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智能化时代大幕的开启,人工智能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迎面而来,不仅冲击着各行各业,也改变着我们的认识和观念。军事是对技术变化天生敏感的领域,人工智能在军事上的发展和应用正迅猛发展。当前,信息技术、传感器、大数据和物联网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将在未来战场上贡献独特的“机器智慧与力量”。

恩格斯曾言,尖端科技的应用最早是从军事领域开始的。新科技显著提升军事作战能力时,便促成军事变革的发生。从军事变革史看,科学技术在历次变革中发挥着源头促发性、基础支撑性作用,谁具有技术变革的敏感性并首先实现技术上的突破,谁就能掌握新的战争规则。对一支军队而言,不能正确预判军事科技突破方向、把握战争形态变化,不仅会导致“技术代差”,更会导致国家安全等危机。美、俄等传统军事强国预见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都把人工智能视为“改变战争游戏规则”的颠覆性技术,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智能化战争,并已提前布局,希望抢占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先机,力求与潜在对手拉开“代差”。几个月前,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沙纳汉正式发布关于成立“联合人工智能中心”的备忘录,这将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在美军军事项目上的应用力度。俄罗斯也视人工智能为未来军事竞争的制高点,正加紧研制可以驾驶车辆的类人机器人。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成为人类迄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也可能成为最糟糕的事。”霍金对人工智能的这一评价,启示我们面对“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军事应用要保持足够的审慎。未来,随着大量智能化无人系统运用于战场,战争成本将大大降低,作战人员的“零伤亡”有望成为现实,这极易导致军事强国在武力使用上更加随意。而在复杂战场环境下,高度智能化的无人作战系统极有可能出现识别错误、通信降级等问题,而诸如滥杀无辜、系统失控等潜在风险更会让智能武器成为人类的无穷隐忧。  由此可见,事关战争的重大问题决不能轻易交由机器做抉择。即便是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日益完善成熟,也不能放任智能武器的“野蛮生长”,需要警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安全、法律、伦理等诸多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各国应加强社会安全监督管控,形成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治理模式;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军备控制的讨论与谈判,贡献人类智慧;牢固确立人类是人机关系主导者的思想,实现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有效控制,让其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服务。

今天,面对科技发展之“大变局”“大突破”,我国应站在设计战争、掌握制胜规则的高度,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对战争形态演变的内在驱动性影响,切实夺取未来战争主动权;我们需要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搞好战略规划,密切跟踪前沿技术以积极主动的作为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摘编自《AI军事应用是一把双刃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中能够迅猛发展,是因为和其他领域相比较而言,军事领域更容易接纳新技术。
B.当前,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方面虽已成熟,但要考虑其可能会带来的安全、伦理等问题,所以并不能放任智能武器的发展。
C.美俄两国希望抢占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先机,目的是提前布局,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这种颠覆性技术。
D.人工智能应用在军事上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确立“人类是人机关系主导者”的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影响、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条理清晰。
B.第②段以美国和俄罗斯两国的做法为例,证明了人工智能是军事科技最佳的突破方向。
C.第③段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了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上的问题,也为解决问题给出了建议。
D.文章引用恩格斯与霍金的言论,既支撑了作者对A军事应用的观点,也增强了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军事运用上能否更好贡献“机器智慧与力量”,与当前信息技术、传感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方面发展相关。
B.智能化无人系统在战场中的运用,将会大大降低战争成本和人员伤亡的风险,但是也增加军事强国随意使用武力的风险。
C.正确预判军事科技突破方向、把握战争形态变化,就不会导致“技术代差”,从而使国家安全等危机得到有效地解除。
D.随着科技进步,人工智能影响战争形态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为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应充分发展和利用好人工智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2 11:4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7年12月3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开幕,12月4日,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通安厅举行“共享红利:互联网精准扶贫”分论坛。
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四川苍溪县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发表演讲,与大家分享互联网扶贫体会。李君说:我们用互联网思维发展农业共享经济,激发农村闲置生产力的价值。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共享经济主要在大城市,比如说滴滴、摩拜。到农村也可以发展农村共享经济,拿家禽养殖来说,每家都有闲置的地方,比如有粮食,有劳动力,但因为家禽的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老百姓对行情把握不准,很多老百姓一般情况下只养自己吃的,造成生产力和生产资源的浪费和闲置,而在大城市大家又觉得吃的肉越来越没肉味。我们把农户组织起来共同打造“岫云村”品牌,以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为导向,在成都市开设了首家扶贫体验餐厅,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消费者在这里可以吃饭,可以购买和定制我们的农产品。
在对话环节,农业部市场和经济信息司唐珂司长介绍了农业部推动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工作情况。唐珂说,农业部主要做了并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今年在10个省开展推进,并把这项工程作为现在农业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和重大民生工程。第二,在确保***、蚂蚁金服首席执行官井贤栋表示,通过科技,我们可以在教育、电商、金融科技、生态等多个领域帮助脱贫。井贤栋说,科技能给贫困地区的人们更多贷款、保险等金融方面的支持,让他们有机会有资源扩大生产,并通过保险,防止他们因病返贫。井贤栋公布了他的一项工作计划:全面推进蚂蚁森林计划,去改善沙地的环境,给贫困农民带去种植、养护等就业机会。此外,对生态环境比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引入技术、引入人才,帮助当地找到一种最好的产业发展模式,“我们希望打造绿水青山,我们也能够让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中国信通院王志勤副院长向大家介绍了电信普遍服务工作的最新进展及今后对贫困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规划目标。王志勤表示,网络基础设施是扶贫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十三五”目标是要达到98%的行政村通宽带,90%的贫困村能够实现宽带接入。在建网之后一个重要工作,是怎么样让广大农村地区能用得起,还能用得好。用得起,我们希望运营企业能针对这些贫困地区制定特别优惠的套餐。用得好,首先要实施数字技能教育,使农民能学会上网技能,包括互联网+医疗技能。希望这些地区接入宽带业务之后,把农村好的农产品以及好的文化产品输送到全球,真正获得数字经济方面的利益。
(据国际在线消息综合改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两项是
A.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使中国众多偏僻地区的亿万小农户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对于我们打赢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B.类似“扶贫体验餐厅”一类的实体店,可通过体验一定程度解决信任问题,有助于传统美德回归,还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
C.根据农业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十三五”收官之时,也就是我国所有行政村宽带网络全面覆盖之日,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D.五年间,特色产业对脱贫的贡献率上升了百分之十八点几,意味着政府和企业携手,可以利用特色产业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增收脱贫。
E.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担负起帮助脱贫的重任,企业给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贷款使之扩大生产,他们就能脱贫致富。
【小题3】通览上述文段,说说实施“互联网精准扶贫”需要怎样的精神或意识。

同类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驴打滚儿
林海音
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子的影子。树荫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
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宋妈让他蹲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宋妈喂燕燕吃冻柿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做《雪》的课文: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老师说,这是一个不会做诗的皇帝做的诗,最后一句还是他的臣子给接上去的。但是念起来很顺嘴,很好听。
妈妈在灯下做燕燕的红缎子棉袄,棉花撕得小小的、薄薄的,一层层地铺上去。妈妈说:“把你当家的叫来,信是我叫老爷偷着写的,你跟他回去吧,明年生了儿子再回这儿来。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小栓子和丫头子,活该命里都不归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打这儿起就不生养了!”
宋妈一声不言语,妈妈又说:
“你瞧怎么样?”
宋妈这才说:
“也好,我回家跟他算账去!”
爸爸和妈妈都笑了。
“这几个孩子呢?”宋妈说。
“你还怕我亏待了他们吗?”妈妈笑着说。
宋妈看着我说:
“你念书大了,可别欺侮弟弟呀!别净跟你爸爸告他的状,他小。”
弟弟已经倒在椅子上睡着了。
宋妈把弟弟抱到床上去,她轻轻给弟弟脱鞋,怕惊醒了他。她叹口气说:“明天早上看不见我,不定怎么闹。”她又对妈妈说:“这孩子脾气犟,叫老爷别动不动就打他;燕燕这两天有点咳嗽,您还是拿鸭梨炖冰糖给她吃;英子的毛窝我带回去做,有人上京就给捎了来;珠珠的袜子都该补了。还有,……我看我还是……唉!”宋妈的话没有说完,就不说了。
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她丝毫不在乎地接过钱,数也不数,笑得很惨:
“说走就走了!”
“早点睡觉吧,明天你还得起早。”妈妈说。
宋妈打开门看看天说:
“那年个,上京来的那天也是下着鹅毛大雪,一晃儿,四年了!”
她的那件红棉袄,也早就拆了;旧棉花换了榧子儿,泡了梳头用;面子和里子,给小栓子纳鞋底了。
“妈,宋妈回去还来不来了?”我躺在床上问妈妈。
妈妈摆手叫我小声点儿,她怕我吵醒了弟弟,她轻声地对我说:
“英子,她现在回去,也许到明年的下雪天又来了,抱着一个新的娃娃。”
“明天早上谁给我梳辫子?”我的头发又黄又短,很难梳,每天早上总是跳脚催着宋妈,她就要骂我:
“催惯了,赶明儿要上花轿也这么催,多寒碜!”
“明天早点儿起来,还可以赶着让宋妈给你梳了辫子再走。”妈妈说。
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听见窗外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赶快起床下地跑到窗边向外看。雪停了,干树枝上挂着雪,小驴拴在树干上,它一动弹,树枝上的雪就被抖落下来,掉在驴背上。
我轻轻地穿上衣服出去,到下房找宋妈,她看见我这样早起来,吓了一跳。我说:
“宋妈,给我梳辫子。”
她今天特别的和气,不唠叨我了。
小驴儿吃好了早点,黄板儿牙把它牵到大门口,被褥一条条地搭在驴背上,好像一张沙发椅那么厚,骑上去一定很舒服。
宋妈打点好了,她用一条毛线大围巾包住头,再在脖子上绕两绕。她跟我说:
“我不叫你妈了,稀饭在火上炖着呢!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样儿。”说完她就盘腿坐在驴背上,那姿势真叫绝!
黄板儿牙拍了一下驴屁股,小驴儿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了一个个清楚的蹄印儿。黄板儿牙在后面跟着驴跑,嘴里喊着:“得、得、得、得。”
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的清新空气里,响得真好听。
(选自《城南旧事》,有删改)
相关链接:《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驴打滚儿》是其中一篇,写宋妈的悲剧命运。她嫁给一个好吃懒做的赌徒,生下一双儿女后,就去了英子家做佣人,丈夫则偷偷把女儿卖了,儿子因没照看好掉到河里淹死了。过了好几年,宋妈才知道,之前她还在一直给儿子小栓子做新衣服、新鞋子往家里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雪夜念诗一情节,营造了温馨的氛围,表明宋妈与这个家庭关系融洽,同时也反衬了宋妈的悲苦。
B.宋妈在离开前的晚上,跟英子的妈妈交代了很多注意事项,表现出宋妈对英子和弟妹的不放心,体现了她矛盾的心理。
C.宋妈说回家和丈夫算账,英子的爸妈都笑了,他们笑的原因是他们了解宋妈,宋妈不是那种跟人算账的人,宋妈这样说表明她接受了他们的安排。
D.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手法,回忆了关于宋妈的生活点滴,表现了英子对宋妈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宋妈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两段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纪元前后,世界有两个中心: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兴都库什山(在今阿富汗境内),在那里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地中海到伊朗高原,以亚历山大亚里(在埃及的尼罗河口)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一体化的世界。一个世纪以后,在东方,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建成了一个政治文化一体化的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中间,横亘着从小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系列隆起的大山,像一道由雪峰和高山组成的天然屏障,只有一些险隘的山口,维持着两个世界间微弱的交通。中华国由秦入汉后,开始向西北扩张,一直扩张到中亚。于是,两个世界中心——长安和罗马,借助丝绸之路开始了频繁的交流沟通。此后就是漫长的20个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再也没能在旧址上重建,而中华帝国则由秦汉、隋唐、宋元,一直到明清,其间虽有阶段性的分裂动乱,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思想一贯,则是现实中的常态。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20个世纪是“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
②如果说秦汉帝国只是当时世界的两个中心之一,那么后来的盛世大唐则是当时世界的中心。罗马帝国衰败以后,再也没有复原,而秦汉帝国的遗产被完整地继承下来。经过近四个世纪的战乱之后,隋唐重新统一了中华,在秦汉帝国的版图上重建了一个胡汉混血的世界帝国。长安再次成为世界之都。于是,四邻番邦归附贡献,万里商贾远来贸易;波斯的流亡贵族、大食的商人教士、日本的留学生、东非或爪哇的“昆仑奴”和睦居住在同一座都市里;吐蕃的马匹,阿拉伯的鸵鸟,天竺的孔雀,波斯的铜器,爪哇的犀牛,高丽的贡纸,井然陈列在同一处市面上;佛教徒、道教徒、景教徒、摩尼教徒、拜火教徒与前来避难的伊斯兰教徒在毗邻的寺庙里相安礼拜。作为帝国之都的长安,有世界胸怀与气象。
③大唐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其文治武功的影响,西到印度,东及朝鲜、日本。西北的大山被翻越,征战、和亲、贡纳,贸易将大唐文明远播到吐蕃与波斯。中华文化在东亚传播,由中国而朝鲜、日本,由越南而南洋诸岛,华夏文化圈到唐代基本形成。公元后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东南亚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国家与民族、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共同的价值基础。汉字为这个文化共同体提供了语言基础,建立在儒学科举、唐朝律令、汉传佛教基础上的共同的政教制度,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一个代代表着当时最先进文化的“华夏文化圈”。
(摘编自彭艳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光明日报》2017年07月08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纪元前后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先后分别成为世界的中心,二者之间只有微弱的联系。
B.公元后第一个千年,整个亚洲“华夏化”,中国创立了“华夏文化圈”。
C.盛唐成为世界中心后,长安是世界之都,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物产及所有宗教。
D.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基本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保持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成为常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世界文明中心的产生、发展与衰落的过程,思路清晰。
B.文章开头陈述了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崛起的方式及过程,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C.第二段论证“大唐是世界的中心”这一观点,运用大量具体的实例,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的写作思路遵循时代发展的脉络,符合历史规律,使论述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文化只有不断融合、吸收别国文化,才能不断强大,才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B.世界文化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与衰亡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才能长久保持。
C.儒家思想的价值基础,汉字语言基础及科举等政教制度,使大唐成为当时世界中心。
D.中华文化有过令人自豪的繁荣时期,为世界做出过重要贡献,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克隆人与人类,之间还有多少距离?

有寓言说,一个国家有一口泉叫作“狂泉”,人只要喝一口就会变成疯子。这个国家的所有臣民都喝了狂泉之水,唯独国王没喝保持着清醒。结果全国的疯子反倒觉得国王精神有问题,想方设法“治疗”他的“疯病”。最终国王被迫喝下狂泉之水,与民同疯。

在一个简单的细胞中,也有可能上演这种“民逼官反”的乱象。细胞核是整个细胞的最高控制中心,一般来说,细胞要进行活动,都得先向细胞核“申报”,细胞核“批准”以后,会调动相关的基因,让信使——一种叫RNA的分子将遗传信息带出去,以便让相关细胞器执行自己的命令。可以说,在细胞里,细胞核就是国王,而其他结构和成分就是臣民。只有“国王”与“臣民”齐心合力,细胞才能运作得井井有条。要是“臣民”跟“国王”翻脸了会怎么样?20世纪60年代,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对一种叫做爪蟾的蟾蜍的卵细胞来了一个“狸猫换太子”:他首先取走了卵细胞的细胞核,将一个爪蟾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这个卵细胞中,还对这个卵细胞用电流和化学药剂进行处理,相当于在卵细胞的“臣民”中散播谣言:你已经受精了,赶紧变成受精卵然后发育成胚胎吧。 “臣民”并没有意识到“国王”被调包,纷纷“请求”细胞核“下达”让受精卵发育的命令。由于“众怒难犯”, 细胞核不得不让自己转型成一个卵细胞的细胞核来指导卵细胞发育成胚胎。

这种技术叫做“克隆”。通过克隆技术,一个普通的体细胞也能变得像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各种器官乃至完整生物个体的可能性。

1996年,一只名叫“多利”的克隆羊在英国降生,之后,人们开始纷纷关注起一个新名词——“克隆人”。对于克隆人,与民间的恐惧态度不同,学术界更多的是期待:在不能克隆人类个体的情况下,可以先克隆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理论上,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产生人体绝大多数的组织和器官,一旦克隆技术成熟,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苦苦等待器官配型的岁月也许就将一去不复返了。

生物学家们围绕胚胎干细胞的克隆展开了激烈的竞赛。

然而,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并非信手拈来。被转移到卵细胞里面的细胞核属于“赶鸭子上架”,这个细胞核对于自己的新任务、新身份会有诸多的不适应。结果就是绝大多数克隆胚胎都难以正常发育,以至“胎死腹中”。

在动物身上做实验,研究者收集成百上千的卵细胞,进行成百上千次核移植,本着枪打多了总会中靶的思想去尝试,总会有那么几个体细胞核能够“在工作中学习进步”,做好自己的新工作,指挥细胞成为健康的胚胎与动物个体。但是人类一个月才排出一颗卵,加之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灵长类动物的细胞核似乎对自己的工作非常“专一”,无论怎么进行“培训”似乎都难以使它们胜任新工作,这让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任务异常艰巨。

最先宣布胜利的是韩国科学家黄禹锡。他在《科学》上宣称成功地克隆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然而几个月后遭人举报。核查之后,人们震惊地发现,黄禹锡团队创造的所谓“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竟是镜花水月。

自此之后,克隆仿佛成了一个被打入冷宫的妃子。

可是,有那么一批人依然坚信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并不是死路一条,仍旧在坚持不懈地尝试。他们在极为有限的理论指导下穷举着每一种可能有效的技术参数……很多人放弃了,但是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为后人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而每一点进步都共同铺就坚持到底者的征途。

2007年,黑暗的道路上终于有了第一抹光明,美籍维吾尔族人米塔利波夫的团队成功克隆出了猕猴的胚胎干细胞,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热情被重新点燃。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人类胚胎干细胞被成功克隆。但是大家等啊等,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仿佛就是骡子前面的那根胡萝卜,分明近在眼前了,可就是怎么也吃不到。

令科学家意外的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其实一直就放在他们的桌上。2013年,米塔利波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人类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中使用了咖啡因,结果看到了科学家们翘首期待的奇迹:用咖啡因处理过的克隆人类胚胎不但可以高效地完成重编程,而且由此得到的胚胎还有着史无前例的完美形态。

为什么咖啡因会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相当于把卵细胞原来的“国王”驱逐,扶植了一个外来的“新国王”上位,而咖啡因就相当于一个“顾命大臣”,它可以在政权交接的时候努力“安定民心”,确保“新国王”顺利即位。

至此,克隆人这项在十多年间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技术,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克隆人技术在十多年间经历了哪些大起大落。
【小题3】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小题4】文章倒数第五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和认识?请结合科学研究的现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1
6月22日下午,记者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的“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至6月份,全省法院共受理校园欺凌和暴力刑事、民事案件83件,目前已审结63件。与此同时,全省法院持续开展送法进校园、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1000多名法官积极参与,踊跃奔走在法治宣传教育第一线,先后举办各类活动400余场,受教育师生家长37万余人,发送宣传彩页6万余份、书籍5万余册、学习用品用具1万余套,受到学生、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摘编自2017年6月23日“人民网-河南频道”)
材料2
不同类型校园暴力的具体内容网络欺凌(隐私、个人信息被发布到网上,在网上被同学骂、欺负等),社交欺凌(被同学传播小道消息、八卦以及被排斥、孤立等,前两项尤为严重),言语欺凌(被同学恐吓94%,被用不好听的外号称呼34.5%,遭到同学的当众嘲笑27.5%,被同学辱骂36.4%),身体欺凌(被同学敲诈、勒索或抢走东西等)。
材料3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的发生率上都要远高于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骂人、说脏话的发生率为56.9%,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则高达85.0%;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吵架的发生率为32.8%,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则为63.4%……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中,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都差不多比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高一倍以上。
(摘编自《调查: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
材料4   
从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等角度讲,学生在学校中也应该有免于恐惧的权利。在校园中,只要伤害是故意的,并导致受害学生处于惊吓或恐惧之中,无论伤害的形式如何、程度大小,都是欺凌。站在预防同类事件的角度,学校应是预防校园欺凌的第一责任人和首要责任人。一旦学校放弃对校园欺凌的干预和防范,必然会导致欺凌的盛行以及欺凌事件影响的扩大。防范同类事件的发生,学校不能“和稀泥”。在对欺凌事件中的加害者进行教育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形,适时适度进行惩戒,有其必要。如果受教育权的行使受到他人严重干扰,那么暂停干扰者到校学习的举措也值得考虑。总而言之,打造一个更加安全、使学生免于恐惧的校园,需要从多方入手,保障更多人的受教育权。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校园欺凌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园欺凌主要有网络欺凌、社交欺凌、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等主要内容。
B.社交欺凌中表现突出的是对其他同学传播有损于当事人人格品行的谣言。
C.被恐吓、被起外号、被辱骂、被嘲笑等欺凌方式的发生率依次越来越高。
D.从材料1相关内容看,我国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率较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2017年上半年河南全省法院共受理校园欺凌和暴力刑事、民事案件83件,这说明校园欺凌或犯罪问题在一些地方依然十分突出。
B.材料1并列使用“校园欺凌和暴力刑事、民事案件”,材料3又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字样,可见校园欺凌内涵有待明确界定。
C.校园欺凌容易导致连锁反应,严重危及社会治安,因为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中,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相对更高些。
D.只要地方法院持续开展送法进校园、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促成更多法官参与,把法治宣传深入教育第一线,欺凌问题便可解决。
E. 材料3对比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和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在骂人、说脏话上的发生率,意在启示校园文明建设要加强。
【小题3】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后果严重,积极防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怎样具体防治校园欺凌呢?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