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欧阳生文集序
(清)曾国藩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原文有删改)
(注)①襢:同“禅”,传授。②跫然:形容脚步声。③謦欬(qǐngkà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鼐,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鼐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鼐,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的是介绍了姚鼐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5 06:1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啙窳,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啙窳:zǐyŭ,疏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B.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C.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D.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儒家经典,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与《论语》《大学》《尚书》合称“四书”。
B.“闾阎”,原指里巷的门,泛指住宅、房屋,如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在文中泛指民间。
C.“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因“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 ”,而群臣不可直呼帝王,所以借用“陛下”尊称帝王。
D.“东宫”是古代天子诸侯的太子所居之宫,因此可以借指太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所以东宫又称青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赏花
(清)黄图珌
山园日静,花径风甜,即一草一木,莫不怡人心,爽人目;况乎众香毕具,百态娟妍,既可人怜,奚容不赏?然一瓯茶、一杯酒,吟风醉月,赏必求其宜也。乃为之书。
兰花
空谷幽兰,不言自芳,孔子是为《猗兰》之操。余皆圣人之徒,当焚香对琴,重其声而和之。
兰独守贞择禄,不类他卉。置之盆中,携近书案间,自有一种善气迎人。
兰之品类最多,色色俱可去俗,当为珍之,以作盆玩。若置之庭砌,与众草为伍,既不能舒其志,亦无所见其长,何异士之困穷不遇者□?
梅花
梅花,清客也,和靖爱之而植。周天之数,吟咏甚富。赏宜启湘帘,拂石榻,静坐于花间,吸清茗,读《汉书》,毋焚异香,毋对俗客,毋语世事,毋泛霞觞,如是可以为和靖友矣。
冰清玉润,足称出世之芳姿;貌婉心娴,洵是重闺之佳丽。香入轻烟而宛宛,色凝佳月以盈盈。当此时也,铁笛迎风,瑶琴横膝,抛残世上弹不了之棋局,收拾人间做不完之春梦。噫,非吾为之,其谁能之?
疏影暗香,孤标别韵。且丽且妍,自得佳人之态;极清极冷,常怀君子之风。至若雪满山中,卧当林下,即使铁心石肠,亦为情移意夺。
梅花宜植于松冈竹圃间,另放一园,庶不失为岁寒三友,鼎峙以垂清名也。
桃花
欲赏是花,必求一叶小舟,随风漂泊,芳香红雨,可许近攀远眺,自得武陵渔人误入花源之想也。至若陆地赏桃,既不得其宜,而反增吾俗。君其慎之!
即可助娇,尤能销恨,闺阁所宜植也。世俗忌之,吾亦莫知其所以然矣。
(选自《看山阁闲笔卷十三》)
(注)①《猗兰》之操:即《猗兰操》,琴曲名,相传为孔子所作,也称《幽兰操》。②周天之数:此处代指梅花。③泛霞觞:谓饮酒。
【小题1】对画线句“赏必求其宜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赏花一定要处于最合适的场景。
B.赏花一定要拥有最合适的心情。
C.赏花一定要采取最合适的方式。
D.赏花一定要具备最合适的态度。
【小题2】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虚词是()
A.耳B.矣C.哉D.也
【小题3】作者认为赏梅之“宜”在于  
【小题4】桃花“闺阁所宜植也”,但“世俗忌之”,为什么?结合日常阅读予以探究。
【小题5】作者笔下的兰花、梅花、桃花都有君子之风,但其内涵又各有侧重,请集合原文概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