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幕遮•曲栏干

[清]吴藻

曲栏干,深院宇,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

柳絮飞,萍叶聚,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处。

【小题1】这首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词运用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词的音乐性,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1:50: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芳,字诚斋,贵州松桃人。少有幹略,读书通大义。应试不售,入伍,充书识。杨遇春一见奇之,荐补把总。从征苗疆,战辄摧锋。

嘉庆五年,杨开甲、张夭伦趋雒南,芳以千扼东路,绕出贼前。贼折而西,黎明追及,见马迹中积水犹潢,急驰之。甫转山湾,见贼拥塞平川,芳率数十骑冲突,后骑至,乘势蹂躏。贼仓卒奔溃,擒斩无算。赐号诚勇巴图鲁。

宁陕镇标皆选乡勇精锐充伍,凡五千人,号新兵,芳驭之素宽。十一年,芳代杨遇春署固原提督,去镇,副将杨之震以包谷充粮,又盐米银未时给,众鼓噪,营卒陈达顺、陈先伦遂倡乱,戕之震,其党蒲大芳护芳家属出而复从贼。芳闻变,驰赴石泉,诏德楞泰率杨过春等讨之。秋,贼大掠洋县、留坝,胁众盈万,推大芳为魁。攻孝义,窥子午谷,围鄠县急。芳与遇春计,贼尚感旧恩,可劝谕,单骑入贼,晓以顺逆利害,犹倔强,与语数年共生死情,声泪俱下,众感泣原降,遂宿贼垒。大芳缚达顺、先伦以献;复率大芳追斩不听命者朱贵等数百人,乃定。德楞泰请降兵归伍,被谴责,大芳等二百馀人免死戍伊犁。芳坐驭兵姑息,亦褫职遣戍。明年,释还。

十八年,服阙,入都,至河南,会教匪李文成踞滑县,总统那彦成留之剿贼,授河北镇总兵。偕杨遇春克道口,进薄滑县。巡抚高杞有兵六千与总统不协战不力芳说杞尽领其众文成走踞辉县司寨偕特依顺保追击之贼死斗芳手刃退卒大捷,以火攻破碉楼,文成自焚死,予云骑尉世职。

二十一年,芳以老病乞解职,二十三年,许致仕,在籍食全俸。二十六年,卒於家,谥勤勇。

(选自《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八列传一百五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高杞有兵六千与总/统不协/战不力/芳说杞/尽领其众/文成走踞辉县司寨/偕特依顺保追击之/贼死斗/芳手刃退卒/大捷/
B.巡抚高杞有兵六千/与总统不协/战不力/芳说杞/尽领其众/文成走踞辉县司寨/偕特依顺保追击之/贼死斗/芳手刃退卒/大捷/
C.巡抚高杞有兵六千与总/统不协/战不力/芳说杞/尽领其众/文成走踞辉县/司寨偕特依顺保追击之/贼死斗/芳手刃退卒/大捷/
D.巡抚高杞有兵六千/与总统不协/战不力/芳说杞/尽领其众/文成走踞辉县/司寨偕特依顺保追击之/贼死斗/芳手刃退卒/大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古代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
B.“摄”,暂时兼代本职外较低职务,本文加点处即为此意。
C.“服阕”,古代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D.“致仕”,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退休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芳少有谋略,深受遇春赏识。他年轻的时候,读书精通要义。入伍后,受到杨遇春的赏识,征讨苗疆,总是能摧毁敌人的锐气。
B.杨芳军功显赫,历经多次战役。嘉庆五年,拦截杨开甲、张天伦,因功赐“诚勇巴图鲁”;嘉庆十八年,镇压教匪起义,赏赐云骑尉世职。
C.杨芳宽待下属,单骑劝谕乱贼。嘉庆十一年,属下叛乱,他认为贼人尚且感念旧恩,就一人入贼,晓之以理,夜宿贼营,平定叛乱。
D.杨芳一生传奇,仕途较为坎坷。早年,考试不中,投身行伍,后因属下叛乱,上疏请求让他们再回到队伍中,诏令治罪,发配边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转山湾,见贼拥塞平川,芳率数十骑冲突,后骑至,乘势蹂躏。
(2)以包谷充粮,又盐米银未时给,众鼓噪,营卒陈达顺、陈先伦遂倡乱,戕之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会一,字元孚,直隶博野人。雍正二年进士。五年,出为襄阳知府。汉水暴涨,坏护城石堤。会一督修建,分植巡功,民忘其劳。署荆州,石首饥民聚众,扬言将劫仓谷。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乾隆二年,入觐,命署广东巡抚,以母老辞。调署河南巡抚。河南方闵雨,疏请缓征,并发仓平粜,不拘存七粜三旧例,视缓急为多寡,上从之。

四年,黄河、沁水共涨,濒河四十七州县成灾。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缓征减粜,留漕运贷仓米,米不足,移他郡之粟助之,富民周济;并假馀屋以栖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又令离乡求食者,有司随在廪给,开以作业,俟改岁东作资送还乡。

会一母年七十馀,疏请终养。上知会一孝母,母李先以节孝旌,有贤名,赐诗褒之。会一在官有善政,必归美于母。家居设义仓,置义田,兴义学,谓皆出母意。母卒,会一年已逾五十,居丧一遵古礼。十一年,服阕,召授工部侍郎,督江苏学政。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会一请令生童册报考试经解,别期发问,不在册报者,不概补经解。下部议行。会一以江南文胜,风以质行。尝谒东林道南祠,刻小学颁示士子。处士是镜庐墓隐舜山,亲访之,荐于朝。侍郎方苞屏居清凉山,徒步造访,执弟子礼。校文详慎,士林悦服。十三年,转吏部,仍留学政任。力疾按试,至松江,卒。

(节选自《清史稿·尹会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B.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C.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D.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觐”原来指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来泛指朝见天子。
B.“阕”,即“终了”的意思;“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C.“东林”指东林书院,是江南地区文人荟萃之地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D.“侍郎”为明清时代六部的最高长官,有单独向皇帝奏事的权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尹会一关心民生,积极有为。他出任襄阳知府时,督促修建被汉水冲坏的护城石堤;在荆州做官时,开仓按平价卖出粮食,圆满解决饥民闹事的问题。
B.尹会一头脑灵活,治理有方。黄河和沁水齐发大水,临近黄河的四十七个州县全部受灾,他多管齐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帮助灾民。
C.尹会一重视人伦,谨守孝道。朝廷任命他为广东巡抚,他因母亲年老而推辞;为官有了好的政绩,他必定归功于母亲;母亲去世时,他按照古代的礼节守丧。
D.尹会一重视人才,以礼待人。他亲自前往舜山拜访隐居在那里的处世是镜,并将其举荐给朝廷;他又徒步到清凉山去拜见侍郎方苞,并行弟子之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2)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米海岳砚山

米海岳砚山,余获见于清吟堂高氏。径约八寸,高半之。为峰六。右第一峰曰玉笋,突然耸峙,上有洞穴,微类笋形。玉笋之下为方坛,下隘上广,方平如砥,如可坐而游者。一小峰附其下,势若拱揖。中一峰,高四寸有奇,如卷旗,如张伞,曰华盖。稍下为月岩,圆窦相通,非人力可及也。其左之第一峰,连陂陀而起,如人伛偻;第二峰则巃嵷离立,高不及三寸,而有数十仞之势;第三峰与华盖相连,岗阜朴野,是名翠峦。龙池出其下,幽深无际,疑有潜鳞,《辍耕录》谓:“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少许,逾旬不竭也。”下洞在方坛之趾,上洞据华盖之麓。元章云:“下洞三折可通上洞。”试滴以水,果曲折流出。疑其中有“避秦世界”,尤令人神往矣。其色深黑,光莹如玉,千波万皱。望之,或有草树蓬勃,则襄阳所谓不假雕琢浑然天成者也。余骤见之,为不寐一夕。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动。”以志余过。又以叹南朝半壁江山今日何有,而独存此一片石也。

(选自清·陆煊《梅谷偶笔》)

〔注〕①米海岳:文中的米海岳、元章、襄阳均是宋代画家米芾。②巃嵷(lóngsǒng):山势险峻的样子。③潜鳞:指鱼。
【小题1】文中画线句介绍砚山“华盖”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
【小题2】对文中引用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引用《辍耕录》的话说明下雨后“龙池”里积存的水不易干
B.引用米芾的话说明“下洞”曲径通幽的特点
C.“避秦世界”之语形象说明“翠峦”峰有如世外桃源般景象
D.引用老子的话从侧面说明了砚山浑然天成的特点
【小题3】文中“以志余过”的“过”是指___。
【小题4】为何文题不叫“米海岳山砚”,却取题为“米海岳砚山”?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评析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②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于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③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ān 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园,可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足以目(_________)    (2)令画者为图(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得一项是:(   )
A.半野园自相国逝世后即遭废弃,早已不复昔日胜景。
B.陈君久居京师,日久天长,内心烦闷,想返回故乡。
C.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的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
D.陈君在粤西做官时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现并不相同。
【小题3】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