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梧桐一树,是草木中一部编年史也。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

花木种自何年?为寿几何岁?询之主人,主人不知;询之花木,花木不答。谓之”忘年交”,则可;予以“知时达务”,则不可也。梧桐不然,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年。树有树之年,人即纪人之年,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人随之大,观树,即所以观身。《易》曰:“观我生进退。”欲观我生,此其资也。

予垂髫种此,即于树上刻诗以纪年,每岁一节,即刻一诗,惜为兵燹(xiǎn)所坏,不克有终。犹记十五岁刻桐诗云:“小时种梧桐,树叶小于艾。簪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竟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则编年之说,岂启人语乎!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
(1)知时务( ) (2)桐字已如许 ( )
【小题2】与“予特表而出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恍惊起而长嗟。
【小题3】翻译
(1) 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
(2) 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竟忘之矣。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欲观我生,此其资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3 11:3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
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李渔《闲情偶记·卷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种供奉  供奉:享受
B.终是笋之剩义 剩义:次品
C.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大凡:总褚
D.益人者不尽可口     益:使……受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鲜即甘之所从出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B.何足比肩   其间旦暮闻何物?
C.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莫过于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比较,认为蔬菜在鲜美上要超过肉类,而生长在山林中的笋是天下所有蔬菜中最美味的,是肥羊乳猪等无法比姒的。
B.作者提到笋的食用方法,认为最好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即可,也可和肥猪肉一起煮,用醋和酒作调料,这种合煮合吃的方式也很美味。
C.作者认为真正高明的厨师,他会留着煮笋的汤,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味道会更鲜 美,但人们又往往不知道是笋的鲜味。
D.本文运用了对比、类比、引用等多种手法,既有情趣,又见理性,充分展示了笋的美味特点,提到笋的食用方法时也蕴含很多哲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2)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小题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清)李渔
花之最先者梅,果之最先者樱桃。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樱桃王于果,犹瓜之最先者曰王瓜,于义理未尝不合,奈何别置品题,使后来居上。首出者不得为圣人,则辟草昧致文明者,谁之力欤?虽然,以梅冠群芳,料舆情必协;但以樱桃冠群果,吾恐主持公道者,又不免为荔枝号屈矣。姑仍旧贯,以免抵牾。
种梅之法,亦备群书,无庸置吻,但言领略之法而已。
花时苦寒,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否则衾枕不备,露宿为难,乘兴而来者,无不尽兴而返,即求为驴背浩然,不数得也。观梅之具有二:山游者必带帐房,实三面而虚其前,制同汤网,其中多设炉炭,既可致温,复备暖酒之用。此一法也。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设窗,尽可开闭,随花所在,撑而就之。此屏不止观梅,是花皆然,可备终岁之用。立一小匾,名曰“就花居”。花间竖一旗帜,不论何花,概以总名曰“缩地花”。此一法也。若家居种植者,近在身畔,远亦不出眼前,是花能就人,无俟人为蜂蝶矣。
然而爱梅之人,缺陷有二:凡到梅开之时,人之好恶不齐,天之功过亦不等,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令人开户不得,闭户不得,是可爱者风,而可憎者亦风也。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令人去之不可,留之不可,是有功者雪,有过者亦雪也。其有功无过,可爱而不可憎者惟日,既可养花,又堪曝背,是诚天之循吏也。使止有日而无风雪,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岂非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然而为之天者,则甚难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①妻梅:宋代钱塘高士林逋隐居西湖,种梅养鹤,终身不娶,人称“梅妻鹤子”。②驴背浩然:骑在驴背上赏花的孟浩然。③汤网:据记载,商汤行仁政,德及禽兽,网去三面。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欣赏梅花应做好准备携带器具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
②花时苦寒
③山游者必带帐房,实三面而虚其前
④园居者设纸屏数扇
⑤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
⑥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
A.①②③B.②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淮健儿传

李渔清

嘉靖中,秦淮民间有一儿,貌魁梧,色黝异。周岁,怙恃交失,鞠于外氏。长有膂力,善拳击,尝以一掌毙一犬,人遂呼为“健儿”。健儿与群儿斗,莫不辟易,群儿结数十辈攻之,健儿纵拳四挥,或啼或号,各抱头归,诉其父兄。父兄来叱曰:“谁家豚犬,敢与老子相触耶?”健儿曰:“焉敢相触,为长者服步武之劳,则可耳!”乃至父兄前,以两手擎父兄,两胫去地二尺,且行且止,或昂使高,或抑之使下。父兄恐颠仆,莫敢如何,但咭咭笑。乡人哄焉。

健儿性善动,不喜读书,外氏命就外傅,不率教,师夏楚之,则夺裂眦曰:“功名应赤手致,焉用琐琐章句为?”师出,即与同塾诸儿斗,诸儿无完肤。又时盗其外氏簪珥衣物,向酒家饮,醉即猖狂生事。外氏苦之,逐于外。人牧羊,毎窃羊换饮,诈言多歧亡。主人怒,复见

时已弱冠矣,闻倭入寇,乃大快曰:“是我得意时也!”即去海上从军,从小校擢功至裨将。与僚友饮,酒酣,斗,力毙之,罪当死,遂弃官逃之泗,易姓名,隐于庖丁。民家有犊,丙夜往盗之,取向所屠牛皮及骨角,往瓜、扬间售之,得三十金。将归,饮旅馆中,解金置策头,酒家翁见之,谓曰:“前途多豪客,此物宜善藏之!”健儿掷杯砍案曰:“吾纵横天下三十年,未逢敌手,有能取得腰间物者,当叩首降之!”

时有少年数人,醵于左席,闻之错愕,起问姓名里居。健儿曰:“某姓名不传,向尝竖功于边陲,今挂冠微服,牛耳于泗上诸英雄!”少年问能敌几何辈健儿曰遇万万敌遇千千敌计人而敌斯下矣诸少年益错愕。健儿饮毕,束装上马,不二三里,一骑追之,甚迅。健儿自度曰:“殆所云豪客耶?”比至,则一后生,健儿遂不介意。后生问何之,健儿曰:“归泗。”后生曰:“予小子亦泗人,归途迷失,望长者指南之。”于是健儿前驱,马上谈笑颇相。健儿谓后生曰:“子服弓矢,善决拾乎?”后生曰:“习矣,而未。”健儿援弓试之,力尽弓不及彀,弃之,曰:“此物无用,佩之奚为?”后生曰:“物自有用,用物者无用耳!”乃引自试。时有鹜唳空,后生一发饮羽,鹜坠马前。健儿异之。后生曰:“君腰短刀,必善击刺?”健儿曰:“然!我所长不在彼,在此!”脱以相示。后生视而剧曰:“此割鸡屠狗物,将焉用之?”以两手一折,刀曲如钩,复以两手伸之,刀直如故。健儿失色,筹腰间物非复我有矣!虽与偕行,而股栗之状,渐不自持。后生转以温言慰之。复前数里,四顾无人,后生纵声一喝,健儿坠马,后生先斩其马,曰:“今日之事,有不唯吾命者,如此马!”健儿匍伏请所欲。后生曰:“无用物!盍解腰缠来献?”健儿解囊输之,顿首乞命。后生曰:“吾得一囊金,差可十日醉。子犹草菜,何足诛锄!”拨马寻故道去。

健儿神气沮丧,足循循不前,自思三十金非长物,但半世英雄,败于乳臭儿之手,何颜复见诸兄弟!遂不归泗,向一村墅,结庐卖酒聊生。每思往事,辄恧恧欲死。

一日,春风淡荡,有数少年索饮。裘马甚都,似五陵公,而意气豪纵,又似长安游侠儿,击案狂歌,旁若无人。且曰:“涤器翁似不俗,当偕之。”遂拉健儿入座。健儿视九人皆弱冠,唯一总角者,貌白皙若处子,等闲不发一言,一言则九人倾听,坐则右之,饮则先之。健儿不解其故。而末座一冠者,似曾谋面,睇视之,则向斩马劫财之人也!谓健儿曰:“东君尚识故人耶?”健儿不敢应。后生曰:“畴昔途中,解腰缠赠我者,非子而谁?我岂攘攫者流,特于邮旁肆中,闻子大言恐世,故来与子雌雄,不意竟输我一筹。今来归赵壁耳!”遂出左袖三十金置案头,曰:“此母也。于今一年,子当肖之。”又探右袖,出三十金,共予之,健儿不敢受。旁一后生拔剑怒目,曰:“物为人攫,而不能复;还之,又不敢取,安用此懦夫!”健儿惧,急纳袖中,乃治鸡黍为欢。诸后生不肯留。归金者曰:“翁亦可怜矣,峻拒之,则难堪!”众乃止。

时爨下薪穷,健儿欲乞诸邻。后生指屋旁枯株谓之曰:“盍载斧斤?”健儿曰:“正苦无斧斤耳!”后生踌躇久之,曰:“此事须让十弟,我九人无能为也。”总角者以两手抱株,左右数挠,株已卧矣。遂拔剑砍旁柯燃之。酒至无算,乃辞去.竟不知其何许人。

健儿自是绝不与人较力,人殴之,则袖手不报,或曰:“曩日英雄安在?”则以衰朽谢之。后得以天年终,不可谓非后生力也!

(选自《笠翁一家言》,有删节)

(注)①夏楚:夏(jiǎ):榎木,楚:荆木。②醵:合钱饮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夺裂眦曰 扑:戒尺
B.主人怒,复见摈:抛弃
C.习矣,而未娴:娴静
D.我岂攘攫者流 侪:同辈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昂使高,或抑之使下/夫晋,何厌
B.人牧羊,每窃羊换饮/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C.力尽弓不及彀/青,取之于蓝青于兰
D.向斩马劫财之人也/及诸河,在舟中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怙恃,文中是父母的代称,健儿幼年丧父母,他的这段经历和《陈情表》中李密的经历是一样的。
B.“健儿视九人皆弱冠,唯一总角者”中的“总角者”是梳角髻的少年儿童,“弱冠”是二十岁的青年男子。
C.“东君尚识故人耶”中“东君是“东道主,主人”之意,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东道主”之意。
D.倒数第三段“归赵璧”用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文中的意思是“健儿将钱连本带息一分不差还给了后生”。
【小题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少年问能敌几何辈健儿曰/遇万万敌遇千/千敌计人而敌斯下矣/诸少年益错愕
B.少年问能敌几何/辈健儿曰遇万/万敌遇千/千敌计人/而敌斯下矣/诸少年益错愕
C.少年问能敌几何/辈健儿曰/遇万/万敌遇千/千敌计人而敌斯下矣/诸少年益错愕
D.少年问能敌几何辈/健儿曰/遇万万敌/遇千千敌/计人而敌/凘下矣/诸少年益错愕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绰号叫健儿的人,自恃力大无比,平素横行乡里,最后受到感召而有所悔悟的故事。
B.作者采用历史散文中人物传记的写法,以主人公生平为线索,运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健儿这个义薄云天的大侠形象。
C.通过健儿前期好勇斗狠,不可一世和后文见后生“股栗之状,渐不自持”对比,衬托出健儿的狭隘无知和后生的神勇。
D.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具有喜剧意味,可以让读者在轻松幽默的阅读中接受人生的启迪,即山外还有山,人外更有人。
【小题6】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氏苦之,逐于外。
(2)时有鹜唳空,后生一发饮羽,鹜坠马前。健儿异之。
(3)或曰:“曩日英雄安在?”则以衰朽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