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伶传

[清]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面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B.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C.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D.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为开宴 幸:希望
B.华林部马伶曰 过:责备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D.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部,因唐玄宗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后世称戏剧团体为梨园。
B.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来遂用作国家的代称。
C.《劝学》中“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意思是“劝告,规劝”。
D.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5:09: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胜蔽

(清)陈确

①有二人弈者,虑子而未定,其旁观者先见之。二人以为能,求与之对,则不及二人远甚。故当局难工,而蔽于求胜之心;旁观虽拙,而灼于虚公之见。故凡以利害心虑事,则虑弥周而去道弥远。小数且然,况家国天下之事乎!

②故虽使愚者筹己之事鲜不当,虽使知者筹己之事鲜或当。若是者何耶?非爱人不若爱己,而明智之士虑反不及愚下也,利害心憧,而是非之衡眩矣。故二人之虑弈,非不切于陈子之驱蚊也,而犹有蔽之者。故能操陈子驱蚊之诚,而又无二人虑胜之蔽,则于事也庶几矣。

③山阴先生曰:“学者必有真切为己之心。”又曰:“常将一己作世间公共之物。”至哉师言!夫公己者,乃所以为己也。知公己之所以为己,则为己日切而去蔽也日远。

注①虚公:无私公正。②陈子之驱蚊:作者在《眊瞩》一文中写到,蚊子干扰睡眠,因为与自己密切相关,作者虽目昏眼花,仍然尽力驱赶蚊虫。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则于事也其庶几矣”中“其”的用法和意义相同一项是
A.而予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师说》)
C.能顺木之天,以致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
D.实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小题2】把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虽使愚者筹己之事鲜不当
【小题3】概括本文的思想,并对其意义进行评价。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记棚民事〔清〕梅曾亮)
【小题1】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
【小题3】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小题5】(小题5)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晓雨复登燕子矶绝顶

清·王士禛

岷涛万里望中收,振策危矶最上头。

吴楚青苍分极浦,江山平远入新秋。

永嘉南渡人皆尽,建业西风水自流。

洒酒重悲天堑险,浴凫飞燕满汀洲。

(注)①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如展翅欲飞的燕子,此诗作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②岷涛:指长江。③极浦:很远的水边。④永嘉南渡:司马睿于永嘉年间渡江来建业(南京)建立东晋王朝,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也纷纷渡江南下。⑤天堑险:指长江天险,据《南史·孔范传》载:隋军驻扎江北,陈后主与群臣商议设防,孔范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后隋军渡江灭陈。顺治二年(165年)5月8日,清兵已达长江北岸、马士英还说长江天险可依靠。11日南京被攻破,南明灭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上燕子矶极目远眺,万里长江尽收眼底,照应题目,为全诗奠定昂扬基调。
B.颔联用词精当,意境雄厚壮阔, “分”字描绘出长江的广阔,“入”字叙写出时序的变化。
C.本诗前半部分写登临所望之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写景叙事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D.面对天堑之险,诗人怀古吊今,“浴凫飞燕"画面收到了以景结情、余韵无穷的效果。
【小题2】颈联“永嘉南渡人皆尽,建业西风水自流”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