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孝公的历史难题“秦孝公难题”是《商君书·定分》记载的一段谈法治的经典对话。商鞅开启变法大幕之初,秦孝公问道:“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大体上是说,困扰秦孝公的难题是变法之后,如何使官与民都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面对秦孝公的困惑,商鞅的回答是:治道运行,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厉行法治以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变法图强所带来的兴盛局面奠定了秦一扫寰宇,统一六国的基础,但令人不解的是因法而兴的大秦帝国却在短短十几年间便土崩瓦解,不复存在。对此,历代史家大多都将“以法为本”看作秦二世而亡的首要原因。秦法条目繁多,法网严密,繁如秋荼,密如凝脂,严刑峻法将百姓的尊严和自由剥夺殆尽,恶法视民为草芥,可畏却不可信。缺乏道德滋养的秦法让官与民都感到窒息和绝望,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又将法的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失期,法皆斩”点燃了大泽乡起义的烽火,强盛一时的大秦帝国最终在自己编织的法网面前土崩瓦解。

秦法残暴而至覆亡让之后历代统治者认识到“以法为本”所带来的弊端。他们虽也都注重修法订律,但更加强调德的作用,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从法律的价值导向上看,中国传统社会对待法律的态度从用法总揽一切,变成倾向于“无争无诉”,老百姓不渴求用法律来伸张正义,总把实现公平的希望寄托在人而非制度上,一部部体系完备的法典远远比不上人们对“明镜高悬”的渴望,世人对法律的崇拜远远低于对明君清官的期盼,法治的信仰变得虛无不切实际,知法、懂法逐渐变成了官的专利,而老百姓只有单纯守法的余地。没有被全民所信仰的法律至多是条条干瘪的规矩而非治国安邦的重器。一旦律法废弛,人亡政息,总免不了江山易主,黎民涂炭。

历史证明,破解“秦孝公难题”答案在于我们能否丰富法治的内涵,能否用道德的养分让人与法、法与社会形成一种良性包容的互动,进而使全体社会成员都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让法律成为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须臾不可分离的工具。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秦孝公难题”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可以发现,单纯的知法、懂法、守法其实并非难事,难的是要如何实现良法之治,让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法律真正成为全民的信仰和追求,这才是破解秦孝公难题的应有之意。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说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法铸在鼎上是我国揭开法律神秘面纱、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开端,那么由“秦孝公难题”所带来的反思则让我们认识到良法之治和法治信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想只有全社会都能做到对良好法律秩序有足够的敬畏,使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才能让“秦孝公难题”得到彻底破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何让天下官员和百姓知法、懂法、守法,这不仅是秦孝公在商鞅变法之初的困惑,更是后世历代君王不得不面对的历史难题。
B.官员百姓缺乏广泛的法治信仰,政权却强制推行法令制度,短时间内可能会如秦王朝一般因变法而兴盛,但终究逃不出人亡政息的结局。
C.秦王朝“以法为本”的治国方略被很多史学家认为是秦帝国“二世而亡”的首要原因。秦法残暴这一弊端警醒后世人君,应修法但更应重德。
D.秦帝国的严刑峻法无视百姓的尊严与自由,视百姓为草芥,直接导致百姓不堪忍受而奋起反抗,推翻了秦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商鞅回答秦孝公的困惑及推行变法之后秦国的强盛说起,进而由对秦亡的反思否定了商鞅对“秦孝公难题”的回应。
B.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秦王朝土崩瓦解的原因在于“以法为本”不加变通,从而引出了百姓知法、懂法的重要意义。
C.历代统治者对“以法为本”的弊端有所反思,文章总结后认为在百姓缺乏法律信仰的环境下,破解“秦孝公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D.文章层层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先树立良好的法令制度,再继之以坚定的法治信仰,才能彻底解决“秦孝公难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证明,只要我们不断丰富法治的内涵,在人与法、法与社会之间通过道德滋养形成良性包容互动,就可以建立牢固的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
B.如果知法、懂法只是官员们的专利,老百姓只有严格遵守法令的义务的话,那么法治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并不能发挥其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
C.一味地强化道德礼仪的作用,弱化法律总揽一切的力量,会让百姓把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寄托在清官廉吏身上,法治信仰就逐渐淡化乃至消失了。
D.假如全社会都能对良好的法律秩序心存敬畏,让法治精神成为一种坚定的信仰,那么如何让官员百姓知法、懂法、守法的历史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2 02:4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社会进步的文化审视
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精神是文化的一个表现层面,人的精神是个体积极向上的动力。革命、改革、创新、科技等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不论是革命、改革还是创新科技,这些行为的实践主体都是人。只有人具备了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才能通过革命、改革或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为社会进步提供的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基础上的支持。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能够让人进行价值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思想成果,这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自身的进步都有推动作用。二是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在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首先是人认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进而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三是目标定位的作用。文化让个体对价值与道德进行反思,并以文化形态的方式在社会内部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社会群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四是为社会进步提供创新支持。只有文化深植于个体内心,社会才会形成创新思潮,而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更多是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没有实质的进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的逐利性也使人们在价值选择上倾向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便弱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造成传统与现代的撕裂。因此,尽管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但传统文化却没有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而且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并没有过多关注社会文化建设,当个体从传统的集体组织脱离出来后,却又缺乏共同的价值信仰,加之很多个体在价值选择上产生迷茫,导致人们容易陷入封建迷信甚至是邪教思想中。
在进入新世纪后,这种西方文化的涌入从早期的自然行为变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行为。当前由于我国本土文化建设的滞后,西方文化思潮获得了渗透空间,一部分受蛊惑的民众开始在网络等媒体平台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质疑社会主义制度,质疑执政党。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但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文化渗透应该进行抵制。否则,当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够成为支撑社会进步的力量时,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也将受到威胁。
公民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实践主体,他们的道德素质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水平,而且社会进步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如果人的道德素质下降,那么社会进步仅是一种狭隘的物质进步。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对内有传统文化衰落问题,对外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诚信意识不强、片面追求享乐、公民道德素质有滑落趋势等问题。所以,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道德文化建设。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宣传中,我国原本采用的公民道德工程建设、传统美德宣传等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化,并没有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所以在新时期的道德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宣传手段的生活化和群众化,让公民易于接受。
(《人民论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是革命、改革、创新科技的实践主体,通过革命、改革或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前提是人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精神。
B.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首先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才能得到人们认同,才能将思想观念进行实践,最终推动社会进步。
C.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因而传承传统文化更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D.我国在道德教育宣传中,采用的方式是公民道德工程建设、传统美德宣传,形式化过多,没有产生宣传效果,令人警醒。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2段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的观点。
B.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文化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C.作者列举我国当前传统文化的衰落,证明文化对社会进步是有限的。
D.文章运用“传统文化衰落”和“西方文化的冲击”证明了当前“道德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能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能促进人们进行价值思考,也能获得一定思想成果。
B.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个体缺乏共同的价值信仰,从而在价值取向上产生迷茫。
C.西方文化思潮通过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渗透,动摇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根基,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进行有效的抵制。
D.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着传统文化衰落和西方文化冲击的压力,出现了诚信意识不强、极端个人主义、片面追求享乐的现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历代的中国政体、中国人的“内”“外”观和中国域的历史发展轨迹。即使中国在近代受到西方文明的强力冲击,中华文明体系及其持质也仍然持续深刻影响中国的文化与社会演变,包括价值伦理的演化、话语体系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重新构建。
中华传统文化索尚的是包括天下万物运行规则在内的“天道”,也被有些学者概括地表述为“天、地、君、亲、师”,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几千年来,历代中国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就是这样一幅尘世间人尽其オ、遵守公德、各得其所、和谐有序的社会图景。中国人坚信“天下大同”的人类理想与“天道秩序”的终极力量,认为人应“畏天命”,而在“有教无类”宗皆指导下的“教化”过程则是“天下”人类各群体感悟并接受“天道”的过程,而且坚信所有的人群迟平都应能接受这一“天道”。
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不提侣个人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公德和万物众生都应遵循的天道”,这是另一种道德伦理体系。中国人所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讲的决不是西方式“民主选举”中的多数,而是顺应天理、持合“为公而思”的公心,这种“公心”所考虑的是天下之人,不是某个派别的信众,不是某个政权下辖的国民,也不是某个小群体或个人。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强调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不强调个人权利,但并非没有平等观念。
中国人的“平等”观念,既体现在与并文化异群体的交流中,体现在尊重境内不同族群传统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在财产继承制度中。中原地区的财产继承是男性子均分制,而不是欧洲或日本社会的长子继承制。中国人没有歐洲社会那种国化的家获“世袭”概念,不仅皇朝世系可以“改朝換代”,民众和士人可以接受那些尊崇开继承中华文化的异族治者(亡国而不亡天下);贵胄世家也是“君子之译,五世而新”“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中原皇朝历代选拔贤能的主要果道是面向全体臣民的科举制。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秦十分赞赏中国的科举制,认为比欧洲各国的舟位领地世制更加体现出平等精神。
直至今日,政府各级部门的顿导在中国社会仍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父母官”,国内任何地区如果在经济财政、民生拢业、物供应、抢险牧灾、基设施建设、医疗保健、教育质量、社会保牌、道德治安甚至坏境生态等方面出现问题,中国国民都会指责政府部门的失职,而政府官员也会被问责。在两方国家中的政府,主要责任限于国防。(“兵”)和执法(”州”)。中华传統文化中的“天道”观和民众对执政者角色功能的期望完全不同于再方社会,我们在理解古代基至今天的中国社会时,要认识列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之间的本质。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受到两方文明神时,中华文明体系及其特质仍影响着中国文化,以及价值伦理和话语体系。
B.中国人认为天命可畏,相信“天道秩序”的终极力量,任何人都应能通过教化来感悟并接受”天道”。
C.与两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强调的是社会公德和万物众生都应遵的“天道",所以不提倡个人主义。
D.直至今日,中华传统文化的“天道观”依然严重影响着国民对政府职责的认识和政府对官员的评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强调中华文明基本特质的影响,再分析其内,最后阐述其对理解中国社会的意义。
B.文章从正反两方而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天道”的概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C.文在二、三段运用引用、对比论证,突出中华文明崇尚“天道”而非个人主义的独一无二的特质。
D.文中以中原历代皇朝的科举制为例,证明了中华文化虽不强调个人权利,但还是有平等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传统信仰角度来看,部分学者概述的“天、地、君、亲、师”的概念,与“天道思想是相通的。
B.在2018年的台湾县市长选举中,虽然国民党大获全胜,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得到了“民心”。
C.中国人因为在与异文化异群体交流中讲究“平等”观念,所以会尊重境内不同族群传统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
D.我们如果认识到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之间的本质性差别,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甚至今天的中社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性格:汉魏古拙,唐辽遒劲,两宋舒展,明清严谨,其间还有地方风格的差异。本来中国建筑的木结构是以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其理性精神的,但就在结构最要紧的屋顶上又突出显示了奇特的浪漫情调。这一现象非常生动地表现出那种理性中有浪漫的传统美学精神,它说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这样一种人的能动力量。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人对诸如圆通、婉转、湿润、缱绻等品格的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屋顶曲线就是审美意识的借题发挥。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最典型的莫过于园林艺术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种种引人入胜之处早已蜚声世界。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在所谓模拟自然、咫尺山林的诗画意境中的审美主导精神。传统园林不乏奇特而浪漫的造景题材:汉武帝的上林苑、建章宫,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西汉梁孝王兔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清圆明园“移天缩地在君怀”,集中了江浙名胜;避暑山庄概括了江南塞北、长城内外的雄奇景物。私家园林虽没有这种气派,但也力求在不大的空间内表现出多种意境,经常在匾联中加以阐释。题材如此驳杂,画面如此变幻,但最终还是清醒的理性在指导创作。所谓意境如果没有游赏者参加共同创造,单纯的花木山水庭阁实在活力不大。它必须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把游览者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只有达到“步移景异”,才能触景生情。造园的手法很多,《园冶》的作者声明“造园无格”,不过“得景随形”,“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而已。
与日本园林相比,这一点就更加清楚。日本园林受佛教影响很深,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意境,精巧而素雅,富有出世感。中国园林则以《园冶》总结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说得最透,它体现了入世的进取力量。日本园林可居可悟,而中国园林更多的是可赏可游。这种入世的理性,以康熙皇帝御制《避暑山庄记》谈得最为切实:“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不可不知。”
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得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这种积极进取的,既是理性分析的,又是浪漫想象的生动交融,才是中国园林的主导精神。因而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尽量创造丰富而流动的画面,提供可供驰骋想象力的广阔场地,也才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手法。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在不同时代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如汉魏的古拙、唐辽的遒劲、两宋的舒展以及明清的严谨等,它们又是中国建筑对曲线性格追求的体现。
B.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一方面通过木结构的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屋顶的浪漫情调来表达。
C.中国建筑木结构的特色表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
D.中国人对建筑品格的种种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特点,在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画意境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B.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彩,画面变幻无穷,其表现出来的浪漫特征最终还是在清醒的理性指导下完成的。
C.为了让游人能够步移景异,触景生情,中国园林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
D.《避暑山庄记》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做了详细而生动的解说,强调了游赏者在参与园林意境创造中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都有各自的建造理念和不同的审美表现,但对理性与浪漫的和谐统一却是共同的追求。
B.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非常强调游赏者在园林意境美创造中的作用,一个园林缺失了游赏者的再创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失去活力。
C.日本园林深受佛教影响,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形式,注重居住环境的精巧和素雅,强调人在其间获得的出世体验。
D.中国园林既是理性的,又是浪漫的,既注重自然环境的特点,也强调人工创造的能动性,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不隐”的首创者,可由孔子说起。左丘明在《左传》中记载:晋大史董狐书“赵盾弑其君”并宣示于朝,孔子对此评价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从此,董狐与春秋时另一敢于直言的史官南史氏被后世并尊为“南董”,“书法不隐”也成为传统史学中的评价“良史”的一个标准。其实,所谓的“书法不隐”贯彻的是以“礼”为原则的“书法”,它是为了维护“礼法”而产生。因为赵盾“弑君”的做法违背了儒家所定的“臣为君纲”的礼法,而董狐的“书法不隐”是依据“礼”对赵盾作出的善恶功过的评价,所以孔子称赞它、颂扬它,使它成为“良史”的准则。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直笔”的概念,他说:“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辞宗丘明,直归南董。”紧随其后,《周书》卷三十八《柳虬传》中柳虬也阐述了“直笔”的观念,柳虬说:“董狐书法,明赵盾之愆。是知直笔于朝,其来久矣。”可以看出,刘勰、柳虬提出来的“直笔”其主要含义就是“书法不隐”的董狐精神,它所张扬的就是史家要刚正不阿、如实记录并公正褒贬,以实现“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文学家也在强调史家应该秉承刚直公正的道德良知。

直至唐朝中叶,刘知几在《史通》中专辟章节,在理论上更系统和完备地论述了“直笔”,他将“直笔”重命名为“直书”,并提出了与之相对的概念“曲笔”,他认为“直书”是“君子之德”,而“曲笔”是“小人之道”,对那些不畏权贵、敢于直书的史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也痛斥了阿谀奉承、捏造事实、篡改历史的丑恶行径。他强调“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刘知几极力推崇 “直书实录”,实际上他的初衷是倡导史家要有“不畏强御、肆情奋笔、无所阿容”的无私无畏的道德风尚。刘知几的“直书”理论鞭策后世史家完备道德以铸就“良史”。

传统史家把“据事直书”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这就带有了对客体进行规范的意味。但是其终极目的是宣扬以儒家封建礼法为主要内容的“名教”,这被看作是任何一位史家都应恪守不渝的原则。当“直笔”记事与“名教”规范协调一致,没有冲突的时候,史家都会遵守直笔而书的原则。倘若两者分背,尤其是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时候,大多数史家就会趋于“名教”而放弃“直书”原则,这种自发的错误选择成为了传统史学的一个莫大的遗憾。 

(摘编自颜娜《浅析中国传统史学中的认识论及其成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记载:董狐书“赵盾弑其君”。看到这段记载后,孔子称董狐为“古之良史”。
B.刘勰、柳虬虽然都解释过“直笔”的刚直公正的精神,但阐述得不全面、不系统。
C.与儒家提倡“书法不隐”的动机不同,刘知几提倡“直书实录”的初衷是砥砺史家。
D.一旦“直笔”与“名教”产生矛盾冲突,传统史家就会放弃曾坚守的“直书”原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通过 “直书”与“曲笔”的对比,强化了史家的崇高道德对“良史”的重要意义。
B.文章最后一段在前三段的基础上丰富了“直笔”的内涵,使文章论述更完整、深刻。
C.文章引述刘勰、柳虬的观点,从文学家的角度进行阐述,使读者对传统史学的认识论理解得更全面。
D.文章引用了多部作品中的文段,看似庞杂无章,实际上却都从董狐著史一事延伸而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以董狐为例来阐释“直笔”的内涵,可见“直笔”与“书法不隐”有相似的精神内核。
B.从“直书”理论的影响来看:对所爱者彰显其善,对所恨者凸显其恶,是后代史家推崇的著史原则。
C.传统史学的认识论推崇刚正不阿的精神,可知阿谀奉承的小人很难成为优秀的史家。
D.如果传统史家著史能跳出儒家封建礼法的窠臼,传统史学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良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故事的与路径多种多样,从民间故事中寻找资源是一种有效方式。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民间童话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脉气象,是能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中国故事。但对这样的中国故事,过去大多停留在收集和整理的层面上,缺少有效的改编、重述、传播与推广,使之大众化,回到今天的读者中间。如果对民间文学中的“好故事”加以改编,变成适合儿童阅读和家庭教育的故事,让中国故事滋养童心、影响童年、引领成长,就更有价值了。
民间童话、神话传说是人类的童年叙事,也是文学艺术的原始叙事。美国叙事学家伯格就说过,作为原始叙事的童话的各种因素在经过派生和发挥之后,可以引发出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化样式。他曾以一篇欧洲的民间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故事为例,来分析其中的叙事元素,认为其中就包括了不同的通俗文学样式的萌芽:怪动物(恐怖小说的元素)、出发去寻找被绑架的公主(侦探小说的叙事元素)、类似于火箭飞船的魔毯(科幻元素)、与怪物搏斗(动作冒险小说的元素)、与公主结婚(浪漫故事元素)。伯格的这种童话叙事学分析说明,民间童话作为人类童年叙事对后来的叙事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科幻小说、探险故事和侦探小说等很多通俗文学样式,都是有民间故事这个根的。
除此之外,要充分认识民间故事改编的价值和意义。欧洲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经历了一个民间故事的改编期。它们直接影响了家庭和孩子的成长,也奠定了欧洲人的童年阅读,为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儿童读物出版及语文教育奠定了广泛的读者基础,甚至直接推动了欧洲现代学校教育与文学经典的接受和传播。
不过,民间故事的改编并不容易。改编和重述,不是抄写与重复,而是再创造,用新的语言和思维,用现代观念来再现民间故事的魅力,也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重新传播与发扬。同时,改编要考虑最大的读者群。过去,也有一些对我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民间童话的改编和重述,但都是按照成年人的理解与接受来改编的,而很少按照《格林童话》的方式来改编。格林兄弟在改编和重述中将之定位为“儿童与家庭故事”,这是《格林童话》得以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说,民间故事要真正改编成广受欢迎的“中国好故事”,要尽量符合儿童的接受需求,使之儿童文学化,这样才能进入家庭教育和语文教育的通途。
民间故事的改编和重述,需要抓住精神要素,把传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元素保留下来。说白了,改编中国民间故事,就是要留存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美德等核心元素。同时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形式,比如,俄国诗人普希金改编《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将民间童话改编成了童话诗,使之成为经典并广为流传。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有一些出版社推出了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绘本,受到了少儿读者的喜爱。这一点,与过去的连环画受到儿童读者喜爱是同样道理。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民间故事的价值亟待重估。民间故事可以和创意写作、儿童教育学科有机融合,把民间故事的整理和研究,与创造性改编、重述及儿童教育的需求结合起来,用纯正的中国故事,滋养中国孩子的美好童年。
(摘编自谭旭东《以新语言和新思维唤醒民间故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许多民间故事大都还只停留在收集和整理的层面上,缺乏有效的改编和重述。
B.欧洲现代学校教育与文学经典的接受和传播与欧洲经历过民间故事改编期密不可分。
C.美国叙事学家伯格认为现代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学样式起源于欧洲的民间童话故事。
D.目前一些出版社在形式上做出了改变,推出了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绘本,值得肯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用美国叙事学家伯格的分析充分阐述了必须认识到民间故事价值的观点。
B.文章通过对欧洲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分析引出对民间故事如何改编的论述。
C.文章第五段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对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和重述的方法。
D.文章对比分析了我国民间故事改编和重述的过去与现状,引导人们认识其价值和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过去缺乏大众化的民间故事是因为对民间故事的改编、重述没有考虑到读者群。
B.再好的民间故事如果不能变成适合儿童阅读和家庭教育的故事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C.民间故事如果能够用新的语言和思维来改编,就可以进入到家庭教育和语文教育中。
D.要做好民间故事的改编和重述,就必须抓住其中所蕴含的值得人们传承的精神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