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
【小题1】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堵:安居
B.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 飨:犒劳
C.沛公又不受 让:责备
D.沛公其计,从之    然:认为……是对的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B.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C.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D.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先于其他诸侯进入咸阳,他本来想留在秦宫中休息,后经樊哙、张良劝阻,下令封好秦宫财物和库府,退军霸上。
B.刘邦、项羽两大阵营中都有私通对方的奸细,但两人对己方奸细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刘邦是严惩,而项羽是采信。
C.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烧杀屠戮,暗示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D.刘邦有政治才能,并且能以“柔”来得民众之心;项羽有军事才能,以“刚”(武力)进行征服,但百姓不服从项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翻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2 04:3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乱,是指安定与动乱。文中说屈原“明于治乱”, 是指屈原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B.《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诗歌,诗中含有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C.绌,有不足、不够的意思,如相形见绌;文中同 “黜”,指罢免、革除。
D.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髙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员,其执掌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见闻广博,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辞令, 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 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而成行。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乙)

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匿,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鲁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滕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复见之。

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令自于此 夷:诛灭
B.敢有匿,罪三族 舍:安置
C.滕公待,言于上 间:间隙
D.帝以丁公军中 徇:巡视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
B.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
C.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
D.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可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群臣奏事不能直呼帝王,故以“陛下”作为尊称。
B.“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越”泛指南方的各民族,文献中也称“百越”。
C.“髡钳”是古代的两种刑罚:“髡”是指剃去头发,“钳”是指以铁圈束住颈项。
D.“荆平”即楚平王。他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子胥复仇时平王已死,故鞭墓泄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2)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
(3)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理解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小题1】解释加点字
而使八百骑 (__________)  出居延北千余里(__________)
其兵尽(__________)  闻其家声 (__________)
【小题2】以下各项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B.乃以其女陵而贵之
C.乃以其女妻陵而D.汉闻,陵母妻子
【小题3】从上文中可以看出,造成李陵兵败被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苟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慕布衣,间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鸷下,遜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黃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管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继杀关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谍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逕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候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在西汉汉文帝前,指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之后,则指笞、杖、徒、流、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厨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李斯的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李斯被判腰折,跟他的次子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次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同类题5

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鲰生我曰(________)    ②沛公奉酒为寿(__________)③项伯(__________)
【小题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张良是时沛公(________________) ②亡去不义(________________)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_______________)    ④不如也(________________)
⑤秦时臣游(________________) ⑥旦日不可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___)
⑦不如因善遇之(________________) ⑧且为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    通    ②要项伯    通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小题4】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 ) ②不如因善遇之( )
⑵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⑶之
①珍宝尽有之(  ) ②为之奈何(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 )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⑷以
①具告以事(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 )
⑸幸
①妇女无所幸(  )  ②故幸来告良(  )
⑹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④秦地可尽王也( )
⑺乃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
【小题5】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 今义:
⑵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以
古义: 今义:
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 今义:
⑷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 今义:
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古义: 今义:
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 今义:
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 今义:
【小题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活用形式: 解释: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用形式: 解释: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活用形式: 解释: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 活用形式: 解释:
【小题7】翻译下列句子。
①具告以事  译文:
②为之奈何  译文:
③孰与君少长 译文: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