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亚热带

竺可桢

亚热带介于热带与温带之间,是一个过渡地带。它首先有一个高气压,所以一般称为亚热带高气压带。高气压的位置冬夏有若干南北向的移动。在北半球,这高气压脊冬天在北纬30°,到夏季北移至北纬38°;在南半球,冬天在南纬28°,到夏天南移至南纬35°。亚热带高气压带的南北移动影响到风带的移动,介于亚热带与赤道之间有所谓东北信风带(北半球)或东南信风带(南半球),介于亚热带与高纬度之间有所谓西风带。信风带与西风带的气候迥然有别,在西风带经常有风暴,天气冷暖、晴雨不常;而信风带内则除少数小范围热带风暴外,天气比较稳定。但有代表性的亚热带气候实际上只限于大陆的西部或大洋的东岸。所以,单从气候学观点出发,有必要说明亚热带的范围和气候特征。

要划分亚热带,可从不同的观点出发,而最重要的是从发生观点和实用观点出发。所谓发生观点即追求亚热带气候形成的原因,如高气压的移动、风带的变迁、气团的进退等。所谓实用观点即分析亚热带地区的生物资源与温带、热带的生物资源有何不同之处,以及亚热带气候对于作物生长发育和越冬的影响等。划分亚热带最好能把这两种观点同时顾到;如不能兼顾,则从地区的经济建设出发,实用观点更为重要。

苏联气候学家谢良尼诺夫认为:亚热带的夏天应与热带无别,但冬季较冷,最低温度常在零度以下,可以种温带作物;在亚热带,农作物一年可以二熟;以积温4000℃为其北界,但在沿海则积温可略小,北界的纬度为43°~44°。但亚洲东部为季风气候带,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气候严寒,使多年生的亚热带植物如橘子、柠檬、茶树、竹子等不但不能在北纬43°的东北或内蒙立足,即便在北纬35°的淮河流域亦难繁殖。所以从北半球看来,亚热带的北缘并不和纬度相平行,而是大陆西岸纬度较高,东岸则较低。

中科院地球研究所的气候分区是从实用观点出发的。从实用观点看,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8个月以上,使农作物一年可有两次收获。至于干燥度,虽与温度同为气候上的重要因素,但在大面积划分气候带时暂时不必顾及,可作为亚热带内分区的指数。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定亚热带的指标为积温4500℃~8000℃,最冷月的气温为2~16℃,无霜期自240天至365天。谢良尼诺夫所定的亚热带北界的积温4000℃,在东亚似嫌过小,因为冬天西伯利亚寒潮有时可以使亚热带纬度地区温度降至零下10~15℃,使多年生长的亚热带植物冻死,所以平均积温不能不略高。北界的最低月平均温度为2℃,与波哥乡所定苏联指标相似,但在我国沿海一带,这一指标尚嫌太高,最低月平均温度接近于零度。无霜期,北界为8个月,南界则平均终年无霜,但特寒之年,则虽在海南岛也可能有霜。

从上述指标看,我国亚热带的北界接近于北纬34°,亦即淮河、秦岭、白龙江线直至东经104°,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也靠近一年两熟的北界。亚热带的南界则横贯台湾的中部和雷州半岛的南部,即在北纬22°30'-21°30'左右。据美国气候学家勃莱尔意见,亚热带的南界应为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他认为一月份平均温度到18℃时即无霜冻的危险。但我国最冷月平均温度16℃,却接近于全年无霜这条线,从地植物学着眼,热带植物的分布以北纬21°30'左右为其北界,故认为最冷月16℃等温线和积温8000℃作为我国亚热带南界比较合适。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热带髙气压带位置在冬夏有若干南北向的移动,这影响到地球上风带位置的变化。
B.亚热带与赤道之间,一般天气无常;亚热带与髙纬度之间,一般天气比较稳定。
C.因为我国冬季气候严寒,所以有些多年生的亚热带植物不能在东北、内蒙立足。
D.中科院地球研究所从温度、霜期以及它们对作物影响的角度来规定亚热带气候。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燥度可作为亚热带内分区的指数,但在大面积划分气候带时暂时不必顾及。
B.谢良尼诺夫确定亚热带北界的积温为4000℃,作者认为这一数值在东亚似乎嫌小。
C.我国沿海地区最低月平均温度接近于零度,在特寒之年,即使海南岛也可能有霜。
D.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南界,最冷月最低温度只有16℃,却接近于全年无霜冻这条线。
【小题3】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对亚热带划分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5 10:4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2~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工作日休闲活动选择

2012~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节假日休闲活动选择

材料二:

近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方案,提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实施“2.5天小长假”政策措施。这是一项积极的探索。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休闲意愿正在不断增强,但这种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却遇到一些现实的障碍。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对于三四线城市与乡镇来说,劳动法的执法也弱一些。更重要的是,即使法律可以保障劳动者获得休假这种应得的权利,但无法阻止一个更愿意加班、牺牲假期以获得升迁、升薪机会的人。这就使得很多人无法实现自己的休假愿望,也无法拒绝企业的加班要求。

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个人面对企业,谈判能力很低。这就使人们想休假而不得,不想加班却被迫加班。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代为协调,代表劳动者统一去谈判,统一增加休息时间。

在政府统一的休假制度之下,各个部门都休息了,一些经济活动无法开展,单个企业即使不放假,员工创造价值的效率也大大降低,有些单位甚至无法运行。这就使得企业放假的成本变低,因为不放假也无事可干。

解决中国人工作时间长、休假少的现象,根本上在于经济发展及由此带来的观念转变。而良好的、巧妙的制度设计,可以加快这一转变的过程。

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协调与强力保障。

也应看到,现在企业的业务联系往往是跨市、跨省甚至跨国的。而没有实行每周2.5天休假制度的企业,就会联动已经实行2.5天休假制度地区的企业,使其不能停止运营。这种外力的联动,会使得每周2.5天的休假制度大打折扣。

(《新京报》2018年1月)

材料三:

为什么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不尽如人意?

观念问题或是限制带薪休假在国内普及的重要因素。不少单位并不是没有带薪休假制度,但在竞争氛围浓厚的企业中,员工如果主动放弃年假,就会被视为努力和勤勉,久而久之,企业里很多员工就会放弃年假,从而阻碍了带薪休假的实施。

当代年轻人价值观开放,消费意愿强,向往个性化的生活状态,旅游在他们的闲暇时光中占较高比重。然而很多用人单位往往赋予工作年限长的员工更多休假时间,出现“老人休太多,年轻人不够休”的局面。因此,在落实带薪休假和“错峰休假”的制度设计上,要平衡不同员工的需求,让带薪休假的意义落到实处。

(《光明日报》2019年1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2年至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工作日和节假日外出旅游比重持续加大,工作日餐饮购物比重相对稳定,2017年节假日其他休闲比重增幅明显。
B.2012到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在工作日选择体育健身的比重相对均衡,但在节假日选择体育健身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
C.休闲活动选择受闲暇时间影响较大,如文化娱乐是2012-2017年城镇居民工作日主要选择,而节假日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的首选。
D.我国城镇居民的休闲活动丰富多样,而这些休闲活动同时附带着消费、养生、文化、社交等经济社会功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省政府提出落实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2.5天小长假”政策措施是一项积极探索。
B.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休闲意愿正在不断增强,但在这种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面前,国民的勤劳成为一种现实障碍。
C.个人面对企业谈判能力很低,很多人更愿意加班、牺牲假期以获得升迁、提薪的机会,这使他们不能拒绝加班,无法实现休假愿望。
D.统一休假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协调与强力保障,因为没有实行每周2.5天休假制度的企业会联动已经实行的企业,使其不能停止运营。
【小题3】概述我国带薪休假和“错峰休假”制度的落实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第一匠
凌鼎年
朝廷贴出皇榜,皇上重金聘请能工巧匠,要设计、筑造独一无二的天下第一皇宫。坊间传言;一旦宫殿竣工,还将御选天下第一匠人,朝野为之轰动。
娄城的古庙镇就有多家世代以造房为生的。其中最出类拔萃、名声在外的是骆家。当地官府、大户人家,或造庙造牌楼造相堂等重要建筑,无不请骆家出山。骆云天被认为是駱家的第六代传人,业内公认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技术已超过其父亲。见了皇榜后,骆云天心里痒痒,跃跃欲试,准备前去揭榜应试。
老父亲知道后,坚决不让去。说:听为父的绝没有错,要不到时你想吃后悔药都没有地方吃。骆云天无法理解父亲,他在想:父亲在担心什么呢,怕我技艺不精,造不好宫殿,被皇上怪罪?或者……
外界有人说:老糊涂,这样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机会一辈子能有几回,不让去岂不阻碍了儿子的大好前程?
骆云天不听父亲劝阻,执意要去。
“儿啊,你好好琢磨琢磨独一无二这四个字,这是催命符啊。你一定要去,我再拦你,就是对皇上不忠。去吧,可我们父子从此无缘再见面啰!”父亲很是伤感,举起酒杯似乎在喝诀别酒。
这是什么话,儿子又不是去上战场,我是去为皇上造宫殿,名传史册的大好事,怎么就见不了面呢。骆云天很不理解。
骆云天凭着自己的设计才能,设计出当时最大最豪华的宫殿,他的设计渗透了阴阳五行理念、天人合一理念、皇权至上至尊理念,皇上很是首肯,皇上对中轴线、天际线、高墙深院、翼角高翘、抱柱、藻井、多重台基、整石铺地,等等,都颇为满意。还有御花园因地制宜,随地赋形,有山有水,或一览无余,或曲径通幽,可谓美不胜收,确乎前无古人,于是皇上金口玉言,一锤定音。骆云天就此脱颖而出,成了工匠中最大的赢家,被工部委任为督造主管。
春来秋去,一岁一枯荣,树叶绿了黄,黄了绿。骆云天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没日没夜,真的是兢兢业业,异常辛苦。经过多年的督造,皇宫终于造好了,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皇上也认为此宫乃天下第一,无与伦比,遂踢名“太宇宫'
皇上唯一糾结的是,骆云天会不会再造出更宏伟更气势更漂亮的宫殿。
竣工那天,皇上封骆云天为工部侍郎,赏御酒一坛,黄金百两,丝绸千匹?并亲笔题写“天下第一匠”,刻匾賜于骆云天。对一个匠人来说,这等荣耀,古今罕见。
骆云天高高兴兴,衣錦还乡。他要让父亲看看,儿子出息了,儿子功成名就了,儿子荣归故里,不仅光宗耀祖,还可荫及子孙。以后开堂收徒,一定把这营造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在回娄城的半道上,要经过一片树林,那一带人迹稀少,唯有在树林边上有一家客栈,进去后才知道,整个客栈冷冷清清,除了他们,没有其他投宿的客人。那一晚,厚云遮月,天黑得彻底,寒风呜呜地刮着,鬼哭狼嚎一般。
子夜时分,几个黑衣黑裤黑鞋的蒙面人突然闯入客栈,见人就杀,一个不留,动作快捷,干净利索。杀人后,立马撤走,无影无踪。
等官府发现,已是三天后的事,仵作验尸后,发现全部一刀毙命,且金银财宝并没有掠去,捕快认为杀人者武功高强,不像江湖人士仇杀,也不像草莽盗贼所为,反倒像大内高手所为。因为杀人者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的线索,查来查去,也没有查出个所以然,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谁也没有想到,那天晚上竟然有一个侥幸活命的,他是骆云天带到京城的一个匠人阿杉,他是骆云天父亲的徒弟。那天他拉肚子,半夜去茅房拉屎,刚拉完穿好裤子准备回房睡觉,就遇上了杀手,吓得他躲在茅房大气不敢出。天亮后,他看到骆云天等都死了,连报官也忘了,慌不择路地一个人急匆匆逃回了娄城。
逃到娄城古庙镇的阿杉,先到了骆云天家,结果意外发现厅堂里供着骆云天的牌位,白布白幔,好像是在为骆云天办丧事。阿杉奇怪了,京城与娄城远隔千里,就算飞鸽传书也来不及通知啊,师傅他们怎么知道的?难道师傅能掐会算?
阿杉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了骆云天被杀的大概过程,问师傅要不要报案?
骆云天父亲摆摆手,面无表情,如老僧入定。沉默片刻后说:“意料之中,意料之中啊!”
(选自《2016年.中国年度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写的是朝廷张贴皇榜,招募天下匠工,营造天下第一宫殿,御选天下第一匠人的故事。文中虚化了皇帝的形象,说明这个人物不太重要。
B.关于骆云天设计宫殿的细节铺叙,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精湛的设计才能和他扎根工地、日以继夜的敬业精神,这些都说明他足以担当起“天下第一匠”的美誉。
C.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别具匠心,文笔古朴清新,情节跌宕有致,揭露了封建皇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行径,有着启迪意义。
D.小说古韵十足,主要使用白描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骆云天时,还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描写骆父时则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小题3】你认为谁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匠?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小菊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话,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温温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待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痛。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无动于衷,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几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不抱希望。
B.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C.小说有主次两条线索,主线是马小菊在家中照顾婆婆,次线是向午在城里出轨被骗;两条线索同时发展,最后随着向午落魄归家而交织在一起。
D.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最终会原谅丈夫。
【小题2】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文山在2013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场域。在产业资本领域,与汉服相关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现在,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商业广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域,汉服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不过,有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现在的汉服圈都很浮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有人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在公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和塔身。而汉服爱好者则是金字塔形结构的基座。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则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行实践。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因而,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许可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而这种愈发不稳定的结构,则正是汉服文化在持续冲顶过程中的隐忧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发展壁垒。

汉服爱好者进入汉服圈的动力,往往来自动漫文化的影响。如果要进一步厘清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则必须首先将他们从汉服圈中剥离出来,放置在青年亚文化实践的脉络中进行观察。汉服爱好者首先关注的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即通过挪用和拼贴符号,形成的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策略和沟通尝试。

然而,汉服文化复兴者和生活者都强调汉服文化的正统性,这就造成汉服圈内出现了爱好者同“考据派”的二元对立。随着汉服文化热度升高,以传统影楼写真为代表的行业也开始介入古装拍摄。此时,为了维护亚文化内部的纯洁性,汉服爱好者又斥其为“影楼装”,拒绝承认其与汉服文化的关系。这种内部分裂导致的不稳定结构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如何尽快理解汉服文化金字塔基座的庞大人群的构成成分和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群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摘编自赵宜《汉服文化实践:复兴及其内部焦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古装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商场及车站等公共场所常见身穿汉服的身影。
B.“西塘汉服文化周”的创办人方文山,是汉服生活者,属于金字塔形结构的塔尖。
C.汉服爱好者与汉服复兴者、汉服生活者相比,参与汉服文化实践的程度要低。
D.传统文化承继需要文化精英的引领,夯实金字塔基座的人群基础也非常必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服文化在文化传播与资本领域的突破,是汉服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的证明。
B.文章区分了汉服文化圈不同构成人群的特点,对汉服爱好者的相关论述较多。
C.文章从汉服文化实践壁垒、汉服爱好者的诉求等角度论述了汉服复兴中的焦虑。
D.文章先交代汉服文化实践近况,再分析复兴中的焦虑,后指出根本解决之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服圈内的阶层分化与阶层之间的脱节,可能成为汉服文化实践的发展障碍。
B.汉服圈出现二元对立现象,源于对汉服文化礼仪正统性与纯洁性的理解不同。
C.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并非源于主流文化的吸引,而是源于亚文化实践的满足。
D.厘清汉服爱好者的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热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