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①竞渡深悲千载怨,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_________)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__________)
③玉漏银壶切莫崔,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__________)
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__________)
⑤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1-16 03:4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B.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作亲属称谓的从子,是上古、中古时期“叙称”中常用的词汇之一,此处是指堂侄子。
B.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形体扁方而规整。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后、高等级妃嫔或者封王的贵族等。
D.晋朝军制,右军将军是“左右前后军将军”之一,此“四军”属于宿卫京城的禁军系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出身显贵,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周顗却对他另眼相看。等到成人后,他在书法方面造诣很高,被视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B.王羲之富有政治才能。他顾全大局,劝告殷浩处理好与桓温的关系;他见识非凡,预见了殷浩北伐的失败;他关爱百姓,常常开仓赈济灾民。
C.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他有在浙江定居的意愿,并与当地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抒发自己的感受。
D.王羲之为人洒脱,不重俗礼。与王羲之齐名的,他的少时好友王述的母亲去世,王羲之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等候多年,心中很遗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小题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B.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C.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D.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亦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在之地。
B.崩,指死亡。古代对死亡有专门称呼,天子、诸侯或皇后死称“崩”,皇子、公主或者宠妃死称“薨”。
C.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降级叫左迁、迁谪、迁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如同《孝义传》中记载的人物。
B.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
C.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D.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希望做一名从容的谏官,然而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发愤编纂《谏苑》。
【小题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遭闵凶   夙:早时B.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同情、怜悯
C.容膝之易安 审:审察D.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适应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