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幕遮•曲栏干

[清]吴藻

曲栏干,深院宇,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

柳絮飞,萍叶聚,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处。

【小题1】这首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词运用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词的音乐性,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1:50: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南垣传

(清)吴伟业

张南垣名涟,南垣其字,华亭人,徙秀州,又为秀州人。少学画,好写人像,兼通山水,遂以其意垒石,故他艺不甚著,其垒石最工,在他人为之莫能及也。

君为人肥而短黑,性滑稽,好举里巷谐媟为抚掌之资。或陈语旧闻,反以此受人啁弄,亦不顾也。与人交,好谈人之善,不择高下,能安异同,以此游于江南诸郡者五十余年。自华亭、秀州外,于白门、于金沙、于海虞、于娄东、于鹿城,所过必数月。其所为园,则李工部之横云、虞观察之予园、王奉常之乐郊、钱宗伯之拂水、吴吏部之竹亭为最著。经营粉本,高下浓淡,早有成法。初立土山,树石未添,岩壑已具,随皴随改,烟云渲染,补入无痕。即一花一竹,疏密欹斜,妙得俯仰。山未成,先思著屋,屋未就,又思其中之所施设,窗棂几榻,不事雕饰,雅合自然。主人解事者,君不受促迫,次第结构,其或任情自用,不得已骫骳曲折,后有过者,辄叹息曰:“此必非南垣意也。”

君为此技既久,土石草树,咸能识其性情。每创手之日,乱石林立,或卧或倚,君踌躇四顾,正势侧峰,横支竖理,皆默识在心,借成众手。常高坐一室,与客谈笑,呼役夫曰:“某树下某石可置某处。”目不转视,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凿。甚至施竿结顶,悬而下缒,尺寸勿爽,观者以此服其能矣。人有学其术者,以为曲折变化,此君生平之所长,尽其心力以求仿佛,初见或似,久观辄非。而君独规模大势使人于数日之内寻丈之间落落难合及其既就则天堕地出得未曾有。曾于友人斋前作荆、关老笔,对峙平墄(台阶的梯级),已过五寻,不作一折,忽于其颠,将数石盘互得势,则全体飞动,苍然不群。所谓他人为之莫能及者,盖以此也

君有四子,能传父术。晚岁辞涿鹿相国之聘,遣其仲子行,退老于鸳湖之侧,结庐三楹。余过之谓余曰:“自吾以此术游江以南也,数十年来,名园别墅易其故主者,比比多矣。荡于兵火,没于荆榛,奇花异石,他人辇取以去,吾仍为之营置者,辄数见焉。吾惧石之不足留吾名,而欲得子文以传之也。”余曰:“柳宗元为《梓人传》,谓有得于经国治民之旨。今观张君之术,虽庖丁解牛,公输刻鹄,无以复过,其艺而合于道者欤!君子不作无益,穿池筑台,《春秋》所戒,而王公贵人,歌舞般乐,侈欲伤财,独此为耳目之观,稍有合于清净。且张君因深就高,合自然,惜人力,此学愚公之术而变焉者也,其可传也已。”作《张南垣传》。

(有删节)

注:①谐媟(xiè):诙谐不恭敬。②粉本:建筑物的草图。③皴(cūn):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④骫骳(wěi bèi):曲折委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举里巷谐媟以为抚掌之资 抚掌:拍手,表示高兴。
B.经营粉本,高下浓淡   经营:经度营造
C.不事雕饰,合自然   雅:文雅
D.尺寸勿    爽:差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尽其心力求仿佛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则李工部横云  二虫,又何知
C.辄数见 吴之民方痛心
D.人交,好谈人之善 始可言《诗》已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记述的张南垣尤擅长垒石造山,具有山水画的意境,构思巧妙,师法自然。
B.本文例举了张南垣所建造园林的代表作及其建造过程,说明他的建造风格,并指出他的技艺符合园林建造的规律。
C.本文还描写了张南垣的外貌性格,因为生得黑而矮胖,又喜欢拿街头巷尾荒唐不经的传说作为谈笑的资料,所以他自己也常常被人调笑耍弄,但他从不与人计较。
D.全文语言流畅工丽,结构严谨,写人状物,如在目前。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 君 独 规 模 大 势 使 人 于 数 日 之 内 寻 丈 之 间 落 落 难 合 及 其 既 就 则 天 堕 地 出 得 未 曾 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谓他人为之莫能及者,盖以此也。
(2)自吾以此术游江以南也,数十年来,名园别墅易其故主者,比比多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棉布之始

棉有草、木二种,皆出海外,其见于纪载者,大抵皆木棉也。张勃《吴录》云:“交趾有木棉,树高丈余。”王浯溪云:“一名斑枝花。”又《泊宅编》云:“闽、广多木棉,名曰吉贝。织为布,是即白氎①。”然今吴地所种,乃草棉,非木棉也,而其用与木棉正同。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地高仰,不宜五谷。元至正间,偶传此种,植之于地,颇茂。

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久之,而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按《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皆云麻、纻、葛谓之布。又《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但纻、葛或专用之于夏,而麻则兼用之于冬耳。孔博士②《论语》“缊袍”注云:“缊,枲③著。”邢疏④谓“杂用枲麻以著袍也”。盖贫者不能具丝絮,故捣麻使熟,著之于袍也。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古人五十始衰,则必衣帛,职是故耳。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⑤同列祀典乎?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注)①氎(dié):细棉布。②孔博士:西汉学者孔安国。③枲(xǐ):麻的雄株,纤维可织麻布。④邢疏:宋代学者邢昺所作经书之疏。⑤先蚕:传说中始教百姓育蚕之神。
【小题1】“植之于地”中的“之”指代的是。
【小题2】文中画线部分主要反映了。
A.棉花在内地广泛传播。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棉布成民众主要衣料。D.棉纺织技术得以推广。
【小题3】文中提到了五种可以织布的原料,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丝。
【小题4】文中引用了不少文献资料,请分析引用这些文献的作用。
【小题5】作者认为黄道婆能“与先蚕同列祀典”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