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堵阳人,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侧。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渗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战!”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后文帝崩,景帝立。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
B.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
C.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延尉/ |
D.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
A.孝文帝是西汉刘恒的谥号,侍母以孝著称,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文景之治。 |
B.公门,古代国君之外门,所有乘车辇之人经过时都要下车,以示对国君的敬意。 |
C.廷尉,古代官名,位列九卿之一。秦时设置,汉代沿用,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
D.《书》,即《尚书》,为“四书”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
A.张释之以贤能之才得到赏识。他事帝十年不得升迁,终得中郎将袁盎举荐,在陈述秦朝失去天下和汉朝兴起的原因时,受到文帝称赞,被授予谒者仆射。 |
B.张释之不畏权贵,勇于恪职守正。他见太子、梁王在司马门前不下车、前去阻止,后又弹劾他们犯了“不敬”之罪,受到文帝赏识,被授予中大夫。 |
C.张释之敢于直谏,富有远见卓识。文帝巡行霸陵,感叹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谁也无法打开,他见群臣附和,就直言关键是里面没有别人想要的东西。 |
D.张释之严守法律,执法公正不阿。文帝出行,一行人使乘舆马惊。张释之认为文帝应当即下令杀掉此人,不该让他依法判决罚金,文帝非常赞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