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报任安书》)
【小题1】阅读第一段文字,从中概括出两个成语。
【小题2】联系第二段文字谈谈你对曾子思想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2 11: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为五岁,所当无故,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之,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①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    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美人名虞,常从 幸: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也   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纵江东父兄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   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吾知公长者。
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小题3】节选的这一部分反映了“楚汉相争”最后的情况与结局。请你简要写出此时相遇的主要行迹。(80字以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为陇西、雁门、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居久之,武帝立,程不识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士吏治军簿至明。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而苦程不识。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元狩四年,大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卫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引兵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莫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B.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C.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D.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家子,指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是汉朝军队两种之一,另一种是罪犯和贫民。
B.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5人为行,25人为伍。《史记》载,陈涉出身“行伍之间”。
C.结发,束发,古代男子一般到了15岁即可束发,这里的意思是指少年或年轻的时候。
D.刀笔,古代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刀笔之吏”在古代是指“审判员”兼“记录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擅长射术,以力战闻名。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他善于骑射,斩杀俘虏了很多敌人;曾经担任陇西、雁门、云中的太守,都因为力战而闻名。
B.李广治军有道,简易有谋略。李广行军不讲部曲编制和行列阵势,但文书军吏处理事务很仔细,所以匈奴人还是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乐意跟随他。
C.李广临危不惧,机智脱身。在雁门关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战败被俘,但他镇定自若,沉着应对,找准时机飞身夺马,凭借一身本领成功脱身。
D.李广遭遇坎坷,最终含愤自杀。李广一心想抗击匈奴,但不被天子信任,又没有得到大将军的有力支持,最后,李广以自杀抗议朝廷的不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2)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引兵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   寿:拜寿B.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亡:逃跑
C.不如因善遇之 遇:款待、对待D.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良曰:“长于臣。” ②以其无礼于晋
B.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②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
【小题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小题4】下面四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具告以事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以其无礼于晋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虽然其人重情义,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刘邦是个老谋深算的人,在危乱之时不乱阵脚,他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张良是善于谋略的大智者,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营的总导演。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小题6】把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不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怒”。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专心)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制止,约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上丝绸衣服)   申之以孝悌之(意思)
C.受业子思之门人(从师学习) 不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背,违反)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咎于年成) 河东亦然(发生凶暴的事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后也借指孤立无助之人。
B.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有时专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
D.天子,古代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争战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是脱高祖。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疲,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崩。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之。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高后崩,代王来,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大臣共立为孝文皇帝,复为太仆。八岁卒,谥为文侯。
(节选《史记》)
注:面雍树:大人面向小孩,小孩抱着大人的脖子好象悬在树上一样,可理解为安排好孩子,面,面向,面对;雍,通“拥”,抱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已而补县吏,与高祖相 爱:亲近
B.后覆,婴坐高祖系岁余  狱:案件
C.追至平城,为胡所困    北:向北
D.曰“近我”,以尊之    异:使…与众不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得脱   旦日飨士,为击破沛公军
B.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   独五人之皎皎,何?
C.终是脱高祖    方其系燕父子
D.高后崩,代王来 君所知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婴年轻时就和刘邦有交往,刘邦犯“伤人”罪,他不仅为刘邦开脱,而且替刘邦受过。
B.刘邦兵败而逃,夏侯婴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多次救护刘邦的儿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C.被胡人围困于平城而脱身时,夏侯婴劝刘邦慢行,让弓箭手拉满弓,防止敌人有诈。
D.夏侯婴以太仆的身份先后侍奉高祖、孝惠帝和高后,又与大臣共立汉文帝,在汉文帝八岁时去世,死后被谥文侯。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