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渔

鱼藏水底,各自为天,自谓与世无求,可保戈矛之不及矣。乌知网罟之奏功,较弓矢罝罘为更捷。无事竭泽而渔,自有吞舟不漏之法。然鱼与禽兽之生死,同是一命,觉鱼之供人刀俎,似较他物为稍宜。

何也?水族难竭而易繁。胎生卵生之物,少一母数子,多亦数十子而止矣。鱼之为种也似粟,千斯仓而万斯箱,皆于一腹焉寄之。苟无沙汰之人,则此千斯仓而万斯箱者生生不已,又变而为恒河沙数。至恒河沙数之一变再变,以至千百变,竟无一物可以喻之,不几充塞江河而为陆地,舟楫之往来,能无恙乎?故渔人之取鱼虾,与樵人之伐草木,皆取所当取,伐所不得不伐者也。我辈食鱼虾之罪,较食他物稍轻。兹为约法数章,虽难比乎祥刑,亦稍差酷吏。

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然二美虽兼,又有所重在一者。如鲟、如鯚、如鲫、如鲤,皆以鲜胜者也,鲜宜清煮作汤;如鳊、如白,如鲥、如鲢,皆以肥胜者也。肥宜厚烹作脍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先期而食者肉生生则不松过期而食者肉死死则无味。

迟客之家,他馔或可先设以待,鱼则必须活养,候客至旋烹。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只在初熟离釜之片刻,若先烹以待,是使鱼之至美,发泄于空虚无人之境;待客至而再经火气,犹冷饭之复炊,残酒之再热,有其形而无其质矣。煮鱼之水忌多,仅足伴鱼而止,水多一口,则鱼淡一分。司厨婢子,所利在汤,常有增而复增,以致鲜味减而又减者,志在厚客,不能不薄待庖人耳。更有制鱼良法,能使鲜肥迸出,不失天真,迟速咸宜,不虞火候者,则莫妙于蒸。置之镟内,入陈酒、酱油各数盏,覆以瓜姜及蕈笋诸鲜物,紧火蒸之极熟。此则随时早暮,供客咸宜,鲜味尽在鱼中,并无一物能侵,亦无一气可泄,真上着也。

(选自《闲情偶寄·饮馔部 》)

[注]①罝罘(jū fú):泛指捕兽的网。②吞舟:能吞舟的大鱼。③千斯仓而万斯箱:指鱼卵数目极为庞大。④祥刑:同“详刑”,断狱、用刑审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觉鱼之供人刀俎 刀俎:宰杀
B.苟无沙汰之人   沙汰:淘汰,拣选
C.我辈食鱼虾之罪 我辈:我们这辈人
D.候客至旋烹     旋烹:立即烹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一母数子   于其身也,耻师焉
B.较食他物稍轻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鲜味尽在鱼中 五亩之宅,树之
D.亦稍差酷吏   州司临门,急星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比较,认为捕鱼的细网比捕猎的工具更厉害。不需要把水抽干来捕鱼,自然有捕到很多鱼的方法。
B.作者认为鱼繁殖得太快,若无人吃鱼,就会阻塞河道,后果严重,因而吃鱼虾的罪过比吃其他的东西稍轻。
C.作者认为烹鱼要把握好时机,要是先煮好了等着客人来享用,会让主人觉得内心空虚无聊,闲情无处发泄。
D.本文运用了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行文饶有情趣,作者幽默风趣,把捕鱼烹鱼的日常琐事写得有滋有味。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
(2)更有制鱼良法,能使鲜肥迸出,不失天真,迟速咸宜,不虞火候者,则莫妙于蒸。
【小题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肥宜厚烹作脍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先期而食者肉生生则不松过期而食者肉死死则无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5:48: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2)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3)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弋:用带绳的箭射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无时不(____) ②自能其能事(____)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②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
【小题3】第(2)段中引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第(2)段所说的鸟声宜于晓听的理由。
【小题5】第(3)段说“种树之乐多端”,请结合全文概括“种树之乐”

同类题3


【小题1】下列对文章化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B.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C.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D.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种供奉  供奉:享受
B.终是笋之剩义 剩义:次品
C.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大凡:总褚
D.益人者不尽可口     益:使……受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比较,认为蔬菜在鲜美上要超过肉类,而生长在山林中的笋是天下所有蔬菜中最美味的,是肥羊乳猪等无法比姒的。
B.作者提到笋的食用方法,认为最好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即可,也可和肥猪肉一起煮,用醋和酒作调料,这种合煮合吃的方式也很美味。
C.作者认为真正高明的厨师,他会留着煮笋的汤,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味道会更鲜美,但人们又往往不知道是笋的鲜味。
D.本文运用了对比、类比、引用等多种手法,既有情趣,又见理性,充分展示了笋的美味特点,提到笋的食用方法时也蕴含很多哲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2)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芙蕖 ①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①芙蕖:莲花

【小题1】对《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
B.文章围绕芙蕖的“可人”之处落笔,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甚而将其定位在“五谷”“百花”之上。
C.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情。
D.文章以“可目”为写作重点,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
E.文章多用偶句,遺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和谐。
【小题2】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梧桐一树,是草木中一部编年史也。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

花木种自何年?为寿几何岁?询之主人,主人不知;询之花木,花木不答。谓之”忘年交”,则可;予以“知时达务”,则不可也。梧桐不然,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年。树有树之年,人即纪人之年,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人随之大,观树,即所以观身。《易》曰:“观我生进退。”欲观我生,此其资也。

予垂髫种此,即于树上刻诗以纪年,每岁一节,即刻一诗,惜为兵燹(xiǎn)所坏,不克有终。犹记十五岁刻桐诗云:“小时种梧桐,树叶小于艾。簪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竟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则编年之说,岂启人语乎!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
(1)知时务( ) (2)桐字已如许 ( )
【小题2】与“予特表而出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恍惊起而长嗟。
【小题3】翻译
(1) 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
(2) 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竟忘之矣。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欲观我生,此其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