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创作开创了山水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B.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字子安,其名与字间具有相成关系,如果王勃要自称,当称“子安”。《滕王阁序》中有“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的句子,其中“牛”、“斗”指二十八宿的牛宿和斗宿。
C.辞,是介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短篇小说之王”,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他与欧·亨利、狄更斯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11 04:3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 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追谥”是人死之后为了追念其生前给人的种种影响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C.“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智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邹智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其中二人被罢免。
C.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也因此犯罪,被捕入狱。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⑵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同类题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借古讽今”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手法。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六国灭亡的故事,阐释了“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道理,借以规劝宋朝的统治者。杜牧的《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
B.“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有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体现了儒家“以礼治国”的观点,而在《庖丁解牛》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家的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主张。
C.《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作者李白俯仰天地,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贴合“夜宴”的“秉烛夜游”,流露出他当时仕途不顺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于是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地追求宴饮享乐。读来虽有旷达,但也低沉阴郁。
D.我国现代文学史有“鲁、郭、茅、巴、老、曹”的说法,这体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几位大师级现代作家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的作品分别有《狂人日记》《女神》《子夜》《家》《四世同堂》《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