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个军礼

黄传会

军礼,属于军人的一种礼节。四十五年军旅生涯,我记不清自己敬了多少军礼,又见过多少军人敬礼。但是,有三个军礼,却让我至今仍难以忘怀。

1969年初冬,我应征入伍。连队在福建连江黄岐半岛,我分到观察班,带我的老兵姓曹,大家都管他叫曹老兵。1965年入伍,长条脸,细腰杆,军事技术过硬,就是作风有些稀拉,敬礼的时候,右手随便往上一扬,像是与人打招呼。我们几个新兵偷偷在背后笑他:还老兵呢,这敬的哪门子军礼?曹老兵最大的毛病是爱发牢骚,总是抱怨。伙食不好,他会说“这饭菜,该拿去喂猪!”紧急集合次数多了,他会说“白天累死了,夜里还折腾?”他好几次叨叨“这个破连队我算呆够了,恨不得立即打铺盖走人”。

转年深秋,老兵退伍的命令下达了,名单上有曹老兵。那几日,我发现曹老兵整个变了个样儿,背驼了,眼凹了,话没了。老兵离队的那天清晨,大家到操场送行。曹老兵泪流满面,默默无语。战友们大声地喊着“再见”“一路平安”。忽地,曹老兵一个翻身又从车上跳了下来,只见他一个一个给大家敬礼,那军礼敬得特别标准,特别深情。当时,我还纳闷,你曹老兵不是说“这个破连队我算呆够了”,怎么真让你退伍,你竟然这么舍不得?后来,在连队生活时间长了,我才慢慢理解了军营在军人心中的分量。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赴宁波某潜艇支队体验生活,正赶上一艘远航的潜艇准备返航。政委告诉我,远航期间,这艘艇可谓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离开码头不久,空调系统便出了故障,艇员们愣是在五六十摄氏度的高温环境里生活了三天。在一次鱼雷攻击中,潜艇突然遭遇“掉深”,潜艇瞬间从三十米掉到了九十米。如果不是艇长措施采取得力,后果不堪设想。刚刚出了公海,不明国籍的侦察机便跟踪而来。返航途中,无线电联系中断了整整二十四小时,支队首长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返航时刻终于到来了,中午,码头.上站立着迎候的官兵和家属。不知道是谁最先喊了声“来了”,只见远处的海面上出现了一个黑点子,慢慢地,黑点子变成了深灰色的舰桥。潜艇靠上了码头,升降口打开了,艇员们鱼贯而出,在码头上列队。艇长刚刚向支队长报告完毕,这时候,让我惊奇的一幕出现了:按条令规定,两军人相遇时,下级应该先向上级敬礼,但此时面对出生入死远航归来的部属,支队首长破例了——所有的首长“哗”地冲进队伍里,率先向远航归来的舰员敬礼,那一个个军礼敬得激情四射。

当了四十五年兵,我记不清自己敬了多少个军礼,但一直记住分量最重的那个军礼。

2012年9月25日,中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入列。辽宁舰,弹拨着国人的心弦,背负着民族的期望,见证着中国海军百年追梦的旅程。我登上辽宁舰,阳光特别明媚,舰艉旗杆上的八一军旗在猎猎飘扬。站在飞行甲板上,一架架“空中飞鲨”分列两旁,尽显英姿。激动、震惊、振奋、奔腾的情感,似八月正在涨潮的大海。

此时,想起了半个多世纪前,海军首任司令员肖劲光视察威海刘公岛,借租一艘小渔船。渔民一边摇着櫓,一边有些不解地问:“你是个海军大司令,怎么还得租俺的渔船?”肖劲光神色凝重地对身旁的随行参谋说:“大家都要记住今天这个日子,海军司令员可是租用老百姓渔船视察刘公岛的!”我又想起1980年5月,时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将军率团访问美国。站在“CV-63小鹰”号航空母舰甲板上,刘司令员沉思许久。后来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那时,我脑海中想的只有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中国也有航母?”“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将军这一誓言,成为一个民族的誓言。

这艘由苏联研制名为“瓦良格”号的航母,在经历了冷战结束后的巨大动荡后,本世纪初辗转进入中国,数年里,在大连造船厂悄悄进行脱胎换骨般的蜕变。

造舰重要,组建一支航母接舰部队更重要。这是一次大海的推荐,这是一次祖国的挑选!要“有理想、有追求”,选“特别想干、特别能干”的人加入接舰部队!要“有能力、有潜力”,为航母事业选“中坚力量”和“种子人才”!要“高起点、高标准",全海军遴选,大范围考核,优中选优,选出精兵强将!

外电预测,即便中国的第一艘航母下水了,与之配套的舰载机仍然是个未知数。然而,2012年11月23日,我国自行研制的舰载机歼15首次着舰起飞的惊天大戏,便在渤海湾拉开大幕。戴明盟第一个驾驶“空中飞鲨”升空,一转弯,二转弯,调整好姿态,瞄准甲板跑道,疾飞似箭的“空中飞鲨”,滑行数十米后,平稳地停了下来。紧随戴明盟之后,又有四位飞行员依次驾驶“空中飞鲨”,顺利完成了拦阻着舰和滑跃起飞。万众共注目,一着惊海天!

该离舰了,我顺着舷梯回到了码头。注视着眼前这个钢铁巨人,慢慢移动视线,从舰艉到舰艏,我在注视着一段长达百年的历……我缓缓抬起右手,庄严地向辽宁舰敬礼!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7月3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构思写作,首段总领全文,结构特点与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相同。
B.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对三个军礼展开叙述和描写,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自然。
C.老兵的军礼“特别深情”,首长们的军礼“激情四射”,我的军礼“庄严”,作者写出了三个军礼的不同特点。
D.结尾一段中“长达百年的历史”,指新中国海军建军以来的历史,在这里,“百年”不是一个确数,只是一个概数。
【小题2】作者说“有三个军礼,却让我至今仍难以忘怀。”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对这三个军礼难以忘怀的原因。
【小题3】文章插入叙述肖劲光、刘华清两位海军司令员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3 10:4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里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选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有删改)
【小题1】第二段中详细列举“功课” 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请概括“富于考据癖的学者”所犯错误。
【小题3】作者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欣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去王家村
夏鲁平
去年夏天,家乡发了一场大水。我负责大哥那个村的包保工作,又让我顺便包保王家村。我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调查一下还有多少受灾扶贫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群众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来到王家村,我暂时住在村部。我特意向村长王东明打听路上遇见的那孩子他父亲的情况。王东明告诉我,那个孩子的父亲叫王宝贵,是个聋哑人,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
他告诉我,王宝贵是村里的老大难,水灾前,村里收到上面拨的扶贫款,盖了两间房屋,其中一间给了王宝贵。房子盖完了,王宝贵却不满意,嫌房子盖到了村子里的低洼处。当时村里能盖房子的地方也只能是这里,没办法的事,我们怎么解释都说不通,王宝贵的老婆倒不是聋哑人,我们就跟他老婆讲,王宝贵却在一旁火冒三丈,上来就抓我衣领子。做了好事人家还不领情,你说我这心里该是什么滋味?这几年,大家都奔着钱使劲儿,我猜想这聋哑人挣不到钱,心里不痛快,见到谁,都看不顺眼,有什么办法?这次闹水灾,村里很多人家房屋都不能住人了,王宝贵家的房子完好无损,这回他才看到了自家房子的好处。
不过,通过这次水灾,也的确看出王宝贵家房址有些问题,全村的水全往他家院子里流,他家的院子成了河道。
洪水到来时,上游的水裹卷着死猪死鸡直往下冲,冲过来的还有门板、家具、柴草垛,柴草垛上居然还趴着一个人,不管怎么呼喊,还是被无情的大水冲走了。这时我们惊奇地看见王宝贵站在自家窗台上张望了一阵,往腰上系了一根粗绳子,跳到洪水中,大家以为王宝贵被洪水吓疯了,急于逃生,但我们都想错了。跳到洪水中的王宝贵拼命游到他家院子里那棵老榆树跟前,爬上了老榆树,解开腰上的粗绳子,捆在树干上,他又扶着绳子游回窗台,撅着屁股爬回屋里。
王东明说,王宝贵往那棵大榆树上拴上绳子不长时间,洪水里又漂来一堆柴草垛。柴草垛上蹲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她被吓傻了,不喊也不叫,直看着站在房顶上的人群呆愣,柴草垛漂进王宝贵家的院子,正好被那根粗绳拦住,不走了,柴草垛一点点散开,变成了零星几块,又顺着绳子底下漂走。王宝贵老婆在窗台上喊那女人,让那女人拽住绳子,王宝贵从窗口伸出一个木杆,那女人趴在绳子上,一只手攥住木杆,用另一只手和胳膊挽住绳子,王宝贵用劲把女人拽进屋里。刚救完这个女人,紧接着又漂过来一根圆木,圆木上趴着一个男人,那男人倒是灵巧,漂到绳子跟前,伸手抓住绳子,一点点挣扎着爬进了王宝贵家的窗台。有了这男人,王宝贵也多了一个帮手,只要有人漂过来,就被他们拽进屋里,就这么忙活了不知多长时间,王宝贵救出了五六个人。当然也有没救成功的,我们亲眼看见有一块门板漂过来,门板上趴着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儿,漂进王宝贵家院子的时候,洪水忽然出现漩涡,门板偏离了原有的方向,朝着榆树那边靠去,王宝贵老婆喊,抓绳子,快抓绳子。那男孩儿慢了半拍,伸手没有抓住绳子,又顺着洪水漂走了,王宝贵急了,他冲出窗台欲跳入水中追赶那块门板,被他老婆从后面一把抱住,王宝贵也许急红了眼,回手给了他老婆一巴掌,他老婆的手松开了,那门板却漂远了,即使王宝贵跳入水中,也追不上了,他就眼睁睁看着那男孩儿,沮丧得要命。也就从这时开始,王宝贵不再站在窗台上救人,他拽住绳子,把半个身子探入水中,只要漂过来一个人,他就能及时搭救。当时我们都看傻眼了,想不到这个木呆呆的王宝贵竟有这么大的勇气和胆量。
后来洪水退去,那些被王宝贵搭救的人,有的来看过他,有的根本没来,对于那些来与不来的人,王宝贵全没理会,经历了这么一场大水灾,什么事都不算事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细节描写,如王宝贵救人的场面,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B.小说以村长王东明的叙述为线索,描写了王宝贵这一质朴的农民在灾害面前无所畏惧的性格特征。
C.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王宝贵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村长王东明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D.小说的主人公王宝贵是一个贫困的、脾气暴躁的残疾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精神与品格却让人心生敬佩。
E. 小说在人物性格描写方面还注重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小题2】作品中的王宝贵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写道:“对于那些来与不来的人,王宝贵全没理会,经历了这么一场大水灾,什么事都不算事了。”这一细节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B.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
C.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D.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小题3】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醉拳张三
楸立
我是张三。
张三语气中荡漾着蔑视,平淡而又坚定。日本少佐美津智朗,上下打量了面容清瘦却棱角分明的张三。
哟西,有胆量。
斟得满登登的四十大碗酒,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美津智朗伸手道“请”。你的,一碗酒放一个,四十碗我放四十人。张三爷点了点头,走了过去。
张三德州武城人,几十年来,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鲁北老酒,泰然自若,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
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拳,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爷的日子,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端起,日头落西,最后一滴酒也淌入肚子。张三爷微抖长衫,轻抬阔步的样子,反复在人们的记忆里。
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可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三爷的碗里,三爷泯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热汗直流,柴掌柜闻听颠颠地跑上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泼了三碗,腥,涩,嫩……,一时酒气冲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忽听一声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双手捧着一碗高粱酒,轻迈金莲来到张三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脖子一扬滴酒不剩。好一碗女儿红,抬足离去。自那次后,柴家红高粱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美津智朗是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的,柴掌柜就是不吐个口话,美津智朗恼羞成怒。一个破坏大东亚共荣,就捆了柴家四十来口。
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烧刀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朗不住点头。
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时候,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张三爷淡然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柴掌柜那头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
张三两碗咕咚咕咚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朗拍了拍军刀,放人。
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朗屋里哇啦地说一通日本话。
张三爷止住了脚步,回头问美津智朗,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
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儒家有“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晋代《断酒戒》,唐代《酒箴》,宋代《酒赋》,元之《饮膳正要》,明之《本草纲目》,清之《日知录》,无不是酒德之说。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竟敢陈说礼法,只如蜾赢螟蛉如侍侧在焉也。
张三爷滔滔不绝,不觉兴起,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
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李纯阳拔剑把头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势站定,张三爷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美津智朗没想到张三精通日语身怀武功,狞叫:八嘎,把人留下。
张三爷一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张三。
张三爷后来的故事发生在建国后的五二年,武城县政府联合何胡柴马孙五家,各取其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组建新国营酿酒厂。酿出新酒的第一天,大门口外,直直走进一位清瘦矍铄的七旬老者,说是来尝新酒的。门卫见来人仪表非凡,不敢阻拦,又恐是敌特分子,赶忙向厂民兵连报告,民兵连紧急集合赶到,那老人早不知去向。众人听到贮酒仓库有轻微声响,民兵们进去搜查,见一坛高粱酒封泥打开,一口空瓷碗放在当场,墙上用干树枝划得一行草字笔走龙蛇:
好酒。故人张三到此。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是张三”作开头,开门见山,将张三爷的形象简洁清晰地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通过对柴家酒铺伙计和柴掌柜的神态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极度看重张三爷的评价。
C.美津智朗最后“狞叫”想把张三扣下,是因为张三的反驳让他愤怒,而且他发现张三不是一般人。
D.这篇小说语言特色鲜明,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人物,读者从叙述和议论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小题2】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概括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从叙述的先后顺序看,小说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