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②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注]①重瞳子:传说舜的双眼各有二个瞳子。②背关:指项羽背弃关中有利地形。
【小题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兴之暴也!    暴:暴虐
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购:悬赏
C.然羽非有尺寸    尺寸:一点点凭借或资本
D.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引:援引,说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②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
B.①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②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C.①天亡我,我何渡为!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①乃自刎死 ②哙拜谢,起,立饮之
【小题3】对文章分析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垄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段文字对项羽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地公正态度。
D.这段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适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的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小题4】文言文句子翻译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3 12:4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小题1】下列各组中,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胜记 胜:尽 西伯拘而演《周易》  演:推演
B.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迁:迁徙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会:适逢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订 仆偿前辱之责 责:职责
D.仆诚已著此书   诚:确实 垢弥甚耳    弥:满
【小题2】选出与“文王拘而演《周易》”句式结构相同的一句(    )
A.彼且奚适也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举了文王,仲尼,屈原等人的事迹,意在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实现自己的理想。
B.介绍《史记》的写作宗旨,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即使受到残酷的刑罚,作者也毫无愠色,继续奋笔疾书,这种在逆境中忍辱图强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D.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是无脸见人,痛苦至极,因此想隐退山林,顺从世俗而行事,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在即内心的苦闷与不甘。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鸿门宴(节选)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得兄    事:事情B.善留侯张良    素:向来
C.毋诸侯 内:通 “纳”,接纳D.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小题2】下面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且为奈何 臣壮也,犹不如人
B.臣韩王送沛公 父母宗族,皆戮没
C.孰君少长  失其所,不知
D.所以遣将守关者……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小题3】下列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B.使使以大王
C.秦武阳色变震恐,群臣D.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小题4】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安与项伯有故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之道也。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侵犯削弱,遂执不移哉!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于国,诛罚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阨,选蠕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称有德君子者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律书》)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诸侯,兼列邦土 伯:称霸
B.遂执不移哉 等:同样
C.刑罚不可於国    捐:捐献
D.朕常为动心伤痛    动心:不安
【小题2】下列各组词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喜爱心生,怒则毒螯加     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B.大至君辱失守,小侵犯削弱 有所不得已也
C.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孔子称有德君子者邪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B.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
C.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贪婪之心不知停息;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
D.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2)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注释:①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②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小题1】下列句中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悉。
B.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伐:自夸。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疾病。
D.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追溯。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怒而疏屈平/夫孰异道而相安/偭规矩而改错。
B.父母者,人之本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C.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背绳墨以追曲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D.博闻强记,明于治乱/ 步余马于兰皋兮/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1)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