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20年来,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公共交通无法及时配套发展,新建城镇和城乡接合部缺乏便利快捷的出行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成为超大城市的同时,城乡接合区域长期为交通问题困扰,以北京为例,十年间,北京常住人口增长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人,成为世界上的超大城市,但是出租车数量几乎没有增长。黑车(即无运营证的私家车,可称为“老黑车”)既填补出租车不能覆盖的地段,也填补了出租车不能覆盖的部分时段。保守估计北京有大约10万辆黑车,这些老黑车与出租车共存,长期共同提供城市交通服务,屡禁不绝。网约车平台的出现,先是以高于出租车的价格和服务质量填补了高端市场,继而替代了部分老黑车运行的地段和时段。

(摘自王静《中国网约车的监管困境及解决》)

材料二:

由于完全对应型的需求呈现出“偶发性”的特征,加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主要采用的是“巡游”的运营模式。这种“巡游”容易导致两种“不效率”的现象,第一,出租车的空跑。这种空跑可能产生于两种情境,即空车寻客与下客后的空车返程。根据美国学者的实证研究,美国出租车的空跑时间占其总工作时间的50%至70%。第二,出租车的集中。为了减少空跑,出租车往往会聚集于购物中心、中心商务区等人流集中的区域,从而在某些区域造成“供过于求”,相应地在另一些区域引起“供不应求”。即便是采用“派遣”模式的出租车服务,其用户体验也难以令人满意。由于派遣中心难以遵循最优化的配对运算法则等问题,出行者往往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或者不得不在出租车公司指定的位置上车。出租车的这种传统的巡游经营模式很难克服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问题,从而产生较高的运营成本和难以避免的资源浪费。(摘编自楼秋然《美国法上的网约车监管理论与实践——兼评七部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材料三:

人们最常用出行方式调查

(摘自一份网约车用户市场调查报告)

(注)图中的百分比是被调查人中选择某种最常用出行方式的人数占总被调查人人数的比例。

材料四:

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目前网约车十大乱象:网约车乘车安全隐患、用户信息泄露问题,不正当竞争乱象、大数据杀熟现象、乘客投诉无门维权困难、网约车企业多地无证经营、“黑车”“马甲车”等不符合运营标准车辆频现、司机资质不达标现象较为常见、“爽约车”“计价不透明”“乱收费”等乱象滋生、司机刷单炒信行为。对此,网约车企业做了大量整改工作。比如构建严格的人车加盟体系,对合作车辆进行合规检查,通过在部分城市加载智能硬件,对司机的酒驾、超速、轧线等行为实时监控。尽管如此,依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网约车的合规性,企业内部各种严格的流程、培训也没有打造出让消费者放心的乘坐环境,消费者仍旧期待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现予以规范。

(摘编自东方网《消除网约车乱象,要“说”更要“做”》)

【小题1】下列对网约车优缺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完全满足公共交通无法及时配套发展的新建城镇和城乡接合部人们的出行需求。
B.因其网络属性,更容易出现用户信息泄露,大数据杀熟,司机酒驾等问题。
C.能够提供由于出租车的价格和服务质量,继而逐渐替代部分老黑车的市场。
D.有望解决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问题,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选择以网约汽车为最常用出行方式的人数比例已经超越公交汽车,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出行方式。
B.需求的偶发性和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传统出租车习惯于采用“巡游”模式运营,提高了运营成本,造成了资源浪费。
C.采用“派遣”模式的出租车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巡游“运营模式带来的“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等“不效率”问题。
D.网约车开放、便捷的另一面是乱象丛生,尽管网约车企已经做了大量的整改工作,但依旧无法让消费者彻底放心。
【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三则文字材料的主要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10:33: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全球的森林都遭到大范围毁坏,每年大概有260亿探树被砍掉。这样大规模的工业伐林,只能用最新的自动化技术来与之抗衡。英国初创公司“生碳工程”研制出一款种树无人机,它可以代替传统人力进行空中播种,一名无人机操控人员可以同时监控六架无人机,进而达到每人每天种植10 万裸树的效率。无人机播种成本是传统造林方法的15%,目前无人机播种速度可以实现的一秒一棵,其播种误差仅在几厘来的范围内,一年内种下10亿裸树的“小目标”可以轻松实现。“生碳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到7年内,实现每年在50万公顷的土地上种植10亿棵树的目标。
(摘编自“环球网”《无人机种树,一年十亿棵》)
材料二:
工业级无人机在各行业不同细分领城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可以深入应用于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石油管道巡检、国土测绘、人工降雨、航空遥感、抢险救灾、森林防火、警用巡逻、医疗救护、野生动物保护等等诸多行业场景。我国工业无人机制造应用尚处在起步和示范阶段,总体技术还比较落后,只在为数不多的领被得到较好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整体处于爆发前的积累阶段。就拿农业植保来说,目前主流的植保无人机的续航时间多为20分钟左右,有效载荷一般在10-15公斤,这对于面积百余亩的农田尚可,如果及用在超过千亩的范围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摘编自《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材料三:
IDC发布的2016年中国无人机市场三季度报告指出,大疆无人机出货占比为52%,2016年四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下降;排名第二的掌度智控份额涨至24.3% 大强,属于国内民用无人机的开创者和领导者,降低了无人机的成本和使用门槛,真正推动无人机进入巨大的个人消费市场,使“每个人都能飞行”“到手即飞”成为现实,一直在民用无人机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但现在民用无人机门槛降低,竞争加剧,虽然整体市场在高速增长,但大疆的份额却在下降。未来,在产品差异化、应用创新化、产业链成熟化、政策完善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无人机市场格局仍将会面临一定程度的发展。技术创新脚步不停,也将带领无人机未来在更多方面创造新的用途。
(摘编自“搜狐科技”《2017 年中国无人机行业竞争分析》)
材料四:
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对无人机相关领域的立法和监管提出建议。蒋秋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各类无人机在低空域的无序使用,已经威胁到民用飞机和军用飞机的起降,影响机场正常运行,严重者有可能导致空难事故。”她建议,政府应尽快制定无人机的生产、经营、使用管理条例、技术标准和许可认证细则。梁志毅表示,建议建立起无人机实名登记制度,以防被被不法分子利用来实施犯罪,切实消除对于各领域可能造成的现实威胁。在他看来,民用无人机黑飞事件多发,首先是行业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其次管理无人机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所以应从国家层面加强对民用无人机的监管力度,给无人机配备一机一码的标识码,建立起无人机实名登记制度。
(摘编自《无人机行业2017年终盘点监管与发展并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的生态都遭到大范围破坏的背景下,科技的作用凸显出来,最新的自动化技术承担起与这种破坏抗衡的责任。
B.虽然工业级无人机在各行业细分领城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未来5-10年,其在农林植保行业的应用仍高于其他行业。
C.大疆是国内民用无人机的开创者和领导者,降低了成本和使用门槛,使普通用户既能买得起,操作时也不太依赖专门技术人员指导。
D.目前,无人机使用的主要问题是无序和黑飞,这北同题有时会威胁飞机起降,影响机场正常运行,甚至导致空难事故。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初创公司“生碳工程”研制出的种树无人机,可以无需传统人力进行空中播种,具有高效节约成本、准确的特点。
B.我国工业无人机制造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只在少数领域得到较好的发展,电力遇检行业未来爆发的力度可能相对较小。
C.大量民用无人机如果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能在产品差异化、应用创新化等方面有所实破,就能止住市场份额下跌的势头。
D.全国人大代表对无人机相关领域的立法和监管提出建议,是为了切实消除无人机使用乱象对于各领城可能造成的现实威胁。
【小题3】无人机行业如何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请结合材料内容提一些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将其作为核心范畴。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情世事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分析诗歌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上联情,下联景”之类。其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不免将之推向极端。至于把“真”和“实”机械地等同起来,就更加僵化了。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他把景钉 死在“实”,也就是现场感上。他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提供了理论支撑。“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虚拟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

“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是真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情”。 

在汉语中,虚和假是联系在一起的,怎样才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这个突破首先在理论范畴上。一般诗评词评,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人心不阿,各如其面,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诗文也会有无穷的不同。

(节选自孙绍振《情景之真实、变异和相生》,有删改)

【小题1】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把“真”和“实”机械地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
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小题2】依据第③段内容,下列诗句及分析不符合“无景之景”特点的一项是(  )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想象酒醒时只能独自面对岸边杨柳、凄冷晓风和如钩残月,表现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借景抒情,用白云随风飘浮比喻友人行踪不定,用夕阳不忍离开大地,表现对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写日后一定登上泰山顶峰,那时俯瞰群山,群山会显得更渺小,表现泰山的雄姿和气势。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想象与亲人团圆时,共剪西窗烛,再谈及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一般的诗评词评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D.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评论,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和阿拉伯人远航的局限性
中古时期,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的远洋航行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他们开辟了从东亚到印度洋和东非之间的各条航线,包括从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15世纪的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强大的国家,郑和船队就已具备了环球航行的能力,但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的远洋航行却偃旗息鼓了,阿拉伯人的远航也仅在印度洋海域,至多到中国而已。
首先,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政治上的动因是主要的。这是因为在仍以自然经济立国的中国,没有对海外商品市场的需求。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统治者都以天朝上国自居,把邻国视为番夷,对邻国主张宣化、怀柔政策,通过“贡赠”或“厚往而薄来”的形式,笼络邻国,建立起封建宗主国和臣属国的关系,只要邻国番邦岁岁来朝,歌功颂德,就满足了。其贸易交往实质上是以经济赠予为手段,达到邻国在政治上拥护自己的目的。如1411年马六甲国王拜里迷苏刺率540余人的庞大使团访问中国,明成祖按王礼接待,他们住在中国的开支不算,告别时,还赠送礼物和金银。因此,郑和下西洋期间,主要是宣诏封王授印,调解邻国间的纠纷,立碑颂德,送迎使节等,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吸引亚非国家向中国示好。
需要指出的是,明朝基于政治上的考虑,降低来自东南沿海的海盗、倭寇等政治势力的威胁,一方面对海外奉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却对本国商人出海采取封禁政策,毁灭性地打击了正在兴旺发展的民间海上商业力量,严重影响了中国航海在海外的开拓。
其次,明朝命郑和下西洋,与海外互通有无,贸易目的也主要是为官府服务。明朝的远航是由政府组织的,海外贸易控制在政府手中,进口的主要产品,珍宝类和动物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显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占第二位的是医药和香料,由于价格昂贵,只有统治阶级才享用得起;进口的布匹,虽属外国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然而明初中国的棉花种植也尚属大力发展阶段,棉织品使用并不普遍,进口的布匹可能因为价格不菲而未能落入普通居民手里。用中国精美的手工业品丝绸、瓷器,交换珠宝、珍禽等自然物品,不仅对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很小,反过来巩固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完全违背价值规律的贸易方式,使国家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方式在当时尽管赢得了邻国的拥护,却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因此明成祖去世后,就有大臣劝谏停止远航。1431年,明宣宗时郑和第七次远航,终成绝唱。
活跃于印度洋海域的阿拉伯人,经济上比较依赖海上贸易,以盈利为目的,独立性较强,但14、15世纪,阿拉伯各国尚未出现资本主义关系萌芽,阿拉伯人的商业没有国内的产业作为基础,没有建立海内外一体化贸易网络的必要,不像西欧基于国内手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基础,具有强烈的扩张特点。因此,阿拉伯的海外贸易也是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介贸易,所得利润多用于封建性耗费,对商品经济的促进没有很大影响。
(选自解光云《世界文化史•全球海道大通和新旧大陆文化的交融》,略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成祖曾以天朝上国自居,命令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为中国当时以自然经济立国,没有产生对海外商品市场的需求。
B.明朝远航通过政府组织,自然海外的贸易控制在政府手中,进口的珍宝类、动物类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明显服务的对象就是统治阶级。
C.明朝贸易方式完全违背了价值规律,使国家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有大臣反对远航,郑和的第七次远航则不同,于是成了绝唱。
D.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介贸易,所得利润多用于封建性耗费,这是阿拉伯各国海外贸易的特点,对商品经济的促进没有太大影响。
【小题3】【小题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方面,也就是政治动因和贸易目的来论证中国远航受限的原因,其中政治动因是主要的。
B.文章第二段举明成祖按王礼接待马六甲国王拜里迷苏刺率领的使团,告别还赠送礼物、金银的例子,证明明朝贸易交往实质是以经济赠予为手段,达到邻国在政治上拥护自己的目的。
C.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中国人和阿拉伯人远航受限的原因,其中指出了中国人的远航给国家财政带来的沉重负担。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了中国和阿拉伯远航的局限性,二者平分笔墨,举例详实,具有说服力。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15世界中国的郑和船队已具备了环球航行的能力,后来却偃旗息鼓了;阿拉伯人的远航虽然独立性较强,但也仅在印度洋海域。可见,中国人和阿拉伯人远航有局限性。
B.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统治者通过“贡赠”或“厚往而薄来”的形式,笼络邻国,建立相互关系,因为他们喜欢以天朝上国自居,只要邻国番邦岁岁来朝,歌功颂德就满足了。
C.如果明朝远航与海外互通有无的目的不是以服务官府为主,那么海外贸易有可能加大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动摇中国的自然经济。
D.只要明朝不采取封禁本国商人出海的政策,就不会使中国人的航海受到毁灭性打击,使中国航海在海外的开拓严重受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代的酒文化

我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或饮酒的。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等相关事务。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独特的酒文化。

在汉代,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醉倒在皇帝面前。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实行官府酒类专卖制度。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武帝死后,酒类专卖制度被取消,改征酒税。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的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视饮酒为“嘉会之好”。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是畅饮的大好时机。

当时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河北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一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

在汉代,酒用作实行仁政的工具。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酺五日”的意思是欢聚饮酒五日。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十八以上赐米、酒、肉。”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子百户牛酒。

酒还用来篇劳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武帝初置四郡保边塞,臧宫率兵屯驻骆越,越人“乃奉牛酒以劳军营”。

酒在汉代也用于医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记载了利用药物配合治疗的药酒方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记载。

汉代还有乡饮的仪式。乡饮是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仪式严格区分长幼尊卑,要选择吉日举行。成帝鸿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乡饮酒礼”。每年三月学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时也要举行盛大的酒会。“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

按照汉代的礼俗,当别人进酒时,不让倒满或者一饮而尽,通常认为是对进酒人的不尊重。灌夫与田蚡有矛盾,灌夫给他倒酒时被田蚡拒绝了,灌夫因此骂座。

当时男女宴饮时可以杂坐,刘邦回故乡时,当地的男女一起在宴会上“日乐饮极欢”。汉代时供人宴饮的酒店叫作“垆”,当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在临邛开了一家酒店,相如“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

按当时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大规模宴饮还分堂上堂下,以区分贵贱,吕公当年宴饮,“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礼仪制度的严格。

(摘编自王绪栋《浅析汉代的酒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酒文化历史久远,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酒具和古代设置的有关官职,可证明我国西周时已掌握了酿酒的技术,也有着饮酒的风俗。
B.汉代酿酒业空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以豪饮为荣,豪饮成风,有大臣在皇帝面前因喝醉了酒而有失礼仪,也没有被追究责任。
C.汉武帝时实行酒业官营政策,官府独占酒利,不许私人自由酿酤,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不利于酿酒业的发展,武帝死后,这一制度被取消了。
D.汉代酒的种类很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从刘胜墓中出土的陶缸题字和汉景帝时元王设醴招待穆生,可知米酒当时只是皇族的专享。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代,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贵族官僚,在节庆聚宴时都离不开酒,可以说酒是必需品,没有酒,人们的生活将失色不少。
B.在汉代,酒被统治者用作奖赏的工具,不仅可以把酒奖给男性,还可以奖给女性,还会用来搞劳军士,以显示统治者实行仁政。
C.汉代的乡饮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由于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仪式非常受重视,要选择吉日举行,还要严格区分长幼尊卑。
D.在汉代,女子可以和男子一起喝酒,在宴饮时还可以杂坐,甚至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当街卖酒,才女卓文君就曾经当垆卖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药酒方剂和张仲景两部药书中的大量记载,我们可以推断酒在汉代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B.汉代的成帝、明帝时,在祭祀圣师周公、孔子时,都会在学校举行盛大的酒会,可见酒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C.灌夫与田蚡本来就有矛盾,因为田蚡拒绝了灌夫的倒酒,所以灌夫认为这是田蚡对他的极大的不尊重,当场就骂了田蚡。
D.按照汉代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鸿门宴》中项羽作为主人东向坐,刘邦作为客人北向坐,是符合礼仪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鞋》——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小题2】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