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究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 即作传奇之主脑也。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实在可传而后传之,则不愧传奇之目,而其  人其事与作者姓名皆千古矣。如一部《西厢》,止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止为“ 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

(节选自《闲情偶寄》)

【小题1】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5处)
自 始 至 终 离 合 悲 欢 中 具 无 限 情 由 无 究 关 目 究 竟 俱 属衍 文 原其 初 心,
【小题2】文中《西厢记》和《闲情偶寄》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创作传奇的主要观点。(不超过30个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7 08:46: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渔

鱼藏水底,各自为天,自谓与世无求,可保戈矛之不及矣。乌知网罟之奏功,较弓矢罝罘为更捷。无事竭泽而渔,自有吞舟不漏之法。然鱼与禽兽之生死,同是一命,觉鱼之供人刀俎,似较他物为稍宜。

何也?水族难竭而易繁。胎生卵生之物,少一母数子,多亦数十子而止矣。鱼之为种也似粟,千斯仓而万斯箱,皆于一腹焉寄之。苟无沙汰之人,则此千斯仓而万斯箱者生生不已,又变而为恒河沙数。至恒河沙数之一变再变,以至千百变,竟无一物可以喻之,不几充塞江河而为陆地,舟楫之往来,能无恙乎?故渔人之取鱼虾,与樵人之伐草木,皆取所当取,伐所不得不伐者也。我辈食鱼虾之罪,较食他物稍轻。兹为约法数章,虽难比乎祥刑,亦稍差酷吏。

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然二美虽兼,又有所重在一者。如鲟、如鯚、如鲫、如鲤,皆以鲜胜者也,鲜宜清煮作汤;如鳊、如白,如鲥、如鲢,皆以肥胜者也。肥宜厚烹作脍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先期而食者肉生生则不松过期而食者肉死死则无味。

迟客之家,他馔或可先设以待,鱼则必须活养,候客至旋烹。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只在初熟离釜之片刻,若先烹以待,是使鱼之至美,发泄于空虚无人之境;待客至而再经火气,犹冷饭之复炊,残酒之再热,有其形而无其质矣。煮鱼之水忌多,仅足伴鱼而止,水多一口,则鱼淡一分。司厨婢子,所利在汤,常有增而复增,以致鲜味减而又减者,志在厚客,不能不薄待庖人耳。更有制鱼良法,能使鲜肥迸出,不失天真,迟速咸宜,不虞火候者,则莫妙于蒸。置之镟内,入陈酒、酱油各数盏,覆以瓜姜及蕈笋诸鲜物,紧火蒸之极熟。此则随时早暮,供客咸宜,鲜味尽在鱼中,并无一物能侵,亦无一气可泄,真上着也。

(选自《闲情偶寄·饮馔部 》)

注①罝罘(jū fú):泛指捕兽的网。②吞舟:能吞舟的大鱼。③千斯仓而万斯箱:指鱼卵数目极为庞大。④祥刑:同“详刑”,断狱、用刑审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觉鱼之供人刀俎 刀俎:宰杀
B.苟无沙汰之人   沙汰:淘汰,拣选
C.我辈食鱼虾之罪 我辈:我们这辈人
D.候客至旋烹     旋烹:立即烹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一母数子   于其身也,耻师焉
B.较食他物稍轻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鲜味尽在鱼中 五亩之宅,树之
D.亦稍差酷吏   州司临门,急星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比较,认为捕鱼的细网比捕猎的工具更厉害。不需要把水抽干来捕鱼,自然有捕到很多鱼的方法。
B.作者认为鱼繁殖得太快,若无人吃鱼,就会阻塞河道,后果严重,因而吃鱼虾的罪过比吃其他的东西稍轻。
C.作者认为烹鱼要把握好时机,要是先煮好了等着客人来享用,会让主人觉得内心空虚无聊,闲情无处发泄。
D.本文运用了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行文饶有情趣,作者幽默风趣,把捕鱼烹鱼的日常琐事写得有滋有味。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
(2)更有制鱼良法,能使鲜肥迸出,不失天真,迟速咸宜,不虞火候者,则莫妙于蒸。
【小题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肥宜厚烹作脍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先期而食者肉生生则不松过期而食者肉死死则无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饭粥
(清) 李渔
粥饭二物,为家常日用之需,其中机彀,无人不晓,焉用越者强为致词?然有吃紧二语,巧妇知之而不能言者,不妨代为喝破,使姑传之媳,母传之女,两言代千百言,亦简便利人之事也。
先就粗者言之。饭之大病,在内生外熟,非烂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者,必无是事。然亦有刚柔合道,燥湿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饭之美形,无饮食之至味者。其病何在?曰:挹水无度,增减不常之为害也。其吃紧二语,则曰:“粥水忌增,饭水忌减。”米用几何,则水用几何,宜有一定之度数。如医人用药,水一钟或钟半,煎至七分或八分,皆有定数。若以意为增减,则非药味不出,即药性不存,而服之无效矣。
不善执爨者,用水不均,煮粥常患其少,煮饭常苦其多。多则逼而去之,少则增而入之,不知米之精液全在于水,逼去饭汤者,非去饭汤,去饭之精液也。精液去则饭为渣滓,食之尚有味乎?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犹米之酿而为酒矣。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犹入水酒也。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乎?
故 善 主 中 馈① 者 挹 水 时 必 限 以 数 使 其 勺 不 能 增 滴 无 可 减 再 加 以 火 候 调 匀 则 其 为 粥 为 饭 不 求 异 而 异 乎 人 矣。
宴客者有时用饭,必较家常所食者稍精。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予尝授意小妇,预设花露一盏,饭之初熟而浇之,浇过稍闭,拌匀而后入腕。食者归功于谷米,诧异种而讯之,不知其为寻常五谷也。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行此法者,不必满釜浇遍,遍则费露甚多,而此法不行世矣。止以一盏浇一隅,足供佳客需而止。露以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与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难辨,故用之。
(注)①中馈:《易经·家人》“天攸遂,在中馈”。指妇女在家主持饮食等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越者强为致词    俎:切肉的砧板
B.稍能炊者    爨:烧火做饭
C.其味尚可乎  咀:品尝
D.饭之初熟而浇之 俟:等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两言代千百言  有尺寸之地
B.犹入水酒也    徘徊斗牛之间
C.诧异种而讯之  吾属今之虏矣
D.足供佳客需而止 道之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饭最大的弊病在于,上面清汤,下面沉淀,好像浆糊膏药。这是火候把握不匀的原因,只有最笨拙的人才做得出。
B.作者家有客人时,会让妻子在饭刚烧熟时用花露浇遍全锅,然后拌匀后盛入碗内。这样吃饭的人就会将这种香味归功于谷米。
C.本文把枯燥的理论说得有滋有味,通过全文可见作者“于俭中求饮食的精美,在乎淡出得生活之乐趣”的主张。
D.本文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无穷,可以说它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味、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 善 主 中 馈 者 挹 水 时 必 限 以 数 使 其 勺 不 能 增 滴 无 可 减 再 加 以 火 候 调 匀 则 其 为 粥 为 饭 不 求 异 而 异 乎 人 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犹米之酿而为酒矣。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犹入水于酒也。
(2)宴客者有时用饭,必较家常所食者稍精。精用何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淮健儿传

李渔清

嘉靖中,秦淮民间有一儿,貌魁梧,色黝异。周岁,怙恃交失,鞠于外氏。长有膂力,善拳击,尝以一掌毙一犬,人遂呼为“健儿”。健儿与群儿斗,莫不辟易,群儿结数十辈攻之,健儿纵拳四挥,或啼或号,各抱头归,诉其父兄。父兄来叱曰:“谁家豚犬,敢与老子相触耶?”健儿曰:“焉敢相触,为长者服步武之劳,则可耳!”乃至父兄前,以两手擎父兄,两胫去地二尺,且行且止,或昂使高,或抑之使下。父兄恐颠仆,莫敢如何,但咭咭笑。乡人哄焉。

健儿性善动,不喜读书,外氏命就外傅,不率教,师夏楚之,则夺裂眦曰:“功名应赤手致,焉用琐琐章句为?”师出,即与同塾诸儿斗,诸儿无完肤。又时盗其外氏簪珥衣物,向酒家饮,醉即猖狂生事。外氏苦之,逐于外。人牧羊,毎窃羊换饮,诈言多歧亡。主人怒,复见

时已弱冠矣,闻倭入寇,乃大快曰:“是我得意时也!”即去海上从军,从小校擢功至裨将。与僚友饮,酒酣,斗,力毙之,罪当死,遂弃官逃之泗,易姓名,隐于庖丁。民家有犊,丙夜往盗之,取向所屠牛皮及骨角,往瓜、扬间售之,得三十金。将归,饮旅馆中,解金置策头,酒家翁见之,谓曰:“前途多豪客,此物宜善藏之!”健儿掷杯砍案曰:“吾纵横天下三十年,未逢敌手,有能取得腰间物者,当叩首降之!”

时有少年数人,醵于左席,闻之错愕,起问姓名里居。健儿曰:“某姓名不传,向尝竖功于边陲,今挂冠微服,牛耳于泗上诸英雄!”少年问能敌几何辈健儿曰遇万万敌遇千千敌计人而敌斯下矣诸少年益错愕。健儿饮毕,束装上马,不二三里,一骑追之,甚迅。健儿自度曰:“殆所云豪客耶?”比至,则一后生,健儿遂不介意。后生问何之,健儿曰:“归泗。”后生曰:“予小子亦泗人,归途迷失,望长者指南之。”于是健儿前驱,马上谈笑颇相。健儿谓后生曰:“子服弓矢,善决拾乎?”后生曰:“习矣,而未。”健儿援弓试之,力尽弓不及彀,弃之,曰:“此物无用,佩之奚为?”后生曰:“物自有用,用物者无用耳!”乃引自试。时有鹜唳空,后生一发饮羽,鹜坠马前。健儿异之。后生曰:“君腰短刀,必善击刺?”健儿曰:“然!我所长不在彼,在此!”脱以相示。后生视而剧曰:“此割鸡屠狗物,将焉用之?”以两手一折,刀曲如钩,复以两手伸之,刀直如故。健儿失色,筹腰间物非复我有矣!虽与偕行,而股栗之状,渐不自持。后生转以温言慰之。复前数里,四顾无人,后生纵声一喝,健儿坠马,后生先斩其马,曰:“今日之事,有不唯吾命者,如此马!”健儿匍伏请所欲。后生曰:“无用物!盍解腰缠来献?”健儿解囊输之,顿首乞命。后生曰:“吾得一囊金,差可十日醉。子犹草菜,何足诛锄!”拨马寻故道去。

健儿神气沮丧,足循循不前,自思三十金非长物,但半世英雄,败于乳臭儿之手,何颜复见诸兄弟!遂不归泗,向一村墅,结庐卖酒聊生。每思往事,辄恧恧欲死。

一日,春风淡荡,有数少年索饮。裘马甚都,似五陵公,而意气豪纵,又似长安游侠儿,击案狂歌,旁若无人。且曰:“涤器翁似不俗,当偕之。”遂拉健儿入座。健儿视九人皆弱冠,唯一总角者,貌白皙若处子,等闲不发一言,一言则九人倾听,坐则右之,饮则先之。健儿不解其故。而末座一冠者,似曾谋面,睇视之,则向斩马劫财之人也!谓健儿曰:“东君尚识故人耶?”健儿不敢应。后生曰:“畴昔途中,解腰缠赠我者,非子而谁?我岂攘攫者流,特于邮旁肆中,闻子大言恐世,故来与子雌雄,不意竟输我一筹。今来归赵壁耳!”遂出左袖三十金置案头,曰:“此母也。于今一年,子当肖之。”又探右袖,出三十金,共予之,健儿不敢受。旁一后生拔剑怒目,曰:“物为人攫,而不能复;还之,又不敢取,安用此懦夫!”健儿惧,急纳袖中,乃治鸡黍为欢。诸后生不肯留。归金者曰:“翁亦可怜矣,峻拒之,则难堪!”众乃止。

时爨下薪穷,健儿欲乞诸邻。后生指屋旁枯株谓之曰:“盍载斧斤?”健儿曰:“正苦无斧斤耳!”后生踌躇久之,曰:“此事须让十弟,我九人无能为也。”总角者以两手抱株,左右数挠,株已卧矣。遂拔剑砍旁柯燃之。酒至无算,乃辞去.竟不知其何许人。

健儿自是绝不与人较力,人殴之,则袖手不报,或曰:“曩日英雄安在?”则以衰朽谢之。后得以天年终,不可谓非后生力也!

(选自《笠翁一家言》,有删节)

(注)①夏楚:夏(jiǎ):榎木,楚:荆木。②醵:合钱饮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夺裂眦曰 扑:戒尺
B.主人怒,复见摈:抛弃
C.习矣,而未娴:娴静
D.我岂攘攫者流 侪:同辈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昂使高,或抑之使下/夫晋,何厌
B.人牧羊,每窃羊换饮/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C.力尽弓不及彀/青,取之于蓝青于兰
D.向斩马劫财之人也/及诸河,在舟中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怙恃,文中是父母的代称,健儿幼年丧父母,他的这段经历和《陈情表》中李密的经历是一样的。
B.“健儿视九人皆弱冠,唯一总角者”中的“总角者”是梳角髻的少年儿童,“弱冠”是二十岁的青年男子。
C.“东君尚识故人耶”中“东君是“东道主,主人”之意,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东道主”之意。
D.倒数第三段“归赵璧”用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文中的意思是“健儿将钱连本带息一分不差还给了后生”。
【小题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少年问能敌几何辈健儿曰/遇万万敌遇千/千敌计人而敌斯下矣/诸少年益错愕
B.少年问能敌几何/辈健儿曰遇万/万敌遇千/千敌计人/而敌斯下矣/诸少年益错愕
C.少年问能敌几何/辈健儿曰/遇万/万敌遇千/千敌计人而敌斯下矣/诸少年益错愕
D.少年问能敌几何辈/健儿曰/遇万万敌/遇千千敌/计人而敌/凘下矣/诸少年益错愕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绰号叫健儿的人,自恃力大无比,平素横行乡里,最后受到感召而有所悔悟的故事。
B.作者采用历史散文中人物传记的写法,以主人公生平为线索,运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健儿这个义薄云天的大侠形象。
C.通过健儿前期好勇斗狠,不可一世和后文见后生“股栗之状,渐不自持”对比,衬托出健儿的狭隘无知和后生的神勇。
D.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具有喜剧意味,可以让读者在轻松幽默的阅读中接受人生的启迪,即山外还有山,人外更有人。
【小题6】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氏苦之,逐于外。
(2)时有鹜唳空,后生一发饮羽,鹜坠马前。健儿异之。
(3)或曰:“曩日英雄安在?”则以衰朽谢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茅容耕于野,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坐愈恭。郭林宗见而异之,遂与共言。容留林宗宿,旦日,杀鸡为馔,林宗以为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林宗犹减三牲之具以供宾客,而卿如此,乃我友也!”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②孟敏堕地,不顾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林宗以此异之。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并不屈。

③笠翁曰:人谓二事皆贤,莫能举其优劣;如必欲轩轾之,其惟孟敏而先茅容乎?以孟敏所能者小节,而茅容所重者大伦也。予曰不然。茅容杀鸡供母,而以草蔬待客,孝则孝矣,未免妨母之贤。此必有意为之,以起林宗之惊羡耳。若孟敏之不顾堕甑,则全出天机。以此观人,始不失为人伦之鉴。

(注)①馔:饮食。②甑: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③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④轩轾:喻指高低轻重。⑤天机:天赋的灵机,即灵性。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容独坐愈恭 ②既而以供其母 ③孟敏甑堕地  
④视之何   ⑤三公俱   ⑥其惟孟敏而先茅容乎
【小题2】指出下列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   )
A.遂与共言B.杀鸡为馔C.而卿如此,乃我友也D.既而以供其母
【小题3】对茅容、孟敏优劣的评价,笠翁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