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换心记

徐芳

万历中,徽州进士某太翁,性卞急,家故赀,而不谐于族。其足两腓瘦削无肉,或笑之曰:“此相当乞。”翁心恨之。生一子,即进士公,教之读书,咿唔十数载,寻常书卷,都不能辨句读。或益嘲笑之曰:“是儿富贵,行当逼人。”翁闻益恚。

有远族侄某,负文名,翁厚币延致,使师之。曰:“此子可教则教,必不可,当质语予,无为久羁。”侄受命,训牖百方,而懵如故。岁暮辞去,曰:“某力竭矣。且叔产固丰,而弟即,不失田舍翁,奈何以此相强?”翁曰:“然!”退而嗔语妇曰:“生不肖子,乃翁真乞矣!”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靠壁间,若有所待。盖公恨进士辱己,意且扑杀之,而以产施僧寺,作终老计。母知翁方怒,未可返。呼进士窃语,使他避。

进士甫新娶,是夜合户筹议:欲留,恐祸不测;欲去,无所之。则夫妇相持大哭,不觉夜半。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

次日,翁延侄饮为别。翁先返,进士前送至数里,最后牵衣流涕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师何忍某之归而死?”师矍然曰:“安得此达者言?”进士曰:“此自某意。且某此时,颇觉胸次开朗,愿更从师卒业。”因述夜来梦。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

翁闻剥啄声,掣梃门俟。已闻师返,则延入。师具以途中所闻告。翁以为谬,试之良然,乃大喜。自是敏颖大著,不数岁,补邑诸生。又数岁,联捷成进士。报至之日,翁坐胡床,大笑曰:“乃公自是免于乞矣!”因张口哑哑而逝。

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进士之奇颖,进士之奇愚逼而出也。所谓德慧,存乎疢①疾者也。或曰:“今天下之心,可换者多矣,若能一一捽其胸剖之,易其残者而使仁,易其污者而使廉,易其奸邪佞者而使忠厚正直,则天下垂拱而治矣。”

愚山子曰:“若是,神之斧日不暇给矣!且今天下之心皆是矣,又安所得仁者、廉者、忠者、直者而纳之,而因易之哉?”

张山来②曰:有形之心不能换,无形之心未尝不可换。人果肯换其无形者,安知不又有神焉并其有形者而换之耶?则谓进士公为自换其心也可。

(取材于清·张潮的《虞初新志》)

(注释)①疢:chèn,热病,亦泛指病。②张山来:张潮,清代著名文学家。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故赀,而不谐于族   饶:丰富
B.且叔产固丰,而弟即   鲁:愚鲁
C.师何忍某之归而死   就:接近
D.易其奸邪佞者   回:回复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翁与族人关系不佳,因自己形体怪异而被讥讽,后又因为儿子读书难见成效,更加被人嘲笑。
B.太翁厚礼邀请同族饱学之士当儿子的老师,并提醒老师如不能教也不必勉强,就赶快告诉自己。
C.进士公梦到神人为自己“换心”,从此突然开悟,后连考连中,成为进士,太翁哑然,羞赧而逝。
D.文章以“拥”“排”“摔”“劈”“抉”“纳”系列动作写换心过程,简练而神奇,充满寓言色彩。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靠壁间,若有所待。
(2)已闻师返,则延入。师具以途中所闻告。翁以为谬,试之良然,乃大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9 12:4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黔中儿
(清)曾衍东
江国瑞,黔之威宁州人,家贫业屦。娶妻张氏,三乳而举五子,不十年皆龆龀。一人屦,遂为七口累,于是困惫滋甚,夫妻着败絮,五子裸焉。终日饮粥糜,且不重食。继而妻病瘵死,遂鳏。父兮兼母职,更难以堪。长次曰万清、永清,三四曰长清、庆清,五曰福清。冬则五子群卧草中,江视日之蚤暮,抱五子而就曝。日出东,则列其子皆墙西;日转西,则移其子于墙东。呱呱杂沓, 几不可耐,亦无如何。馀暇犹织屦。
万清年十五而伟,永清亦如之,遂樵于山。日得柴两担,售于市,可敌其父五日屦,如是江稍 裕。三年而长清亦峥嵘起,亦能樵。万清兼猎事,獐麂野豕,偶一得之,可易贯钱斗粟。江室中有大布之衣,干糇之粟,自今日始。 城西坪忽有虎患,官捕不能得,断樵路。万清乃谓永清曰:“兄会须格杀此獠,恐其猛,弟当助一臂力。”永即应。万往,而长、庆亦欲与俱,兄诃之返,乃阴随之。万、永至,俟于嵎。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于时虎不得奋,相视而雄。忽长、庆猝 至,左右各捉一虎蹄扭之。虎怒而起,众复按,虎仆,以虎口置地上揉捺之。虎大怒,腾而奔。众方欲逐,虎颔下忽贯一矢,大吼如雷,声震陵谷,跃入危崖而毙。但闻树杪一儿呼曰:“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乃知其为五弟福清也。 会川苗骚扰,威镇剿捕,万清兄弟皆入伍。万清首登苗寨,破其碉,得其首级九颗,悬之腰间而返。威镇曰:“好男儿!”擢为裨将。请于上,迁参戎,褒赐有差。其昆弟四人,累立军功,皆官守御。每出战,五人蝉联而入,势若长蛇,而福之弓弩,犹百发百中。今国瑞年七十,健饭,五子迎养于官,终日憨憨笑,以为少年时所念不到有今日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
B.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
C.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
D.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鳏”是对无妻或丧妻者的称谓,文中指的是丧妻。古代有“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的说法。
B.“七十岁”被称为“知天命”,“六十岁”被称为“花甲”,“八十岁”被称为“期颐”。
C.“龆龀”指儿童换牙,文中指的是进入童年时期。古人常用生理特征来代指年龄,如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
D.“昆弟”即“兄弟。”“昆”指哥哥。“昆弟之好”指兄弟般的情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国瑞家境贫寒。妻子去世后,独自抚养五个孩子。冬天看日色早晚,抱孩子们晒太阳取暖。 太阳在东边,就把孩子们排列在西边墙根下,反之亦然。
B.万清兄弟作战勇敢。每次出战,兄弟五人同时上阵,那情势就像一字长蛇阵,而他们的弓箭依 旧百发百中。
C.万清兄弟相互友爱。在城西坪除虎患时,长清、庆清想帮助哥哥,想一起前往,万清出于安全 考虑,呵斥他们,叫他们回去,可是他们偷偷地跟去了。
D.万清兄弟很孝顺。在父亲晚年时,把他接进官府供养。江国瑞年轻时未曾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 好日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困惫滋甚,夫妻着败絮,五子裸焉。终日饮粥糜,且不重食。
②万清兼猎事,獐麂野豕,偶一得之,可易贯钱斗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B.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C.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B.舜,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
C.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春秋时期称农业劳动者为“庶人”。
D.夫子,在本文中是对文学境界相当高的人的一种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意在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本文在论证方法、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到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这两篇文章都重点论述了关于“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别弟文
(清)施补华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
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愀然不可为生.贫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1,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所获,足以赡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泉2,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泉一百,籴米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之,则曰:“已食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尔亦拾薪担水,任炊爨,暇坐母侧,亦学络丝。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至有今日。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当是时,视邻里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之同治元年,城中粮尽,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左之。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择野菜充饥,母子十月身亡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去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痏,相替而作。其饥寒视道光之末,而颇危忧困过之。管仲告齐桓公曰:“愿君勿忘在莒3,臣亦念堂阜之囚4。”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吾在军中,不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适在体,而痛在心。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氏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下矣。蹉跎中岁,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原文有删节)
注释:1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
2泉:钱。 3莒(jǔ):西周时诸侯国之一,其地在今山东莒县。
4堂阜: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租屋而居,月偿其值   值:通“值”,价钱。
B.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 逮:赶上,等到
C.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 校:计较
D.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 赢:剩余。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什一”意为十分之一。古代“什一之税”是指农民向官府缴纳的土地税,约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因此叫“什一之税”。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文中“弃养”是父亲逝世的婉词。古代谓父母死亡子女不得奉养。亦泛指尊者、长者死亡。“鳏寡孤独”: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C.同治、咸丰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献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D.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有知识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富户中道衰落,还剩下千两银子的产业,便忧愁得不能活下去;穷人得到十两银子作为资本,便处处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生活环境有异、生活方式不同。
B.道光二十九年,作者父亲去世,那年他十五岁,弟弟九岁。家中没有一箱衣、一贯钱,租赁房屋居住,按月交纳房租。
C.作者以老子“知足不辱”和弟弟共勉,要求弟弟抛弃今日奢侈的生活,因为欲望太多,那么耻辱随后就要来了。
D.文末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到父亲,虽然没来得及孝养父亲,若能在天地之间建立功名也能告慰父亲,虽然已到了中年,但这种志向没有衰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②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节选)

清李祯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刘:杀戮。
【小题1】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    
【小题2】对“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
B.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
C.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
D.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
【小题3】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苏洵的观点
苏辙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
【小题4】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
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本文在观点上与“宋二苏氏”的观点针锋相对,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D.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用例则以概括性的事例为主,较为简洁。
【小题5】作者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个字内涵上的区别。