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伶传

[清]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面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B.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C.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D.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为开宴 幸:希望
B.华林部马伶曰 过:责备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D.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部,因唐玄宗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后世称戏剧团体为梨园。
B.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来遂用作国家的代称。
C.《劝学》中“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意思是“劝告,规劝”。
D.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5:09: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欧阳生文集序
(清)曾国藩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原文有删改)
(注)①襢:同“禅”,传授。②跫然:形容脚步声。③謦欬(qǐngkà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鼐,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鼐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鼐,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的是介绍了姚鼐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震川先生小传

钱谦益

震川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八大家之书。浸渍演迤,蔚为大儒。嘉靖庚子,举南京第二人,为茶陵张文隐公所知。其后八上春官,不第。读书谈道,居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不以名氏。

乙丑,举进士。除长兴知县。用古教化法治其民。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剌剌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有所击断寝息 ,直行其意。大吏多恶之。有蜚语闻,量移通判顺德。隆庆庚午,入贺。新郑、内江雅知熙甫,引为南京太仆寺丞,皆掌制敕,修世庙实录。熙甫宿学大儒,久困郡邑,得为文学官,给事馆阁,欲以其间观中秘未见书,益肆力于著作。而遽以病卒,年六十有六。

熙甫殁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刻既成,贾人为文祭熙甫,具言所梦,今载集后。季子子慕,字季思,以乡举追赠待诏。冢孙昌世,字文休,与余共定熙甫全集者也。

嘉靖末,山阴诸状元大绶官翰学,置酒招乡人徐渭文长。入夜,良久乃至。学士问曰:“何迟也?”文长曰:“顷避雨士人家,见壁间悬归有光文,今之欧阳子也。回翔雒诵,不能舍去,是以迟耳!”学士命隶卷其轴以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四明余翰编分试礼闱,学士为具言熙甫之文,意度波澜所以然者。熙甫果得隽。熙甫重平生知己,每叙张文隐事,辄为流涕。岂未有以文长此事闻于熙甫者乎?为补书之于此。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所击断寝息,直行其意  寝息:停息,搁置
B.临川则不能行 抗:抵挡
C.贾人翁氏梦熙甫之 趣:催促
D.熙甫果得     隽:考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熙甫殁/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
B.熙甫殁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
C.熙甫殁/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
D.熙甫殁/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贾人翁氏梦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会试取得第二名,深受张文隐赏识,但后来八次参加殿试,都没能者取进士。
B.归有光在处理诉讼案件时,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断案, 上级官员大多数不喜欢他。
C.王世贞与归有光之间存在矛盾,归有光曾经遵到他的批评,被认为是狂妄而平廉的人。
D.王世贞晚年改变对归有光的看法,称他是千年才有的人才,可继承韩,欧阳的传统。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剌剌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
(2)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3)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叙《海国图志》

魏源

①《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②《易》曰:“爱恶相攻而吉生凶,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故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古之驭外夷者,诹以敌形,形同几席;诹以敌情,情同寝馈。

③然则执此书即可驭外夷□?曰:唯唯,否否。此兵机也,非兵本也;有形之兵也,非无形之兵也。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积患。”人心之积患如之何?非水,非火,非刃,非金,非沿海之奸民,非吸烟贩烟之莠民。故君子读《云汉》、《车攻》,先于《常武》、《江汉》,而知二《雅》诗人之所发愤;玩卦爻内外消息,而知大《易》作者之所忧患。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违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隔虚而之实也。

④昔准噶尔跳踉于康熙雍正之两朝,而电扫于乾隆之中叶。夷烟流毒,罪万准夷。吾皇仁勤,上符列祖;天时人事,倚伏相乘。何患攘剔之无期,何患奋武之无会?此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则人心之寐患祛其一。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毋冯河,毋画饼,则人材之虚患祛其二。寐患去而天日昌,虚患去而风雷行。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乎B.焉C.欤D.耳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国图志》是作者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成果。
B.为了创作《海国图志》,作者曾经跋山涉水进行了实地考察。
C.《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知识的综合性著作。
D.作者创作《海国图志》是为了学习、借鉴并超越西洋列强。
【小题3】对第④段内容概括正确的—项是(   )。
A.痛陈鸦片对于国人的毒害之深。
B.痛惜国人对于西洋列强的无知。
C.感慨人才匮乏国力不振的现实。
D.倡导革除“寐”、“虚”积患。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传曰:“孰荒于门,敦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
【小题5】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层,请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