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指古代少年男女扎的发髻,后来人们常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诗经》“六义”指 “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雅”是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演奏时往往配以舞蹈。
C.庐冢,也作“庐墓”,墓旁的小屋。依古礼,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D.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如“癸丑”“壬戌”即以干支纪年,“六合 正相应”即指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10 11:2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C.10米
D.30米
同类题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选,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武科举是由礼部主持的选拔武官的考试。
B.夏,党项人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因在宋朝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C.笏,古代臣子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D.太尉,秦汉时期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虚衔或加官。
同类题3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志铭,放在墓里刻有死者事迹的石刻,通常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记叙死者姓氏、生平等,称为“志”,多用散文;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B.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苏轼评论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C.《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序”,也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
D.《放鹤亭记》在宋代的亭台楼记中是别致的,独具一格的,文章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于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筑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千百年来,盛读不衰。
同类题4
下列各项对文学常识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他提出“性善论”,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韩非子即为他的学生。
B.柳宗元,字子厚,今称柳河东,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
C.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偶等形式,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客扬主”的方式阐述观点。
D.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以通俗幽默的风格,赢得了人民喜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同类题5
文化常识判断
(1)先妣,已故的母亲。先考,已故的父亲。(______)
(2)束发,古人以20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______)
(3)象笏,又称象简、手板,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材料只能是象牙,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______)
(4)太常,官名,掌管礼乐郊庙事宜。(______)
(5)归,旧指女子出嫁。归宁,已婚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______)
相关知识点
语言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
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