救药吗?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之有“贵族”,有为不幸者呐喊的幸运者,实为□□(shè jì)之福,兆民之庆。

⑤古今中外,但凡尚有活力的社会都能看到这种情况:如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出身贵胄之家而甘为平等理想受苦赴难;如狄更斯笔下的查理·达奈与雨果笔下的朗特纳克侯爵,政治态度截然相反但都对受苦百姓有深切的博爱之心;痛斥传统的虚无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公爵和珍爱传统的保守主义者列夫·托尔斯泰伯爵,主张虽殊而对黑暗现实的抨击( )( )如一,出身类同而道德文章的浩然正气更似。在我国,清末出身官宦之家而为共和民主奋斗、民国时出身富贵之门而投身工农革命者,更是史不绝书。这些先贤,无论其“主义”如何,都已超脱了既得利益的藩篱,表现了一种高贵的精神,也就是柏拉图意义上的贵族精神,它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脊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

⑥然而也有另一种情况:一些人以新贵自居,自诩高人一等而耻与齐民为伍,其主张却只以既得利益为转移:贫寒时便“激进”,一富贵即“保守”;当“知识分子”,便一味抱怨“脑体倒挂”(本文并非为“倒挂”辩护),当城里人,便只知阻止农民进城;被人整时呼天抢地,而整人之时声色俱厉;有道是买者但怨价昂而卖者只嫌价低,股市里暴赚一笔,便欢呼改革形势一片大好,一旦被套,又发现旧体制不应全盘否定……这就是人们经常讲的“精神贵族”,自以为高贵,实际却很浅薄。

⑦当然,对此应以平常心宽容视之。浅薄不是罪过,从既得利益出发也属人之常情,要求人人具有贵族精神更无异于重演“道德净化”的历史悲剧。但是,不是贵族并不可耻,假充贵族却至少有些可笑。这不禁令人想起那自以为与赵太爷同宗的阿Q。而阿Q“革命”成功之后会怎样?那恐怕就不仅可笑而已了。一个正常社会里阿Q有其存在的权利,但正常的社会里不能只有阿Q,尤其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总会是利益格局调整的时代,是最需要公正的时代。即使不谈什么“人文精神”的大道理,仅从社会运作功能来说,一个只有被窃者才反对盗窃的社会必然是盗窃横行的乱世。□□。

⑧当然,贵族精神不等于贵族制度——一种赋予少数人以特权的、可恶的过时制度,但在中外历史上,最早抨击贵族(应当说是寡头)制度的那些时代先觉者往往不正是贵族阶层中人吗?看来真正的“贵族精神”,倒是实现消灭贵族(寡头)制度的斗争所不可缺少的呢!

【小题1】请判断第①段中四个词语的短语(或构词)类型。
(1)街谈巷议
(2)称颂不已
(3)比比皆是
(4)打倒贵族
【小题2】根据要求填写汉字或拼音。
(1)(_______)(_______)(shè  jì)
(2)抨击(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②段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阐述了当今社会缺少真正的贵族。
【小题4】根据前后文的意思,在第③段画横线处填上符合此处文意的六个字。
【小题5】对第④段的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的待遇,是应该加以提倡的。
B.“贵族”和“不幸者”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C.不幸者敢于站出来呐喊是一个社会具有公平公正的表现。
D.对别人的不幸漠不关心的社会,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社会。
【小题6】请指出第⑤段论证的特色,并结合文本作出具体的分析。
【小题7】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因此至少在这个意义上
②避免这类乱世自然首先要靠法治
③在我们的社会中培养起一种超越既得利益、捍卫社会正义的高贵品质
④应当是十分重要的
⑤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
⑥但如果只有被窃者才关心立法,这法如何立得起来
A.①②⑤⑥③④B.②⑥①⑤③④
C.①③⑤④②⑥D.②⑥⑤④①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越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②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③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④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⑤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遇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B.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机器人专家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
C.人工智能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
D.“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B.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C.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
D.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B.“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C.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再见,萤火虫
王开岭
①扳指一算,我至少二十余年没见萤火虫了。 
是惟剩野趣的地儿,她的湖冰和早樱都很美。即便如此,其夏夜却让我黯然神伤,那一盏盏清凉似风的小灯笼呢?那明明灭灭、影影幢幢的小幽灵呢?
③连续几个夏季,我一无所获。我知道,对水源有洁癖的萤虫,若不在这落脚,恐怕城里也就无处投亲了。
④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小时候,这是我沉迷夏夜的两大缘由。
⑤无人工照明的年代,自然界唯一的光华,唯一能和星子呼应的,就是它了。“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町畽鹿场,熠燿宵行。”这是《诗经·豳风》里的景象。一位思妻心切的戍边男子夜途返乡,替之照明的,竟是漫山遍野的流萤,多美的回家路啊!
⑥萤虽虫,但民间很少以虫称之,其绰号数不过来:蚈、照、夜光、景天、挟火、宵烛、宵行、丹鸟、耀夜、熠耀、夜游女子……我最喜欢的还是“流萤”。一个“流”字,将其隐隐约约、稍纵即逝、亦真亦幻的飘曳感、玲珑感、梦游感——全勾画了出来。萤之美,除了流态,更在于光,那是一种难形容的光,或说青色,或说黄绿,还有说冰蓝,我觉得皆似,又皆非。你刚想说它忧郁,又觉不失灿烂;你刚想说它冷幽,又觉颇含灼情……总之,有一抹谜语气质,一股童话的味道。它能激发你无穷的灵感和描述欲望,虽然换来的是沮丧。
⑦农历七月,流萤最盛。巧的很,俗称“七月半,鬼乱窜”的送衣节(又称中元节、盂兰会、鬼节)正值七月十五。据民俗家推测,鬼节位于此,大概和田野里流萤闪烁让人联想鬼魂有关。相传七月初一,阴曹地府开鬼门关,鬼魂们可到人间散散心,休探亲假。而人间七月,瓜果稻粟皆已入仓,酷暑亦过,也该置衣备寒了,从物资到节气,正是孝敬先人的好时候。朵朵流萤,鬼魂返乡……很温馨。
⑧少时读《聊斋》,即觉得鬼魂很美,一点不可怕。成年后,尤其父亲去世,我更加想,若没有魂,若魂不可现,若阴阳两界永无来往,多么可怕啊。
⑨民间的两个说法,“腐草化萤”和“囊萤夜读”,都被科学证了伪,指成迷信和虚构。我想,现代人真蠢啊,竟拿这么浪漫的事开刀,没劲。古人重意境和梦游,不问虚实,擅长诗意地消费。面对流萤这般影影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腐草化萤,化腐朽为神奇,多可爱的想象,多灿烂的心愿。较之现代人的刻板和物理,古生活有种务虚之美。
⑩长大后翻古书,方知白日听蝉、黑夜赏萤,乃文人最心仪的暑乐。一聒一静,一炎一凉,没有这俩伴,夏天就丢了魂,孩子就丢了魂,风雅者就丢了魂。
⑪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作为虫,“萤”飞入古诗中的频率,大概超过蝴蝶,堪与蟋蟀并列。我想,一方面和彼时萤繁盛有关,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方面古人对萤的注视和美学欣赏,已成雅习。那时候,不仅有萤,且有闲、有心、有情。问问现在的城里孩子,谁见过流萤?
⑫我看到一篇有关萤火虫的科普文章,称其比华南虎等明星更重要,因为它属于“指示物种”,意思是说,在自然界,它属广泛性、基础性、标识性的生物,若其濒危,证明生态环境已极恶劣。萤很单薄,水污染、光污染、农药化肥,都是其致命敌。
⑬如今,北京夜空中常见一朵一朵的闪烁,比树高,比云低……那是人在放夜筝,上面绑了发光器。还有一年,和朋友在厦门海滩放孔明灯,当它飘到很远很远,只剩一个似是而非的小点时,我觉得像极了流萤……
⑭每见它们,总是想起童年的萤火。想起流萤照亮的草丛和小径,想起那会儿的露天电影,想起父母的电筒和唤孩子回家的喊声,那时他们比我现在还年轻……
⑮那一刻,我体会到难以名状的美和疼痛。
(选自《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忧郁”与“灿烂”、“冷幽”与“灼情”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来描写萤火虫的光,突出了萤火神秘独特、难以形容的特点。
B.鬼魂常让人觉得阴森可怖,作者却觉得朵朵流萤和鬼魂返乡的联想美丽而温馨,因为他觉得这其中也有到人间休假探亲的亡父的魂灵。
C.作者说“现代人真蠢啊,竟拿这么浪漫的事开刀,没劲”,意在表明文学是想象的,感性的,诗意的,没有必要拿科学的结论去较真。
D.第⑪段引用有关萤火虫的诗句,可以说明萤火虫在古诗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由此亦可以看出萤火虫在古代之常见和古人对它的欣赏态度。
【小题2】第⑫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一句中“美”和“疼痛”两个词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