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茂才,字参之,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除刑部主事,以便养改南京工部。榷税芜湖,课登,辄纵民舟去。既而课羡,请以饷边卒,不取一钱。就改吏部,进郎中,三迁南京大理寺丞。复引疾。四十年,起南京太仆少卿。时朝士方植党争权。祭酒汤宾尹、修撰韩敬既败,其党犹力庇之。御史汤世济者,敬邑人也,疏陈时政,阴诋发敬奸弊者。茂才驰疏驳之。其党给事中官应震辈遂连疏力争。茂才更具揭发其隐,因移疾乞休。世济益恚,偕同年金汝谐、牟志夔攻之不已。茂才再疏折之,竟自引去。当是时,党人悉踞言路,凡他曹有言,必合力逐之。茂才既去,党人益专,无复操异议者。天启初,召为太仆少卿,改太常,皆不赴。四年,擢南京工部右侍郎。明年抵官甫三月以时政日非谢病归友人高攀龙被逮赴水死使者将逮其子茂才力救免之未几卒茂才恬淡寡嗜好。通籍四十年,家食强半。始同邑顾宪成、允成、安希范、刘元珍及攀龙并建言去国,直声震一时,茂才只以醇德称。及官太仆,清流尽斥,邪议益棼,遂奋身与抗,人由是服其勇。时称“东林八君子”,宪成、允成、攀龙、希范、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及茂才也。赞曰:搢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而名高速谤,气盛招尤,党祸继作,乃至众射之的,咸指东林。宪成诸人,清节姱修,为士林标准。虽未尝激扬标榜,列“君宗”、“顾”、“俊”之目,而负物望者引以为重,猎时誉者资以梯荣,附丽游扬,薰莸猥杂,岂讲学初心实然哉?语曰“为善无近名”,士君子亦可以知所处矣。

(选自《明史》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九,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抵/官甫三月/以时政日非/谢病归/友人高攀龙被逮/赴水死/使者将逮其子/茂才力救免之/未几卒/
B.明年抵官/甫三月/以时政日/非谢病归/友人高攀龙被逮/赴水死/使者将逮其子/茂才力救免之/未几卒/
C.明年抵官/甫三月/以时政日非/谢病归/友人高攀龙被逮/赴水死/使者将逮其子/茂才力救免之/未几卒/
D.明年抵官/甫三月/以时政日非/谢病归/友人高攀龙被逮/赴水死使者/将逮其子/茂才力救免之/未几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本为寺名,后为官署,因为古代有很多人信佛,国家便设寺丞管理寺院。
B.“祭酒”为中国古代的官职名,意为首席、主管,例如国子祭酒、军事祭酒等。
C.“移疾”意同“移病”,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之意,大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D.“搢绅”意为插笏于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绅,古代官员和儒者腰间的大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茂才孝敬双亲,用心奉养父母。在被任命为刑部主事之后,他为了方便奉养父母双亲而改任南京工部主事的官职,体现出了他孝顺父母的品性。
B.叶茂才为官清廉,不以职权谋利。在芜湖征税时,收完税,就让百姓的船离开;税有盈余,他就请求以此来作为边疆士兵的军饷,不从中拿取一文钱。
C.叶茂才为人正直,敢于表达意见。当时朝政败坏,官员结党争夺权力,韩敬虽倒台,但其同党仍竭力包庇,叶茂才和汤世济先后上疏谴责并驳斥恶行。
D.叶茂才生性淡泊,凭厚德而扬名。他为官四十年以来,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家中自谋生计;他身为“东林八君子”之一,凭借厚重的德行而扬名在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党人悉踞言路,凡他曹有言,必合力逐之。
(2)而名高速谤,气盛招尤,党祸继作,乃至众射之的,咸指东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3 11:4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进士。芜湖知县。献皇后梓宫南祔,所过繁费不赀。永明垩江岸佛舍为殿,供器饰箔金,财用大省。寻南京刑科给事中。寇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陈讲等不能御,永明偕同官论其罪。已,又劾兵部尚书张瓒黩货误国,又劾大学士严嵩及子世蕃贪污状。已,又劾兵部尚书戴金为御史巡盐时,增余盐羡银,阻坏边计。疏虽不尽行,中外惮之。出为江西参议。累云南副使,山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伊王典楧恣横,永明发其恶,后竟伏辜。四十年迁刑部右侍郎。未上,改吏部,进左。寻刑部尚书。居数月,改左都御史。条上饬历抚按六事。御史黄廷聘按浙归,道湘潭,慢知县陈安。安发其装,得所携金银货币。廷聘皇恐谢,乃还之。永明闻,劾廷聘。浙江参政刘应箕先为廷聘论罢,见廷聘败,摭其阴事自辨。永明恶之,劾应箕,亦斥。故事,京官考满,自翰林外皆报名都察院,修庭谒礼。后吏部郎恃权,张濂废报名,陆光祖废庭谒。永明榜令遵故事,列仪节奏闻,诏诸司遵守。郎中罗良当考满,先诣永明邸,约免报名庭谒乃过院。永明怒,疏言:“此礼行百年,非臣所能损益。良轻薄无状,当罢。又卿贰大臣考满,诣吏部与堂官相见讫,即诣四司门揖,司官辄南面答揖,亦非礼,当改正。”良疏辨,夺俸。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永明素清谨。掌宪在严嵩罢后,以整饬纲维为己任。会给事中魏时亮劾,永明力求去,诏许驰驿归。明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
B.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
C.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
D.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任命,授职;擢: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拜:授给官职。以上全指官职的升迁。罢:罢免。停职:表示罢官的词还有黜,废等。
B.伏辜:指服罪;承担罪责而死。该记带出自《诗经·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近义词有“伏法”,即“因犯法而被处死刑”。
C.考满:明代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依此决定其升降去留。
D.掌宪:指掌管风纪法制;又是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即为都察院的长官,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永明精打细算,节俭开支。任职芜湖期间,献皇后的棺椁路过芜湖,他用石灰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箔金装饰,使费用大为节省。
B.张永明坚守正道,处事公允。浙江布政司参政刘应箕曾被黄廷聘检举而免官,后来见廷聘被免官,便搜集廷聘的罪行为自己辩护。永明厌恶他的为人,弹劾应箕,将他免官。
C.张永明恪尽职守,不畏强权。任职南京给事中期间,他接连弹劾山西总督樊继祖、兵部尚书张瓒、大学士严嵩及子世蕃等人,奏疏虽不尽行,朝廷内外都很害怕他。
D.张永明为官清廉,小心谨慎。张永明在严嵩罢官以后任都御史,以整顿纲纪为已任。后来给事中魏时亮弹劾他,永明于是竭力请求辞职,皇上准许他乘坐公家驿车返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发其装,得所携金银货币。廷聘皇恐谢,乃还之。
(2)永明榜令遵故事,列仪节奏闻,诏诸司遵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最,字殿之,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主事。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尚芧李鐩劾之,有诏复往。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从之。

历郎中,治水淮、扬。值世宗即位,上言:“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下。而东北堤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良田悉遭其害。宜如往年白圭修筑高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其次于缘河树杙数重,稍障风波,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霾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部议用其中策焉。出为宁波知府。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

世宗好神仙。给事中顾存仁等皆以直谏得罪。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朝用言:“帝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帝益悦,谕廷臣令太子监国,“朕少假一二年,亲政如初。”举朝愕不敢言。最抗疏谏曰:“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土,欲服食求神仙耳。神仙乃山栖澡练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靡衣玉食,而能白日翀举者?臣虽至愚,不敢奉诏。”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之,杖未毕而死。

最既死,监国议亦罢。明年,勋以罪瘐死。朝用诈伪觉,亦伏诛。隆庆元年,赠最右副都御史,谥忠节。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B.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C.会方士段刺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D.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徵”,在古代是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徵”和“征”是两个字,但都有“征收赋税”的意思。在本文中指“征收赋税”。
B.“部议”,旧时指中央各部内的决定。在文中指的是户部部内的决定。
C.“方士”,即方术之士,古代称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在周朝被赐予同名官职。后来泛指从事医、卜、星、相类职业的人。
D.“监国”,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最体恤百姓。他到山西催缴租税,看到百姓的贫困状况,于心不忍,没有向皇上请示就返回了。他请求皇上改变浙东百姓交纳财物的方式,以适应百姓的需要。
B.杨最颇有见识。他曾负责治理淮水、扬子江的水患,提出了三条治理宝应汜光湖的对策,最后中策被釆纳。
C.杨最忠君直谏。明世宗喜好神仙之术,许多大臣都因直言进谏而获罪,但杨最仍不顾自身安危提出反对意见,最后遭受杖刑重罚致死。
D.杨最终得昭雪。在他死后,太子监国没有实行,郭勋畏罪自杀,而蛊惑皇上的奸臣方士也得到了惩罚。隆庆元年,杨最受到了朝廷的追封。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霪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
(2)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可法,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阕,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 /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 /满目鸡犬 /无声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道路 /感动若躬 /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 /满目鸡犬 /无声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 /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满目 /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道路 /感动若躬 /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满目 /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B.郎中,作为官职,始设于战国时期,文中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阕,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出来重新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
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官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骜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话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B.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C.言官分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大部分品秩不高,但其政治地位却极为突出。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中没有人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拿国库中的钱去赈济灾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近高,字抑之,庐陵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礼科给事中。甫拜官, 即上疏言罢矿税、释系囚、起废弃三事,明诏已颁,不可中止。帝怒,夺俸一年。顷之,论江西税使潘相擅刑宗人罪,不报。既而停矿分税之诏下,相失利,擅移驻景德镇,请专理窑务。帝即可之,近高复力争。后江西抚按并劾相,相以为近高主之,疏诋甚力。近高疏辨, 复劾相。疏不行,相不久自引去。
屡迁刑科都给事中。知县满朝荐、诸生王大义等皆忤中使,系狱三年。近高请释之,不 报。辽东税使高淮激民变,近高劾其罪,请撤还,帝不纳。又以淮诬奏逮同知王邦才、参将 李获阳,近高复论救。会廷臣多劾淮者,帝不得已征还,而邦才等系如故。无何,极陈言路不通、耳目壅蔽之患。未几,又言王锡爵密揭行私,宜止勿召;朱赓被弹六十余疏,不当更留。皆不报。故事,六科都给事中内外递转。人情轻外,率规避,近高自请外补。吏部侍郎 杨时乔请亟许以成其美。乃用为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以病归。起浙江左布政使。所至以清操闻。
泰昌元年召为太仆卿。廷议“红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当斩,方从哲当勒还 故里,张差谋逆有据,不可蔽以疯癫。历工部左、右侍郎。天启二年冬,引疾去。御史黄尊素因言近高辞荣养志,清风袭人,亟宜褒崇,风励有位。诏许召还。五年冬,起南京兵部,力辞,不允。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 玩命,遂落职。崇祯初,乃复。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三十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矿税、释系囚、起废弃三事  起:恢复兴建
B.而邦才等系如故     系:被囚拘
C.陈言路不通、耳目壅蔽之患    壅:堵塞
D.辽亟宜褒崇,风励有位 风励:委婉地劝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中书舍人,舍人始于先秦,南朝梁时称中书舍人,明清时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有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教、制诏、银册、铁券等,为七品官。
C.疏,也称“奏疏”,是大臣向皇帝分条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与“书”相同。如《谏太宗十思疏》。
D.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员,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等,一直延续到清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高不畏权贵,不怕触怒皇上。潘相请求专门管理窑务,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近高极力争论,后近高又上疏弹劾潘相,潘相不久自己引咎辞职。
B.近高秉持公正,敢于直言。认为王锡爵怀着私心行事,应停止征召。朱庚被弹劾,这是不应当的,应该留下他。
C.近高一心为公,不计私利。按过去的惯例,六科都给事中内外轮流任职,人们都不愿意,近高主动请求到外地任职。
D.近高清廉有操守,受到推崇。御史黄尊素进言说近高不慕浮华,应褒扬,皇上同意征召近高还朝,任用他为南京兵部。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帝怒,夺俸一年。顷之,论江西税使潘相擅刑宗人罪,不报。
(2)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