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二十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胃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礼如仪。至此,鸿肿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
万历元年正月初五日,小皇帝传谕内阁提前举行日讲。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全部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在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日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
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讲官可用极委婉的言辞,在不妨碍尊严的条件下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皇帝在经筵上可以提出问题,甚至说明他不同的观点,但是责问或指斥讲官,则属于失礼。即便讲官准备不充分,讲辞前言不对后语,皇帝感到不快,也不能当场流露,而只能在事后间接提出。执行任务时讲官所受的优礼乃是长期历史的产物;即在正德皇帝,那位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人君,也没有废止这种优礼。这位不平常的皇帝,他对讲官接二连三地影射批批评自己,另有报复的妙法,即“一脚踢到楼上”——这些尽忠的讲官经常被升迁;其所任新职,则十九又在边区远省。
(节选自三联书店《万历五十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朝后,皇帝要在二十个大汉将军的保卫日下首先到达文华殿面向南方坐好,准备参加经筵仪式。
B.经筵的讲官和展书官都应出身于翰林院,并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开讲前分列书案两侧。
C.两个讲官的讲授内容是不一样的,其他人员只能凝神静听,连皇帝也不能例外。
D.经筵的讲授要从历史中发掘鉴戒,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所以经常归结到现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第一段中鸿胪寺官员摆放书案一事来看,掌管礼仪等事务应是他们的职责。
B.经筵的仪式繁琐,也证明了万历年间朝廷的各种礼仪讲求一种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
C.讲官如果发现皇帝有不庄重的仪态,可以加以责难,故而繁文缛节已成经筵时的一种制度。
D.文章对明代的经筵内容做了清楚说明,指出了皇帝在举行经筵时也不得不遵守一些规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讲官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那必然是皇帝听讲时把腿叠放了。
B.讲官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可用委婉的方式对皇帝进行不妨碍尊严的规劝。
C.正德皇帝也没有废止对讲官所受的优礼,可以想见历史的惯性确实很强大。
D.明代举行的经筵仪式,,某种程度上带有君臣之间互相制衡的意味,皇帝和大臣各有分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0 02:09: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②“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这充分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来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③“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④ “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
⑤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小题1】下列对孔子儒学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继承也有否定,忽视了“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
B.孔子在其儒学创立中创建了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深化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C.孔子创立的儒学,自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儒学是一种盛世之学。
D.孔子创立的儒学,汲取了老庄等哲学思想的智慧,同时又更加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受到人们的尊崇。
【小题2】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不知礼,无以立也”。
B.“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他的“仁政”主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
C.“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早在春秋时代,唐尧就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D.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遗留的。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孔子认为中道是和,提出“和为贵”的思想。
【小题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礼教体现了孔子论礼与其政教的合一。历史证明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秩序的唯一保证。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B.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在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庸”之人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内涵。
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向人们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
D.孔子的儒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与其他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会有它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当代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受调查的青少年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民间文学中的人物知之甚少。这是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地位失落的又一个缩影。

民间文学以口头讲述为媒介,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也变得新奇自由,可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往往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都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同时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每一个从自己家乡成长起来的人,都深受家乡风俗影响,从方言和方言所承载的故事、歌谣和谚语中获得了生命之初的情感与意义。

所以说,民间文学的传承实现了民间社会对文化同源观念的认同,培育了中国人极其重要的乡土意识,而文化同源观念与乡土意识正是中国文化中家国情怀的逻辑前提。从更大的层面讲,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无不殊途同归地反映着民族友好、政治大同、社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群众,正是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而如今,中国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均被外来的新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教育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奥特曼替代了葫芦娃,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我们认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首先要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理解中国民间文学关于善良、勤劳、奉献、和睦、友爱、正义、协作等价值观的叙事模式,重新建构这些智慧资源的日常生活路径,逐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从而实现让民间文学重回日常生活的目标。其次,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日本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今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传统民间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尤其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化产业有效嫁接起来,那样传统民间文学才能凭借新的载体重新走进当代人的生活。

(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文学有其自身特点,以口头讲述为媒介,审美表达大多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
B.家乡的方言及其承载的故事、歌谣和谚语,是人们获取生命之初情感和意义的源泉。
C.儿童成长初期接受的童话教育几乎全是西方童话,中国民间文学面临着传承危机。
D.增强对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就要对民间文学进行挖掘,重新建构日常生活路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当代中国青少年对民间文学人物了解甚少的事实反映出民间文学地位失落的现状。
B.文章指出民间文学的传播媒介与审美表达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走向衰落不可避免。
C.文章指出民间文学对培育中国人的乡土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D.文章从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传承能力两方面指出了解决民间文学传承危机的具体措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受调查的青少年对海外与本土动漫形象的喜爱程度说明海外动漫的制作水平更高。
B.民间文学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其衰落必然会导致文化认同的缺失。
C.民间文学传承共同价值观,因而反映民族友好、政治大同、社会和谐的文明主题。
D.对传统民间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解决失去原有传承场景带来的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大人的精气神儿

①在过去的几年间,我编撰并出版了三种有关北大的书籍(《北大旧事》、《老北大的故事》和《北大精神及其他》),因而被热心的读者想当然地看作“校史专家”。其实,我愿意像五四新文化人那样,持“爱美”(amateur)的心态发言与著述,却不想将自己的思路与职责定位为“宣传北大”,而是____________引以为傲,____________保留自我反省批评的权利与义务。当然,也不无将北大作为思考当下中国教育及思想文化状态切入点的意味。话一出口,马上意识到,这种既喜欢谈论“老北大的故事”,又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于反省与质疑,其实正是北大人的共同特征。

②在我就学或访问过的众多国内外大学中,对母校有强烈认同感的,比比皆是;但像北大师生那样,喜欢借谈论校史上的奇人逸事寄托情怀的,却不多见。北大最值得骄傲的,并非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用数字或图像表达出来的图书仪器、校园风光、获奖项目、著名学者等,而是流传在口耳间、充溢在空气中、落实在行动上的“北大精神”。至于什么是“北大精神”,历来众说纷纭,最表面的一点是,北大人推崇个性与气质,在专业成就之外,颇有刻意追求“特立独行”的倾向。

③面对众多有关北大人“眼高手低”的讥评,我从不申辨,因这大致符合事实,但又不便“有则改之”。“心高气傲”与“志向远大”,其实很难截然分清。锉钝了北大人的锋芒,你还能指望共“铁肩担道义”?抑制了北大人的狂放,又哪来科学研究中不时突发的奇思妙想?任何一所正规的大学,都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稳定的教学秩序,但不是每所大学都能像北大一样,容许甚至欣赏才华横溢因而可能桀骜不逊的学生。谁都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可一旦有了规矩,必定对个人志趣与才情造成某种压抑。如何在规矩与个性间保持某种“必要的张力”,让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既感觉如鱼得水,又不至于误入歧途,对于教育家来说,是个极为棘手的难题。在我看来,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为中才设立规则,为天才预留空间。不因追求管理方便而“一刀切”,也不因标准化教学而“取长补短”,让不同性格与才情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需要名师之襟怀坦荡,更需要作为整体精神氛围的“兼容并包”。这种山高水长任其发展的境界,在我有限的视野里,北大庶几近之。

④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怀疑的原因。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不少记者希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问,我从来都是答非所问,转而介绍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不承认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乃至赞许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得意的神情——那与其说是夸耀,不如说是承担。

⑤比起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庄严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进燕园,你很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生动的“少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少年气象”,既属于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气韵生动的校园文化中,你不会因此而摆脱人生的众多困惑,却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这虚空与烦恼的精气神儿——这正是北大真正诱惑人的地方。

【小题1】概括第①段的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中横线上应填的关联词是(   )
A.不是  而是B.既 又
C.与其 不如D.不但 而且
【小题3】文中“在规矩与个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小题4】概述文中所提及的“北大精神”。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中作者答非所问是因为北大精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
B.第②段中画线句与“北大精神”形成对比,凸显作者对北大精神的推崇。
C.面对众多有关北大人“眼高手低”的讥评,作者从不申辩,因这大致符合事实。
D.第③段中画线句以反问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北大学生张扬的个性的褒扬。
【小题6】试从下面选择一位并分析其“精气神”的实质及其表现。(100字以内)
A居里夫人 B鲁迅 C爱因斯坦 D蔡元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溪水的源头

汤一介

①那是1962年,严酷的斗争似乎有点缓和,“大跃进”的狂热已经过去,全国人民似乎松了一口气。我们的家庭生活也轻松了许多。我们全家的生活和全国人民一样短暂地得到了一段休养生息的机会。由于自儿女出生后,我和乐黛云都忙于各种政治运动,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们,现在可以有一点时间和儿女在一起,对这一点上天的赐予,我们十分珍惜,不会轻易放弃。

②我们在这年春夏之交,常常带孩子们去香山或卧佛寺等地郊游。我们和孩子都更喜欢卧佛寺及其深处的樱桃沟。我们多次乘公交车到卧佛寺站下车,再走一公里到卧佛寺的殿门。这一公里小路两边长着很多野草,我们沿路教孩子们玩一种斗草的游戏。这种游戏北京孩子叫做“勒崩将”:两个孩子各拿一根顶上分为三岔的小草,挽成一个活结,这便是“草鸡”的头,自己的草从对方“草鸡头”下的“项圈”中穿过,双方使劲一拉,一方的“草鸡头”会被拉断,被拉断的一方就是输方。我们一路走着,一路玩这种游戏,孩子们很高兴,我们也很高兴。在这条路的中段,有一个不大的让人们休息的长亭,亭上面爬满了藤萝,我们常在这里小憩,喝一点水,吃一点东西。孩子们不休息总是围着长亭乱跑,汤双喜欢摘些野花野草编成花环扣在姐姐汤丹头上,说姐姐真美!

③我们走进卧佛寺大门,直奔安睡的卧佛,一鞠躬就匆匆离去。寺内有两个水池,水从卧佛后面的小溪流入。两个孩子都有同样的好奇心,想弄清楚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他们曾问过寺里的僧人,僧人告诉他们是从樱桃沟流过来的。于是,樱桃沟就成了他们执意要去的地方。

④一天,我们终于向樱桃沟出发。一出卧佛寺后门,就看到一条小河,小河的一条支流就是卧佛寺池塘的源头。我们沿小河上行,见到一座小桥,桥下的堤坝形成一个小型水库。我们过桥来到小河的左岸,看到一个小园。这个小园别有风格,是用竹子围起来的一方小天地,名叫“周家花园”。园内有几间青砖瓦房,院子里有几张方桌方凳,可以在那里喝茶。我们走进园子,要了一壶茶。我们慢慢地饮茶,观赏着周围的竹子和小草花。茶和我们平时喝的很不一样,有着竹叶的清香和苦甜。我们问送茶的小青年是什么茶,他说是用香山竹叶和北京香片混合自制的。我们又问他樱桃沟还有多远,他说大概还有两三里,但后面没有什么像样的路,只能沿着溪水岸边的石子路走。喝完茶,我们就从溪水的左岸往上走,一路都要踏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前行。两个孩子脱了鞋袜走在慢慢流着的溪水里,又笑又叫,十分快乐,也让我和乐黛云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而过去发生过的苦恼也都随之烟消云散。我想只有亲近大自然,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纵浪大化中”才能得到这样的精神享受。

⑤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樱桃沟。其实这里只是一个乱石岗,到处是打碎的砖头瓦块,杂草丛生。奇怪的是溪水尽头却有一个亭子比较完好。走近亭子,看到亭柱上一副对联:上联“行到水穷处”,下联“坐看云起时”。我和乐黛云坐在亭子里欣赏着周围的山色,享受着这难得的半日悠闲。

⑥记得多少年后,我去武夷山时,不禁想起樱桃沟的情景。武夷山有两座山峰,一座叫“玉女峰”,一座叫“大王峰”,万山丛中有一个去处叫“云窝”,坐在“云窝”的茶座喝茶,看到“云气”从那里冉冉升起,靠近山峰就化为小雨。这使我想起樱桃沟的“水穷处”和“云起时”。世事变化无穷,前事的景象消失了,又会有新的景象产生!是祸是福,无从测知!我们数十年的经历何尝不正是如此?

⑦两个孩子在乱石岗中跑来跑去,找好看的小石子。女儿忽然大喊:“爸爸妈妈,这里有块大石头,上面还刻有字呢!”我们一看,原来是一块残破的石碑,上面刻着“无为周居士”,这下子引起我们的兴趣,也跟着孩子们在乱石岗中寻找,希望发现点什么“奇迹”。这时女儿又大叫:“我又找到一块有字的碑,你们快来看看!”我们去一看,残碑上面刻着的是:“莫愁陈夫人”。这无疑是一对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夫妇留下的遗迹。“无为”使我联想到一个争论了几千年的哲学问题,到底是“无为”具有普遍价值还是“有为”具有普遍价值?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但是,“莫愁”的确对每一个人都是可解的。一切顺应自然,自可“莫愁”而“得大自在”。

在这乱石岗中,溪水似乎戛然而止,但溪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发现原来溪水是周围山上的细流汇成的。这就是说溪水已断而又未断,溪水尽头已不是溪水,但溪水之水仍是遥水之水。世事茫茫如电影之画面,不过是拉长了的电影胶片,一片过了,另一片又出现。它是连续的,又是断裂的,所以说“昔不至今”。“过去”发展到“现在”,就不是“过去”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还是虚拟的世界?到底溪水有无尽头,就像宇宙有无尽头-样。这又是一个哲学问题。

【小题1】联系全文,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带着家人多次去卧佛寺游玩?
【小题2】第③段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小题3】第④段和第⑤段的“终于”有何不同的含义?
【小题4】第⑤段中写道“其实这里只是一个乱石岗,到处是打碎的砖头瓦块,杂草丛生”,是否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失望的情绪?为什么?
【小题5】概述第⑧段中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虽然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但确实有些非遗项目不适宜实行产业化经营。过度的商业开发和不当的产业运作,会对非遗保护传承产生种种负面效应。因此,要促进非遗产业化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对非遗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适宜性进行具体评估,合理界定非遗产业化的对象和范围。

某种非遗能否实行产业化开发,主要取决于其性质和生存方式。总的来说,非遗可分为宜产型和非宜产型两大类。宜产型非遗是指适宜通过产业化途径和手段来保护和传承的非遗,非宜产型非遗则反之。宜产型非遗具有经营性,而非宜产型非遗具有公益性。所谓非遗产业化,实际上是指对宜产型非遗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当然,这种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即便是非宜产型非遗,其中的某些元素也是可以被适当开发利用的。

在非遗产业化开发进入实际运作之前,应当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各方对非遗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科学审视和全面评估,逐一分析和研究非遗项目的具体特点,论证和判定其宜产性,以便实施分类保护与管理。非遗资源宜产性评估既要切实遵循产业化的一般规律,追求非遗市场价值和参与开发各方的经济利益,又要充分考虑非遗的公共文化资源属性,确保非遗的社会效益和有效保护。换言之,评估应当寻求和体现非遗保护与开发及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均衡。

为最大限度地反映非遗资源产业化开发优势之大小,可根据非遗项目的品相要素、内容要素、经济要素、保障要素这四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进行非遗项目的宜产性评估和分类。评估过程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能定量评估的指标必须给出量化结果,为非遗产业化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在科学评估和分类的基础上,要对宜产型非遗保护和非宜产型非遗保护区别对待,分而治之。非遗的性质不同,所采取的保护方式和措施也应不同。对于远离现代生活、无市场生存能力的非宜产型非遗,应由政府承担保护职责并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严格保护,按照该非遗原有的方式传承和发展,尽力维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优化其生存发展环境。而对于仍有市场需求、特别是潜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宜产型非遗,则应在正确指导、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之下,借助市场力量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和双赢。因为市场是宜产型非遗生存的土壤、发展的平台,越有市场的非遗,就越有生命力。这种宜产型非遗保护与非宜产型非遗保护并举、分别实施的做法,充分考虑和照顾了两类非遗的不同特点,既可以使非宜产型非遗得到更为精心的针对性保护,又为宜产型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创设了更为宽松适宜的环境,是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和路径。当然,无论针对何种非遗,无论保护还是开发,都要尊重非遗传承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和发挥有关各方尤其是非遗传承人及当地民众的主体意识和介入热情。

(摘编自张秉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科学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因为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
B.非遗项目在品相、内容、经济、保障这四个方面的要素是综合进行非遗项目宜产性评估和分类的重要标准。
C.对非遗项目进行宜产性评估与分类,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定量分析,后者应给出量化结果,为决策提供依据。
D.非宜产型非遗,有的因远离现代生活而不具市场生存能力,若盲目动用市场力量开发,则可能无助于保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促进非遗产业化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非遗保护与开发对策,提挈下文。
B.文章从能否实行产业开发的角度区分了非遗资源的不同类型,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主体部分从非遗性质与生存方式、宜产性评估要素与方法方面进行论述。
D.文章指出不同性质的非遗应采取不同保护措施和方式,分析具体,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非遗资源宜产性评估只要维持非遗保护与开发及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平衡,则非遗的社会效益与有效保护就能实现。
B.借助市场力量对宜产型非遗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加强和促进宜产型非遗的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和双赢。
C.非宜产型非遗具有公益性而不具经营性,如果要获得针对性保护,就决不可以对它实施任何市场倾向的开发与利用。
D.对于富含经济价值的宜产型非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果它能在有效监管之下运作,就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