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伶传

[清]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面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B.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C.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D.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为开宴 幸:希望
B.华林部马伶曰 过:责备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D.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部,因唐玄宗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后世称戏剧团体为梨园。
B.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来遂用作国家的代称。
C.《劝学》中“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意思是“劝告,规劝”。
D.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5:09: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日:“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B.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C.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D.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熙,是清圣祖的年号,而清圣祖则是他的谥号。这是到了唐代之后,规定一帝一元,才可能用年号称呼皇帝。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C.赋役,历代王朝向人民征课财务、调用劳力的制度。赋指田赋、人头税、资产税等,役指平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D.乞病,因病请求辞职,用于官吏自愿请求退职。古代为官者常委婉地表示辞职意愿,又如“移疾”“移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却被诬陷,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士兵冲入衙内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欻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阿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倩:请②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③洫:田间的水道。④欻:忽然。⑤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语出《周易》。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和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⑥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语出《孟子》。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是需要自己寻求的。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规之也(______)
(3)有土寇(______)
(2)自谓可十万(______)
(4)沟洫成(______)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块无与伍  (2)次日伺之,复  (3)几所擒  (4)人几
A.(1)(2)相同,(3)(4)相同
B.(1)(2)不同,(3)(4)不同
C.(1)(2)不同,(3)(4)相同
D.(1)(2)相同,(3)(4)不同
【小题3】从厚斋公的《秋林读书》题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羽冲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句回答)
【小题4】用一个成语概括刘羽冲治兵和治水最终均告失败的原因:___________。
【小题5】“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在如何对待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问题上,这句话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万柳堂记

(清)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威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在廷时无可亦无可称   訾:非议
B.而其堂曰“万柳之堂”   榜:题名
C.则之飞梁架于水上者   向:过去
D.又何必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朘:捐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则往往为别馆自娱   ②然而隐忍
B.①而无爱惜   ②为秦人积威之
C.①有终身不得至者   ②去今之墓而葬
D.①斩焉无一株存   ②臣闻求木长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公任职时虽没做什么大事,但他修建的“万柳堂”却为后人留下一处观赏美景,作者认为这是他的一大功绩。
B.作者曾经三游万柳堂,三次所见均不相同。从原来的稍有亭榭到最后的颓败不堪,万柳堂已名不副实。
C.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士大夫,应该更多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过于在乎财富之类的身外之物。
D.本文由开篇的议论引出后文的游览万柳堂的经历,最后再以议论收尾,叙议结合,结构完整。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短 墙 之 外 骑 行 者 可 望 而 见 其 中 径 曲 而 深 因 其 洼 以 为 池 而 累 其 土 以 成 山 池旁 皆 蒹 葭 云 水 萧 疏 可 爱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2)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