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第一,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第二,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不独是华族的共祖,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山海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颛顼(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又云:“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山海经》是一部出自战国时期的人文地理书,兼有神话性质,所言民族之间的自然血缘性关系也许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如若从文化上考虑,它们之间也是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血缘性的。

第三,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逸周书》云:“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以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生活过的民族存在某种内在关系,具体来说是指血缘性关系或社会性关系。
B.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后具有类血缘的意义,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
C.血缘关系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家庭伦理用以治家,也是治国的政治原则。
D.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所以国家、国土、国民等概念在中华民族意识中是一体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情理合一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因而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
B.文章从家与国、国与族等三个统一性,系统阐释了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特殊性。
C.文章最后呼吁当代文艺工作者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斗。
D.文章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名人名言,用于佐证说理,论述有理有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炎帝和黄帝是中国诸多民族的祖先,由《山海经》的特点推测其记载的血缘性关系可能是指文化血缘性。
B.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因其在生活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既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而成为一种美学情怀。
C.由于时代等原因,张载、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D.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彰显了这种美学精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6 03:4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德与文化确实是中国现实的一个短板,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短板之一。我们一直有敬畏老天的传统。问题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知、不可控的神秘力量一步步减 少,那么靠“老天”管理世道人心的机制还灵不灵?替代性的机制又如何建立?
除了“老天”,以前管理道德的另一个重要工具就是先人。先人,或说祖宗,就是一 个中国化的上帝。祖宗意味着名誉和尊严,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公共监视和家族压力,多 少能约束人的一些行为。现在,因为环境的变化,因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祖 宗这个制衡角色正在弱化、淡化、虚化。这也是我们需要有所准备的一个历史过程。
当然,对于道德管理来说,历史性变化也不全是负面的。以前的乡村人情有很强的 经济功能,“人情是把锯,你一来我一去”,隐含着一种先存后取的互助机制和期权关系。 经济不仅仅是经济,也是道德和文化的关联条件。一个人脱贫了,小康了,他的人格就 可能更独立一些,更阳光一些,至少不必因一笔学费而背上沉重债务,受制于某种人情 关系网的枷锁。
如果说历史的坐标是纵坐标,那么世界的坐标就是横坐标。巴西、印度、墨西哥等 国都有巨大的贫民窟。因为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失地的农民无路可走,从 四面八方涌向城市,而虚弱的城市和工业又吸纳不了他们,于是只能把他们排拒在城外, 成了里三层外三层包围这些孤岛型城市的海洋。
不少经济学家说,如果容许土地自由买卖,农民立刻可以通过卖地获得可观的原始 资本,就可以自主创业,进城做生意等,促进现代化和城市化。但海南不少发了土地财 的郊区农民,很快就挥霍一空,重新成了需要社会救助的穷光蛋。所谓人们都是“理性 人”的启蒙主义假设,以为人人都是天然的理财能手、都能“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大 半是想当然,具有极大风险。只有从实际出发,我们才可能知道,为什么家庭承包责任 制尽管不是一个最好的制度,却是社会巨大的稳定器,是给一大半老百姓社会保障托底。 为广大农民工留一条谋生的后路,这种安排也为工业经济应对波动周期,提供了充裕的 回旋余地和抗压能力,形成另类工业化道路的“中国特色”。
事实上,日本、韩国等东亚社会,也都是警惕土地兼并风险的。大体上说,东亚国 家和地区的乡村建设、农业发展相对成功,日本、韩国的有关经验值得借鉴,比欧美经验更重要。欧美基本上都城市化了,因为它们碰上历史机遇,抢上了工业化的早班车,已把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当成它们的“农村”,自己当好“城里人”就行了。欧洲多是“雨 热不同季”,土地好,气候不好,即气候不大宜农,因此历史上从未有过东亚这样深厚的 农耕传统。这样,它们的经验离我们太远,参考价值不大,更不可作为发展范本。
(摘编自韩少功《观察中国乡村的两个坐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敬畏老天的传统在眼下的中国乡村已经不合时宜。
B.祖宗对中国人来说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上帝一样的存在,时刻监视人的行为。
C.乡村人情的弱化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对培养独立的人格有积极的作用。
D.中国不容许自由买卖的土地政策,客观上制约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探讨中国乡村的道德文化与经济建设等问题。
B.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乡村道德失范的缘由,提出了道德重建的方案。
C.文章在横向论述乡村建设时举出反面实例,间接肯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相对优势。
D.对于乡村建设,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纵横分析,最后指明了它可能的发展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新的道德文化机制,乡村建设就只有加强“法天敬祖”的教育。
B.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国家贫民窟现象的突出,与当地的土地政策关系密切。
C.中国农民人数众多,又不都是“理性人”,所以出台新土地政策要十分慎重。
D.与欧洲相比,拥有深厚农耕传统的日本等东亚地区的乡村建设经验更值得中国借鉴。

同类题2

材料一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0%的受访者赞同“儿童分级阅读”。
伴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推进,家长为孩子购买童书或陪伴孩子阅读已经成为不少文化场所一道温暖的风景,但“究竟哪些书适合我的孩子”的确令家长很苦恼。
如果一个孩子在10岁前还没有建立起阅读的习惯,他今后恐怕不太可能再喜欢上阅读了,所以创造更多条件把最好的阅读融入最珍贵的童年至关重要。如果孩子在儿童阶段就养成阅读的习惯、爱好,那么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童书分级”有助于儿童阅读精细化。通过精细化阅读,可以使孩子通过吸收文化知识获得更快的成长速度和更广的成长空间,有效避免“书不对路”对阅读积极性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吴学安《“童书分级”并非多此一举》,2017年11月1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二

家长为儿童选购书籍主要参考依据(多选)
(1)A:以孩子兴趣为主
(2)B:根据教育专家推荐
(3)C:购买经典图书
(4)D:老师推荐的图书
(5)E:购买畅销的书籍
(6)F:自己决定
(7)G:听从书店购书建议
(8)H:随意挑选
(资料于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
材料三
分级阅读,是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
如果按照心理学和儿童发展的科学来判断儿童阅读分级必要性的话,年龄越小越适用。因为儿童的身心差异太大了,特别是婴儿时期,差一个月两个月就会有明显的认知上的不同。如果不分级,容易造成阅读压力,让儿童丧失对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从阅读实践出发,7岁以后的阅读,视儿童在6岁前阅读习惯的建立与否,阅读水平开始逐渐拉开距离。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很多阅读专家反对分级阅读,觉得分级会限制大部分阅读能力强的孩子。
(摘编自保冬妮《建立科学合理的儿童分级阅读》,2017年9月12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在电视、手机等大众媒体的影响下,现在的儿童在兴趣、语言、服装等方面的表现都与成人区别不大了。儿童之所以会有童年,重点是儿童和成人的媒介环境是不同的,他们的媒介环境应该经过筛选和过滤。儿童分级阅读就是在塑造适合孩子的媒介环境。不过,目前国内对少儿图书分级阅读还缺乏普遍的了解和认同。虽然有一些童书已经标明了“适合X岁儿童阅读”,但是,这不是全国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详细的说明,缺乏充分的实践检验。
(摘编自赵清源《分级阅读:别让“童年的消逝”成为必然》2017.11.1《中国青年报》)
【小题1】依据全文,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趣是很多家长为孩子购书的主要参考依据,这也应是我们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制定分级阅读标准的重要依据。
B.根据教育专家、老师推荐或书籍畅销程度来选购书籍,说明部分家长需要依靠权威判断或别人的经验来购买。
C.购买畅销书籍是无视孩子的兴趣,是用成人的标准来干扰儿童的阅读需求,会使儿童过早地进人成人世界。
D.家长选购依据多样乃至随意,说明社会需要一套科学的分级阅读标准,帮助家长更科学地为孩子选购书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童书分级”不是多此一举,因为孩子10岁后可能不再喜欢阅读,所以我们要在10岁前利用分级阅读为他们提供优质图书。
B.科学适度的分级阅读是有必要的,但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要因人而异,尊重个体的实际需求,不必做出一刀切的机械要求。
C.虽然某些出版社用年龄来对书和读者做简单区分的做法并不科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儿童分级阅读体系已基本成型。
D.分级阅读针对儿童年龄有计划地提供书籍,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充分感受读书之美,对家长来说,则提供了书籍选择上的便利。
E. 由于大众媒体的影响、部分专家的反对,我国儿童分级阅读的推行遭遇了一定的挑战,但家长们热切期待科学的分级阅标准出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分级阅读对儿童的必要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邓叔群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二项是(   )
A.本文以空间顺序写作,着重记叙了邓叔群一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具有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的科学家的形象。
B.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C.作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
D.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将私人房产捐献给国家。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并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
【小题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拉面王
行吟水手
老梅的拉面馆开在蝉街东头,他既是掌柜,也是大厨兼伙计。每天一早,老梅围了围裙,面案前一站,手里眼里便全是活儿。他出手如电,唰一下揪出一拳头醒好的面,啪一声丢在案板上,双手一搓,就成了蛇样的长条。两手捏,凌空一甩,啪,拍打在面案上,再一抻,一合,眨眼的工夫,就弄成了大闺女的辫子,看得人眼花缭乱。还没等回过神来,早有大海碗盛着牛肉丁,撒着几片芜荽、萝卜片,浮着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是红,白是白、绿是绿的香喷喷的拉面,热气腾腾放在了你面前,而老梅,已经在那厢洗上碗了。吃面的一看,嘿,这人,真麻溜儿!
是个雪天,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大小伙儿哆嗦着站在了老梅的面馆前,老梅二话没说,从锅里捞出一碗面端给他。一碗热汤面下肚,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
第二天清早,蝉街的老少爷们看见老梅的小面馆里,多了个清清爽爽的年轻人,街坊们说,老梅收徒了。
年轻人叫红于,寒来暑往,红子跟着老梅学了三年手艺。一天夜里,老梅感觉红子心神不宁,在老梅关切地询问下,红子支吾着表达了要单干的想法。老梅挽留红子再学一年,可红子没吭气。老梅叹口气,说:“那就这样吧,我这里有笔钱,你拿去开店,只是记住,可别丢我的脸,”红子给老梅磕了仨响头,当夜就走了。
半月后,蝉街上新开了一家拉面馆。面馆主人是红子,新娶的媳妇给他打下手。只是蝉街人念旧,还是觉得老梅的拉面地道,大都上他那去,后来就听说红子的媳妇嫌生意不好,跟红子三天两头闹矛盾,这话传进了老梅的耳朵里,老梅什么话也没说。不久,老梅的拉面馆突然就关门歇业了。红子的拉面馆生意竟出奇地好起来,还挂起了拉面王的牌子。起初,蝉街人也有意见,你红子号称拉面王,把老梅搁哪呢?有一天,红子当众表演了面穿针孔的绝活后,大家伙就再也没话可说了。平日都说老梅抻出的拉面,能从针孔里穿出十根二十根,可谁也没亲眼见过,而红子却当众让大家开了眼。十根比头发丝细小的拉面,顺顺当当就从小小的针眼里穿了过去,这以后,人们渐渐把老梅给淡忘了。
红子几乎每天都要给蝉街上的人上演一场拉面穿针孔的绝活。他的人气越来越旺,生意委实不坏,但他面馆里盛面的大海碗,却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中不溜的平底碗。
这天,正在生意口上,有个人走进了红子的拉面馆,是老梅。吃面的人纷纷起立问候,红子见了老梅,一愣,马上堆起笑脸,迎了上去,叫了声:“师父您来了!”老梅笑了笑,说:“红子,有出息啊,这都成拉面王了。”红子勾下了头,说:“师父见笑了,都是闹着玩儿的,”老梅又一笑,径直走向水池,净过手,朝吃面的大伙说:“大伙不是一直都想看我的绝活吗?今儿咱就露两手让你们看看。”话刚落,人已旋风般站在了面案前。他手一张,揪下一块面,一下,两下,扯过来,拉过去,每个动作都摆得稳、准、利落,有如神助。胳膊抡得圆,接得紧,身子在一处,精神却贯穿到了四面八方。一时间,看得大伙目瞪口呆,待醒过神儿,老梅的身手好似满院乱飞的雀儿忽然归了巢。仔细看,老梅的手里变戏法似的捏着一根绣花针,针眼里穿着一根线。再细瞧,哪是线,分明是面嘛。大家伙挤上前,一一细数,不多不少,整整二十根,全都打针眼里穿过去了。“真神了!这才是真正深藏不露的拉面王啊!”众人都这么说,在一干人的欢呼声里,红子羞红了脸,早就跪在了老梅的面前。当天,红子就摘下了拉面王的牌子。面馆的平底碗又换成了当初的大海碗。
而老梅,早已飘然而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描写老梅抻面、煮面的场景,绘声绘色绘形,表现了老梅高超的手艺,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红子面馆里盛面的碗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折射了红子由急功近利到知错悔悟的心理变化。
C.“真神了!这才是真正深藏不露的拉面王啊!”,或明或暗地评价了老梅师徒手艺的高下,传递出众人对师徒二人的褒贬态度。
D.小说结尾笔墨洗练,运用留白的手法,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取得了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小题2】小说中隐退后的老梅忽然到红子面馆展示绝活,请简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小题3】拉面王的牌子摘了,红子将来可能成为真正的拉面王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夏夜

夏夜静谧,只有月光经过树梢来到大地的脚步声。

轻轻地,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地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由槐树、院落、柴垛、田野构成的村庄,此刻如同一个蹲在墙角下冥思的老人,一声不吭地沉默着。或许他是回忆人生路上曾经的风风雨雨,或许是在遐思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夜晚,像一条无形的路似的,最终会把他带到什么地方。

而无边的黑暗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就退去了,月光成了今夜唯一的客人。她随手携带的礼物,除了一个夜晚的安谧、平安、祥和之外,就是世界在安谧之外星星点点所发出的声音。事实上,在这样的夜晚,所有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比如说,在月光温柔的怀里,远处小溪流淌的声音,一片蛙声,还有河边浣衣女子的歌谣声,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安宁的一个微小分子。

隐隐地,从谁家的院子里传来了一声狗吠,“汪汪”两声,仿佛一个粗鲁的莽汉突然插进来一句话,让你感到意外和惊奇,但又能让你真切地感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声音的存在。

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父亲就在这个时候才显出他内心深处慈祥的一面,宽手巴掌在我的头上摸来摸去,并给我讲着小故事。我听着听着,往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而母亲,总是不时地从家中的洋芋窖里拿出一个大大的西瓜,切开,把最大最红的一牙给我。之后,她就坐在黄昏时早就铺开在院子里的一块凉席上,借着月色,一针一线地纳着布鞋。偶尔,她也唱起儿歌。我从来都不知道,母亲的声音竟然是如此地美!多年之后,母亲唱的儿歌,仍能感动我,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

长大一些,我就不是如此地听话了。总是在暮色四合月光如水的时候出门,因为有很多伙伴在外面等着我。我们一起跑到村边的柴垛前,玩起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游戏,比如跑电、斗鸡、捉迷藏……

再后来,我对于夏夜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敬畏。星空给我的,不只是辽阔、干净,更多的则是一种心灵的开阔。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最能深深的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我相信这句话,因为每当我一个人注视着星空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受到一种有力的震撼。什么是和平,什么又是爱,它们不是在高远的天空给了我答案吗?我也就由此而不由自主地憎恨起闪电和暴雨。

世界是和平的,人间原来也是安静的,无数的夏夜就是和平安静的一部分,那辽阔天际上布满的星子,像神写下的文字,逼迫着你用一生的长度去慢慢地阅读和体味。而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上,其实也只是沉默世界中极其微小的一分子,我们默默地来了,又默默地走了,悄无声息,像一个又一个夏夜,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但当你在将来的某一天偶尔回头一望的时候,就会发现,无数的夏夜不正是你不经意所亲历的一句很美很纯的诗吗?

【小题1】文中“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从文意上看,作者所说的“真正的音乐”指的是什么?
【小题2】文中“我也就由此而不由自主地憎恨起闪电和暴雨”,从文意上看,“闪电和暴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小题3】文章第五段对一家人在院子晨乘凉有大段的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4】作者围绕“夏夜”主要写了月光和星空,作者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小题5】文中说“我对于夏夜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敬畏”,综观文意,作者所“眷恋”的是什么,“敬畏”的又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小题6】文章的结尾说“无数的夏夜不正是你不经意时所亲历的一句很美很纯的诗吗?”这句话是作者对有着象征意义的“夏夜”最深切的感受,综观全文,“很美很纯的诗”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