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释之,堵阳人,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侧。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渗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战!”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后文帝崩,景帝立。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

》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B.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C.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延尉/
D.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帝是西汉刘恒的谥号,侍母以孝著称,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文景之治。
B.公门,古代国君之外门,所有乘车辇之人经过时都要下车,以示对国君的敬意。
C.廷尉,古代官名,位列九卿之一。秦时设置,汉代沿用,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D.《书》,即《尚书》,为“四书”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以贤能之才得到赏识。他事帝十年不得升迁,终得中郎将袁盎举荐,在陈述秦朝失去天下和汉朝兴起的原因时,受到文帝称赞,被授予谒者仆射。
B.张释之不畏权贵,勇于恪职守正。他见太子、梁王在司马门前不下车、前去阻止,后又弹劾他们犯了“不敬”之罪,受到文帝赏识,被授予中大夫。
C.张释之敢于直谏,富有远见卓识。文帝巡行霸陵,感叹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谁也无法打开,他见群臣附和,就直言关键是里面没有别人想要的东西。
D.张释之严守法律,执法公正不阿。文帝出行,一行人使乘舆马惊。张释之认为文帝应当即下令杀掉此人,不该让他依法判决罚金,文帝非常赞许。
【小题4】把下列所学课文中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1 09:5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完璧归赵  请:请允许我
B.秦贪,其强  负:凭借
C.强秦之欢   逆:背叛
D.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  谢:道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城求璧而赵不许 相如度秦王特诈佯为予赵城
B.于是赵王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赵王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归璧
D.相如持璧却立 不如而厚遇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强秦与弱赵“欺诈”和“反欺诈”的矛盾斗争中,突出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
B.蔺相如用“璧有瑕”之言,略施小计,将璧收回;碎璧之举,虚张声势,实为保璧;提出“斋戒五日”和“舍相如广成传”两个条件,用缓兵之计,为“归璧”赢得时间。
C.蔺相如引赵国群臣之言,旁敲侧击,指斥秦王无信;又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当面指责秦王无理。
D.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段文字的特点之一,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表现出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遏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和“勇”。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威王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

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待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沉湎不治,政卿大夫 委:托付给
B.不过一斗醉矣   径:竟然
C.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几何:多少
D.日暮酒,合尊促坐 阑:将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国中有大鸟,止王庭 齐王使淳于髡赵请救兵
B.好淫乐长夜之饮   以髡诸侯主客
C.髡恐惧俯伏饮     主人留髡送客
D.于是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于是齐威王益赍黄金千镒
【小题3】下列句子属于因淳于髡的“滑稽多辩”而产生的结果的一组是( )
①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②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
③淳于髡仰天大笑 ④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⑤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⑥乃罢长夜之饮
A.①④⑤B.③⑤⑥C.①②⑥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齐威王曾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但齐威王善听忠告,勇于改过,奋发有为,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
B.楚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救兵,赵王给了他十万精兵千乘兵车。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了兵。
C.齐威王同淳于髡谈论喝酒的事情。淳于髡趁此机会委婉劝谏,齐威王听罢称善,并停止了“长夜之饮”的旧习。
D.淳于髡出身并不高贵,相貌也不出众,但他善于巧谏,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其胆识才智确有过人之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
(2)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3)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指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翦言不,因谢病 用:采纳
B.李信果秦军 辱:使……受辱
C.故及大王之臣    乡:通“向”,从前
D.虏荆王负刍,平荆地为郡县 竟:最终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B.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C.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D.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李信勇敢而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趁着秦王派他攻打楚国的机会,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这样做不仅消除了秦王的疑心,还为自己争取到了爵位和家产。
D.王翦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2)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将军与臣有 通“隙”,隔阂,嫌怨
B.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大王
C.项王按剑而 跪直身子
D.常以身蔽沛公 像鸟一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有封侯赏//交戟卫士欲止不内
B.沛公……至鸿门,曰//则与斗卮酒,哙拜
C.樊哙从良//因击沛公于
D.若属皆且所虏//客何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C.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
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他人进出。
【小题4】请用斜线(/)给上文画曲线部分断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①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②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了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顶伯欲活张良,夜件见良,因以文谕顶羽,顶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②“徵”:即“征”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组:羁押
B.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属:交付、委托
C.父老苦秦苛法 苦:以……为痛苦
D.沛公然其计 然:认为……正确,同意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A.且人己服降,又杀之,不祥  若属皆且为所虏
B.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C.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
A.鸿门宴前夕,项王的军队说是四十万人,其实达到百万。沛公的军队说是十万人,其实也有二十万,但沛公还是不如项王有实力。
B.刘邦善于釆纳下言。他釆纳张良之计,说服秦将放弃抵抗;又听从张良、樊哙的建议,不入驻秦宫室,封好财宝府库,还军霸上,这成为他后在“鸿门宴”上向项羽解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C.秦朝的百姓也因为秦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而痛苦不堪,只要有人扶义而起,善待百姓,百姓就愿意拥戴他成为新的统治者。秦王朝的灭亡,很好地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小题4】请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句子及教材中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